孩子牴觸寫作業、叛逆、拖沓、情緒失控、總玩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也正在面臨這些親子難題,不但自己心力交瘁還導致和孩子衝突不斷,費心費力養兒育女反而成為孩子口中的「壞媽媽」,出現嚴重親子危機。
如何從源頭解決親子關係的衝突,建立和諧理想的親子關係,成為家裡每天都在思考討論和不斷關注的話題,也因此遇到了《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
《親子關係的重建》通過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案例,幫助處於各個年齡段的家長們解決與孩子在親子關係中存在的問題,讓大家看到重新構建親子關係是怎麼讓叛逆、與父母對抗的孩子變的懂得理解父母、心疼父母;怎樣讓手足無措的父母真正讀懂孩子的內心,看清孩子內心深處的困擾,徹底化解親子衝突,重建理想的親子關係。
一、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內心,看清孩子內心深處的真實困擾
在《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中,作者趙玉萍老師通過20多年的教學及案例研究,將現有家庭存在的親子關係不和諧、衝突不斷等問題歸為5大類。包括父母與孩子間存在認知偏差、相處中缺乏情緒管理能力、行為問題、人格健全、人際關係處理不當等。
這5類親子問題基本涵蓋了我們目前所面臨的親子難題,作者將每一類難題都詳細說明了表現症狀及存在的問題,例如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會導致孩子叛逆、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缺乏情緒管理能力會導致父母與孩子漸行漸遠、厭煩父母、和父母發生爭執;出現行為問題會導致孩子反抗父母、自我墮落、逃避現實喜歡網絡虛擬世界等等。
《親子關係的重建》不但將問題歸類劃分,還根據每類問題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作為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日常表現對照這5類親子難題,判定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哪種親子衝突,接著就可以針對性的、有目標的去尋找對應的解決方法。
二、父母的覺醒與轉變,才是親子關係真正的開始。
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內心體驗和反應。
例如,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依據片面的信息,對孩子的言行做出錯誤的推論,導致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有些孩子不能客觀地區分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會與家長產生對立情緒;有些家長習慣居高臨下,將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對世界的認識強行灌輸給孩子,迫使他們接受自己的觀點;還有些家長習慣責難和評判孩子,孩子手中的飲料不小心濺出來了,家長就認為孩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是個「廢物」。
長此以往,成長經歷中的「負性自動想法」就在孩子內心扎了根,一遇到問題,大量的「負性自動想法」在腦中出現,他們就會進行不合邏輯的推論,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解釋所有事件,進而導致自身出現情緒抑鬱、焦慮和行為障礙等問題。
《親子關係的重建》的作者趙玉萍老師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所有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父母的問題,父母的覺醒與轉變,才是親子關係真正的開始。
起初,看到這個結論的時候家長們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把孩子的問題全部推到父母身上多少有點武斷,但是當認真細度作者給出的解釋後,才會覺醒親子關係原來真的是父母主導,育兒觀念也會跟著有所轉變。
這裡有兩處可以舉例說明。
1、為什麼孩子總是缺乏安全感?因為父母把不安全感投射給了孩子
《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指出:
不安全感源於一個人從小到大形成的對安全的認知,這種認知形成於家長的言傳身教、外界的聲音或者刻板印象,例如怎樣的環境才安全,怎樣的行為才安全。而小時候習慣討好父母來獲得關愛的孩子,長大後也習慣於向外界尋求安全感,這種方法建立的安全感很不穩定。
其實這種想法從一開始就錯了,安全感應該向內探尋,而不是向外尋找,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因為我們不合理的安全認知以及長期壓抑自身情緒,當我們對安全的認知和期待過高時,外界的風吹草動都會讓我們覺得不安全,並由此產生不良情緒。
2、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叛逆?多數源於父母的幹涉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各種矛盾和煩惱,這個時期的孩子很衝動,思維容易絕對化,而很多父母關心則亂,因為他們不懂青春期的孩子,想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又把自己的擔憂和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生怕放手會耽誤孩子的前途,進而對孩子的生活進行諸多幹涉,導致親子關係惡化,衝突不斷。
在《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作者提出:父母能給青春期的孩子提供的最好的支持就是放手與信任。
父母幹涉越多,越不相信孩子,孩子越會打壓自己,當父母完全相信孩子學會放手時,孩子一定會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放手並不是放任不管,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與孩子建立像成長夥伴一樣的親子關係,在必要的時候,提供顧問式的參考意見,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允許孩子走彎路,這樣就能幫助孩子順利解決心理衝突,完成青春期的過渡。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親子問題如:孩子的暴躁脾氣因何而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有樣學樣),孩子為何看到家長就煩(控制使父母與孩子漸行漸遠),等等等等,每一種行為都有因果關係,找準其中的關鍵所在,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三、結合理論與實踐轉變育兒觀,化解衝突重建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不但理論知識豐富全面,案例實踐也多種多樣,每一類親子問題每一種孩子表現出的行為背後,作者在書中都給出有相應的真實案例,家長可以更情景化、真實性地理解自身存在的親子問題,並結合對應的理論去實際操作解決自己的問題。
如何解決與親子關係相關的問題?對照之前歸類的5大親子難題,《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也直截了當地給出了對應的5個解決方法:
1、讓父母重塑合理的認知,不再把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從而減少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及控制。
比如,有些家長會錯誤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無論他們長多大都要聽話,無論家長做什麼,他們都要無條件接受。
從良性發展關係的角度來講,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聯結建立在民主、相互尊重、給予自由成長的空間等的基礎上,如果聯結得不好,它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覺得痛苦,甚至會讓人以生命為代價。
2、讓父母和孩子學會正確地表達情感。
愛能暖人也會傷人,只有正確表達愛才能不被愛傷害。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之所以會帶來傷害,多數是因原生家庭的影響、夫妻關係的影響、讓孩子承擔拯救大人的角色等因素。
例如,有些家長痛恨自己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然而在某個時刻,他們發現自己的行為與父母如出一轍,他們用和父母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想要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的人,深感自己重複原生家庭的模式會在教育方面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影響,所以敢於面對過去,不逃避責任、不怨恨父母、不沉溺於傷痛,完全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才能有勇氣突破自己。
除了以上兩類解決方案之外,培養父母和孩子的意志行為、讓父母與孩子的人格更加健全、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雙贏的人際關係也都在《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有詳細闡述,父母因地制宜學會親子之間相處的技巧,才能找到真正能夠通往孩子內心的路。
結語:
在現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生硬,父母的行為方式過於理性和刻板,孩子的行為方式則比較感性,兩者之間容易產生分歧和代溝,親子關係進入僵局較難改善。
《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作者採用的沙盤療法生動有趣,使用遊戲方式能讓家庭成員很快消除緊張,輕鬆進入遊戲,促進家庭成員的理解、溝通、共感。讓父母透過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了解孩子對家庭、對父母、對人生、對現狀等的感受、想法和困惑,使家庭成員們自由地表達對彼此的情感。
親子衝突不容忽視,親子關係的重建更是關乎父母和孩子的整個人生,古人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果你已為人父母,即將或正在面臨親子問題,一定要及早重視、儘早解決、儘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