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盤遊戲療法(Sandplay therapy)」,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夫1954年結合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投射技術,並結合勞恩菲爾德的「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發展而來的。
沙盤遊戲的過程,是在心理諮詢師的陪伴和引導下,來訪者在沙盤上擺放各種微縮的模型和玩具,自由創造出一些獨立場景,接著由心理諮詢師用理論來分析來訪者的作品,從沙盤看出來訪者的狀態和情緒。
這個過程很像過家家,所以不少家長都會學習一下沙盤療法來觀察自己的孩子。
解讀一下「沙盤遊戲」這四個字,會發現沙盤遊戲對大人同樣適用。
01
沙盤遊戲
沙子中其實也有水
先看沙,這個字由三點水和少組成,沙粒是水衝洗出來的,海邊浪花少的時候沙子就顯露出來了。
盤,一個器皿上是舟,人活在世界上,好像一葉扁舟。
心理學家榮格也說過,發掘無意識猶如乘著小船遊進大海,小船在海上起起伏伏,不小心撞到了冰山,這座冰山就是無意識。
遊戲兩字,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認為,「人類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束縛,在這些束縛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於是人們利用剩餘的精神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它就是遊戲。這種創造活動,產生於人類的本能」。
在這個自由世界裡,我們會把自己潛意識的東西放進去,因為遊戲會給人一种放松的感覺,人也需要這種無意識的、解放的狀態。
02
一次沙盤遊戲
孩子擺出了兩頭獅子
有個媽媽帶女兒去做沙盤遊戲,並非治療,只是女兒最近壓力很大,於是帶她放鬆。
第一次,女孩在沙盤上擺了兩頭獅子,就在沙盤中間的位置,其他模型相比之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孩子解釋說,有一頭獅子很兇,有一頭獅子很溫柔,但是他們倆都很善良,是好獅子。
媽媽聽了治療師複述孩子的構建想法後愣了一下,立即就想到自己是比較兇的那頭獅子。
因為她總是逼著孩子學習,也是焦慮,給孩子報了英語、小提琴、舞蹈、遊泳等等,看個電影也要求孩子寫觀後感。而好的那頭獅子顯然是爸爸,他會帶著孩子買新衣服新鞋子陪孩子吃飯,從不催促孩子學習。
面對這些問題,治療師提出,要家長改變行為模式,和孩子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親子關係中潛藏的小危機就這樣被一盤沙子化解了!
03
心靈花園
一沙一世界
沙盤就像一座「心靈花園」,像一個展示個案心靈生活的容器,個案的內心世界和外在生活通過沙盤有機連接,得以呈現和揭示。
看似隨意的擺放,都是一個人內心潛意識的表達,通過遊戲創造了一個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非語言到語言的外顯,這就是沙盤遊戲的趣味與魅力。
通過固定的心理諮詢師來陪伴來訪者,沙盤遊戲可以把來訪者的潛意識打開,把那些負面情緒都釋放到沙盤中,把那些平時不善於表達的情緒都表達出來。
隨著內心的變化,人的行為也會慢慢得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