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上世紀90年代,沙盤遊戲療法被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介紹到中國。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沙盤遊戲療法在國內很快傳播開來。在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青少年教育、犯人改造、團隊建設等方面,沙盤遊戲療法都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尤其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沙盤遊戲在災後心理輔導中發揮了其它心理諮詢技術不可比擬的作用。除了實踐之外,沙盤遊戲療法的培訓和研究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在百度搜索中,以「沙盤遊戲培訓」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相關新聞99萬餘條;在中國知網上,關於「沙盤遊戲」的文章共59篇,關於「箱庭療法」的文章57篇。由此不難看出,沙盤遊戲療法在國內日益被關注和接納。
沙盤遊戲療法在國內的發展是迅速的,關於沙盤遊戲療法的實踐和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儘管如此,猶如整個心理諮詢行業一樣,沙盤遊戲療法在中國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如何實現沙盤遊戲療法的中國化使之更適合中國人的心理還是一個尚未解決的課題。甚至於沙盤遊戲療法的名稱也還處於沒有統一的狀態。有人稱之為箱庭療法,有人稱之為沙盤遊戲療法,名稱的不統一使得不少學習者感到迷惑。為了讓讀者搞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筆者先介紹一下這兩個名稱的來歷。
卡爾夫創建沙盤遊戲療法之後,日本的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瑞士的榮格研究所留學時跟考爾夫學習了這一技法,並於1965年回國後將這一技法介紹到日本。在日本流行一種庭院式盆景,就是在一個很淺的箱或盆中放入土沙,栽植小型的草木,放入小型的房屋、橋和人物等模型,組成微型的庭園、山水等景物的裝飾藝術品,日本人將之稱為「箱庭」。河合隼雄就根據這樣的文化傳統,把卡爾夫的「Sandplay Therapy」命名為「箱庭療法」。箱庭療法在日本發展的很快,現在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心理諮詢技術,幾乎所以有心理諮詢機構都建立有箱庭療法治療室。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師範大學的張日昇教授在引進箱庭療法時,考慮到其對東方思想的繼續和與中國傳統園林、盆景藝術的相似性,在「箱子裡製作庭園」可以很好地表現卡爾夫「Sandplay Therapy」的傳統,故沿用河合隼雄的「箱庭療法」這一名稱至今。幾乎與張日昇教授同時,華南師範大學申荷永教授經歐美將沙盤遊戲療法介紹到中國,他取「Sandplay Therapy」的直譯名稱,即:沙盤遊戲療法。
從根本上來講,「箱庭療法」和「沙盤遊戲療法」屬於同宗同源,二者的原理和基本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說 「箱庭療法」和「沙盤遊戲療法」有一些區別,也只是一些實踐過程中操作技巧的區別,而並非是兩個流派的區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會對沙盤遊戲療法有自己的看法,都會有所創新,都會與別人有所不同,那麼每個人也都有權利為融合了自己的思想的沙盤遊戲療法進行命名。總而言之,「沙盤遊戲療法」和「箱庭療法」之間的區別遠遠小於二者的相同之處。作為實踐者、操作者,心理諮詢師無須去追究其異同,理解其原理,掌握其方法,用來得心應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