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2021-01-11 楚汐思讀繪

我們都知道,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而每一個為人父母者,也都在很努力地想要和孩子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只是在骨感的現實面前,常常是事與願違。

姑且不說有部分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奔波在外,對孩子的照顧有所忽略;單是那些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噓寒問暖的父母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常是雞飛狗跳,彼此不懂對方的心。

記得電視劇《小歡喜》裡,「國民媽媽」劉靜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曾說過這麼一段值得我們深思的話:

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存在著時差的,你想讓他保暖,他(心裡)想的是好看;你想給他補充營養,他想到的是好吃;你想給他講人生經驗,想讓他少走一點彎路,可是人家想的只是自由。

不難看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時差」問題,多是因為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請注意,這裡的關鍵詞是「有效」兩個字。這樣才不會「委屈」了部分父母的心聲:明明我已經很努力在和孩子溝通,對話,聊天…… 但是他們都不領情,甚至還越說越不聽話……

出現這種情況,就要請父母先自我反省一下與孩子的溝通是否有效,是否只是父母在自說自話,並沒有注意孩子的情緒,是否習慣性地使用「你」開頭的貼標籤式語言,比如「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怎麼這麼懶,你怎麼還不去做作業,你怎麼又考這麼差……」等等,甚至於對孩子的每一次回復都給予否定與不贊同?

如果一直保持這種無效的單向溝通,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封閉自己的心門,不肯再和父母交談。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父母找到通往孩子內心的路,讓他們願意溝通呢?

電視劇《小歡喜》裡提供了一個思路,學校組織了一次暢談會,讓父母和子女單獨共處一室,背對背,各自暢所欲言內心的真實感受。

電視劇《小歡喜》劇照

無疑這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在劇中,也有不少家長因此和孩子有了進一步的溝通,解開了一些彼此的不理解,親子關係也因此有所好轉。但也有一些家長,比如喬英子一家,顯然並未達到預期的溝通效果。

記得當時我還簡單分析了下原因,認為是父母的態度太過強勢。所謂的暢所欲言,話是都說出口了,但是因為彼此還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和角度出發,所以並沒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尤其是要「控制型」父母放下身段,去理解孩子想要獨立想要自由的內心需求,這難度,可比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此刻再想來,其實當時還忽略了一個問題:這樣的暢談會,倘若碰到的是不善言辭的父母,又或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又該如何進行呢?

好在不止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疑惑。

當我看完趙玉萍老師的這本新書《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後,發現對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這種相互不理解、彼此關係生硬冰冷、溝通無門的問題,或許沙盤遊戲療法會是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沙盤遊戲療法,又稱為箱庭療法(sandplay therapy),誕生於歐洲,至今有 80 多年的歷史。

簡單來說,就是在治療師的陪伴下,來訪者從擺放各種微縮模具的架子上,自由挑選模具,擺放在盛有細沙的特製的容器(沙盤)裡,以此來創造出一些場景;然後通過治療師運用榮格的「心象」理論來分析來訪者的作品,讓來訪者看到自己在意識層面看不到的問題;來訪者可以通過沙盤的製作與調整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

比如書裡的一個來訪案例:爸爸媽媽和青春期的女兒倩倩,他們的訴求正是溝通問題。

女兒倩倩表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不想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此外,倩倩還表示自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所需要。同樣地,爸爸媽媽也表示女兒不理解他們的苦心。

而在一旁的沙盤師也注意到,這一家人在說話的過程中,彼此根本都不看向對方,沒有任何的眼神交流,面部表情也很平淡。當被問及為什麼彼此都不看向對方時,爸爸很平靜地回答:「我們平時就是這樣,這是常態。」

無疑,這樣的常態並不正常,至少和睦的親子關係裡是不應該存在這般冰冷且生硬的關係的。但無可否認,對於很多不太注重溝通的家庭而言,這種情況真的是常態。

接下來,在沙盤師的引導下,他們開始了沙盤遊戲療法。

第一步是撫沙,這個過程可以清晰地呈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果不其然,撫沙環節結束後,問及撫沙感受時,一家三口的答案出乎意料地一致,都覺得全家人沒在一起,感受到的只是沙子的冰涼。

這個結果顯然是在沙盤師的預料之中,因為我們所有的感受都源自內心的情緒。當我們被愛包圍著的時候,即便是數九寒天也會覺得心暖。正如其他案例中,有的父母和孩子通過撫沙,感受到了彼此之間能量流動的溫暖;而有的父母在撫沙過程裡體悟到沙子的特性——你捧得越緊,可能流得越快,進而察覺到對孩子的約束也不能過緊,要學著放手。

接下來,沙盤師讓這一家人帶著這種感受去取沙具模型。媽媽拿了艘船,在沙盤中間挖了個湖,把船放在湖的右邊;爸爸拿了套茶具,隨手放在沙盤的左下角;而女兒倩倩則是拿了只小狗,放在沙盤左上角,距離湖和茶具比較遠的位置,詳見下圖。

《親子關係的重建》內頁插圖

當沙盤師讓大家分享各自所拿沙具模型的含義時,爸爸說,茶具代表日常狀態,沒啥可說的;媽媽表示船代表一帆風順,希望女兒倩倩將來無論事業還是生活都能順利平穩;而女兒倩倩看著角落裡的小狗,眼裡滿是委屈的淚水,她說,雖然每天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卻很孤獨,因為父母很少關心她,從來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總是自以為是,要求她必須按照父母的想法和意願行事。只有小狗陪著她,給她溫暖,只有小狗是她唯一的依靠。

聽完倩倩的分享,爸媽都覺得很驚訝。顯然這是他們第一次察覺到女兒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隨即,爸爸主動道歉,表示不知道女兒原來是這種感受,並且主動起身坐到女兒身邊。而媽媽也表示自己其實很愛女兒,只是不知道怎麼和女兒相處。

再接下來,沙盤師讓大家調整沙盤,從沙盤中找出自己認為最合適的互動模式。

於是,爸爸媽媽迫不及待地拿起沙具模型往沙盤裡擺放,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中不難發現他們迫切想要改變現狀的心情。這一次,媽媽拿了兩棵樹放到湖右側的岸邊;爸爸拿了房子、樹和一個美麗的小公主,放在茶具的旁邊;兩人還一起拿了三條魚放在湖裡。而倩倩也主動將小狗移近。

《親子關係的重建》內頁插圖

整個沙盤畫面變得很溫馨,爸爸媽媽對沙盤所做的改變顯而易見,倩倩掛著淚珠的臉上也開始露出笑容,她仔細欣賞著,抬起頭,這次和爸媽對視著說,「我感覺很舒服,仿佛我們在一起,彼此都在聆聽對方。」

爸媽也相視一笑,用慈愛的目光看著女兒。這一刻,可以很明顯感受到這一家人之間的能量流動。

藉助沙盤遊戲,他們察覺到了彼此之間的問題,而藉助沙盤遊戲的調整,他們也看到了彼此之間都願意為了對方而改變的心。

在這個案例的整個諮詢過程中,沙盤師並沒有對來訪者進行任何的指導或說教,只是用心陪伴著他們,讓他們通過沙盤遊戲,可以與自我的無意識相連接,激活自我療愈力,來逾越內心的障礙。

因為他們相信:

一個家庭即便出現了症狀和問題,導致了家庭功能失調、互動模式失序等情況,但其本身的家庭資源中必定蘊藏了破解問題的能量,破解問題時,家庭中的人是不需要任何外人包括諮詢師給予所謂的指導的,每個家庭都是解決自己家庭問題的專家。他們來諮詢的目的只是希望能找到打開問題大門的那把鑰匙,諮詢師的作用也只是幫助來訪者啟動找到鑰匙的內在能量。

寫在最後: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很特別,不僅僅是因為書裡都是趙玉萍老師 20 多年來心理諮詢的實際案例精華,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更是藉此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問題影子。

針對中國式親子衝突的特點,趙玉萍老師將親子問題分為五大類——認知偏差、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並藉助沙盤遊戲療法的方式,讓父母可以在別人的案例中,去反思自己親子互動中的衝突和難題。

其實,和沙盤遊戲療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繪畫治療,只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習慣繪畫,這麼一對比,反而沙盤遊戲更易於實施,畢竟在過程中你只要選擇當下最能表達自己心境的模型就好了~

這也給我們一種啟發,親子關係中出現問題的時候,當面對面或背對背溝通都不起效果的時候,不妨換個思路,可以適當藉助一些外在的工具,比如說藉助寫信的方式來溝通,或者是嘗試向外求助一些專業人士。

所謂在養育中修行,就是不斷改善親子關係。只有用心體察,才能找到那把打開孩子的心的鑰匙。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END-

我是@楚汐思讀繪,感謝閱讀,期待關注。

相關焦點

  • 用沙盤療法化解5類親子衝突,重建理想親子關係
    如何從源頭解決親子關係的衝突,建立和諧理想的親子關係,成為家裡每天都在思考討論和不斷關注的話題,也因此遇到了《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親子關係的重建》通過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案例,幫助處於各個年齡段的家長們解決與孩子在親子關係中存在的問題,讓大家看到重新構建親子關係是怎麼讓叛逆、與父母對抗的孩子變的懂得理解父母、心疼父母;怎樣讓手足無措的父母真正讀懂孩子的內心,看清孩子內心深處的困擾,徹底化解親子衝突,重建理想的親子關係。
  • 《親子關係的重建》:解決親子衝突的關鍵是父母的不斷修行
    為什麼家長和孩子總是衝突不斷?應該如何解決?著名心理學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大多數的親子衝突由親子關係不良引起。作者通過20多年沙盤遊戲心理諮詢案例,總結出親子衝突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本文主要從認知和情緒情感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 青春期親子關係衝突後的重建:讀懂孩子內心,才能走出育兒困擾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實際上也發生過親子衝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不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用錯了地方,那麼就很難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隨著孩子長大,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會越來越厲害。
  • 《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父母問題發出的求救
    不過,試問,哪個父母沒有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苦惱過呢?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孩子不聽話、情緒失控、不愛學習、做事拖沓、我行我素,卻在對孩子管教過程中束手無策,甚至有些用錯了方法,反而跟孩子劍拔弩張衝突越來越多。
  • 《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文 |晴風圖 |網絡01 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不知道你和孩子的關係好嗎?也許你們之間有矛盾,也許你們之間經常吵架,甚至可能會出現冷戰。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當我們看了《親子關係的重建》就會明白,這樣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傷害有多大。
  • 《親子關係的重建》:教您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
    昨天偶遇初中學英,她面容憔悴,通過交談得知,最近他兒子整天沉迷遊戲,牴觸上學、寫作業。管吧,兒子脾氣暴躁,容易激動,怕萬一出什麼事;不管吧,自己責任使然,於心不忍,她生氣又糾結,簡直手足無措,無從下手!她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好多家庭也有,怎樣才能解決家長和孩子間的種種衝突呢?怎樣和孩子和諧相處呢?我們可以從《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 家長和孩子衝突不斷?先從認知層面化解矛盾,教你做智慧型父母
    那麼,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如何化解親子衝突?怎樣重建親子關係?方法是什麼?關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從事心理學工作20多年的趙玉萍老師,在她的新書《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中有很好的指導建議。趙玉萍老師,是中國沙盤遊戲實戰專家,國內多維沙盤遊戲的代表性人物。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我們的孩子都怎麼了,要以死來對抗父母?《親子關係的重建》的作者趙玉萍老師,說:"所有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深以為然。正確的愛,是化解親子衝突的良方說起教育孩子,有這樣一個故事。陶行知在當校長時,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另一個孩子,趕緊制止後,請他放學時到校長室。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守時。"
  • 親子沙盤遊戲——父母了解孩子的絕佳途徑
    心理學中,親子關係被認為是孩子日後建立其他人際關係的基礎(包括同伴關係、師生關係、戀愛關係等等),親子間的互動模式會是其他人際交往模式的原型。以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原型,孩子更容易與同學、老師等人建立和諧的關係,反之亦然。既然親子關係如此重要,家長們自然需要做好與孩子的良性溝通,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 小小沙盤,帶您走進孩子的心 藁城區育才幼兒園親子沙盤系列活動
    孩子的世界清澈透明,卻藏著許多我們家長沒有發現的故事……愛孩子很容易,但懂孩子卻並非易事。那麼,如何透徹地了解孩子呢?藁城區育才幼兒園作為校社合作試點學校,於2020年10月16日攜手河北省心理幹預協會開展了「小小沙盤,帶您走進孩子的心」親子沙盤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由河北省心理幹預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鴻潔老師主講,8組育才幼兒園親子家庭參加,一起來走進孩子的世界。
  • 「沙盤遊戲療法」把潛意識放進沙盤,會是什麼樣的呢?
    「沙盤遊戲療法(Sandplay therapy)」,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夫1954年結合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投射技術,並結合勞恩菲爾德的「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發展而來的。
  • 《在沙盤遊戲中讀懂孩子》:孩子的心事,沙知道
    三七讀書會,一年拆書300本,今天第261本,《在沙盤遊戲中讀懂孩子》。本拆書稿正文5200字,閱讀預估用時11分鐘。《在沙盤遊戲中讀懂孩子》一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沙盤遊戲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揭了沙盤遊戲的神秘面紗,並在此基礎上分享了大量豐富的家庭案例。
  • 掌握7個親子溝通方法,化解衝突、建立良好關係,培養高情商孩子
    後來漸漸明白,父母滿腔的愛傳達不到孩子心裡,是因為我們不懂溝通,我們總是企圖將自己歷經千辛萬苦才懂的道理教給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可孩子卻毫不領情,原因正如《親子溝通密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就這麼簡單》(以下簡稱《親子溝通密碼》)一書中所說:溝通的真諦,不是辯論,不是說服,而是心與心的連接,智慧與智慧的交輝,高情商化解衝突。
  • 沙盤療法 把症狀「擺」出來
    受訪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 張曉鳴本報記者 張筱悅治療室裡,13歲的陽陽坐在一個沙盤前,雙手擺弄著裡面的沙子與動物玩具。只見沙盤的一角,一隻羚羊「蜷縮」在角落,將頭埋進一個用沙子堆成的沙丘裡面,沙丘外面則「徘徊」著幾隻老虎和獅子。
  • 用遊戲走進孩子的心——《親子依戀遊戲》新書發布會
    2020年8月15日,《親子依戀遊戲》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現場如期舉行。據官方信息顯示,發布會以「用遊戲走進孩子的心」為主題,旨在傳播通過遊戲、笑聲和親密關係來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這一理念,幫助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中國父母缺乏對養育孩子的系統了解,會對與寶寶的相處產生困擾。孩子看似毫無章法的行為常常令父母感到無助、惱火或者失去耐心。
  • 一起來玩沙盤遊戲,一起走進孩子內心的世界!
    安迪的舉動讓專家看出了安迪內心的真實世界,專家建議黃聖依應該多陪一下孩子,因為孩子在七歲之前所學習的表達能力都是從母親那裡學來的,黃聖依與安迪相處時最好多表揚一下孩子,不要用命令或者否定的溝通方式去交流,不然關係會越來越惡化。晚上回到家後,黃聖依和安迪準備休息。
  • 母親一巴掌打落孩子乳牙:親子矛盾猶如「冰山」,如何防微杜漸?
    當然,除了輔導作業,育兒的路上,我們還會困惑與各種各樣的親子問題,比如:為什麼孩子專注力不高;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叛逆;為什麼孩子容易脾氣暴躁;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用沉迷虛擬世界來逃避現實……看過《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我才恍然,原來每個親子矛盾的背後,都隱藏著相應的家庭問題,只有先解決了家庭問題,才能解決好親子問題。
  • 《親子關係的重建》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這首詩便詮釋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並不屬於父母,而是藉由父母而來。父母可以給孩子愛,但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的想法。正是因為父母,不能正確地認識孩子和自己的關係,導致對孩子付出很多,最後換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那麼作為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的作者趙玉萍,通過沙盤療法20年間治癒了幾萬家庭。
  • 心理沙盤遊戲療法
    沙盤療法或沙盤遊戲療法,是指在治療者的陪伴下,來訪者從玩具架上自由挑選玩具,在盛有細沙的特製箱子裡進行自我表現的一種心理療法,沙盤療法可以成為心理輔導的一個良好平臺,幫助來訪者在簡易而豐富的沙盤世界,將自我的心理衝突或矛盾通過沙盤製作有意無意地進行釋放和整理,使無意識意識化,整合自我,從而獲得心理問題的解決.
  • 沙盤遊戲療法與箱庭療法的關係
    大概上世紀90年代,沙盤遊戲療法被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介紹到中國。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沙盤遊戲療法在國內很快傳播開來。在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青少年教育、犯人改造、團隊建設等方面,沙盤遊戲療法都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