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西安一位初一小男孩,在復學的第一天,接受採訪時說,「很高興開學,這樣和媽媽的關係就和諧了。」
在各種關係裡,必然會有不和諧——矛盾和衝突的情況發生。
如果衝突過多,對關係有害無益;相反,如能處理得當,它卻可以成為了解彼此、加深感情的粘合劑。
今天,我們站在親子關係的角度,探討為什麼會產生衝突?該如何積極與正確化解?
家庭是個複雜的小系統。雖然只涉及親子關係,要列舉出衝突的所有分類也是非常困難的,但仍然可以對主要的方面做歸納匯總。
我把在服務於不同家庭的過程中,很多家長與孩子遇到的共性問題,做了梳理並歸類如下:
主要是與孩子學習能力相關的。其中,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作業」,包括孩子寫作業磨蹭,家長輔導作業時的各種抓狂;還有就是與學習成績相關的一切。
這一類集中於孩子的行為習慣。例如,最常見的罪魁禍首——手機和電子遊戲;還有生活習慣,諸如整理房間,疊被子,洗澡等衛生習慣。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穿秋褲」的問題。之所以稱為偶然類,是因為比較瑣碎,並且具有臨時性、隨機性;如,家長某日心情不佳,產生衝突,也屬此類。
顧名思義,這類衝突完全源於惡劣的關係。這種「惡劣」是由於養育觀念和方式中存在重大瑕疵,並在長時間的惡性循環中累積所致;由此引發的衝突頻繁而大量,並且可以表現為以上任何一類。
儘管產生衝突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不論是哪一類,如果具體到衝突事件本身,一般源於以下四個重要因素:
例如,學霸家長通常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是學霸,當孩子一旦表現出不是,家長就無法接受;父母抱有「孩子就應該聽話」的陳舊教育觀念等。
比如,很多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缺少上進心,但其實沒有孩子不想成為好學生、取得好成績,他們只是缺少正確的方法;很多孩子作業磨蹭,是因為自己不擅長某個學科,並不是真想拖延。
比如,家長覺得孩子學習成績好的標準是應該超過「隔壁家小明」,而孩子則認為「我只要比上次有進步就好」;還有,孩子想玩30分鐘的遊戲,但媽媽覺得最多可以玩20分鐘,
比如,家長認為孩子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應該是立刻寫作業,而孩子認為回到家應該先玩一會兒;家長原本答應孩子寫完作業就可以玩了,但看到孩子真的如此,就通過布置額外學習任務進行幹預,諸如此類。
產生衝突是因為存在「分歧」,所以,積極化解衝突的關鍵是找到產生分歧的癥結。也就是說,家長要抱著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而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面子,甚至只是為發洩情緒。
該怎麼做呢?可以按照以下步驟:
強烈的負面情緒是處理問題的大敵。家長可以通過暫時離開孩子,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等方式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弄清楚自己的立場,孩子的想法是否合理?自己能否接受?如果可以接受,需要調整自己的預期;如果不能接受,就要提供足夠的理由,和孩子進一步溝通;
如果有,自己不能認同的地方是什麼?自己可以做到什麼?可以和孩子做交流和討論,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
如果是,那就意味著自己應該給予孩子足夠信任和空間,父母只提供建議和必要的支持。
如果,家長需要向孩子道歉,那麼也應該主動承擔責任。這樣,孩子也會敢於正視自己,並承擔自己的責任。如
親子之間「常規戰爭」爆發的原因,通常是因為,雙方都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事情。尤其對於處於強勢地位的父母,容易抱著固有觀念,忽視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導致對孩子的理解不夠。
但如果父母願意轉換視角,嘗試理解並認同孩子的想法,並積極、坦誠地溝通,衝突則會成為充分理解彼此,加深感情的粘合劑;而不會是讓關係進一步惡劣、甚至水火不容的導火索。
更為關鍵的是,家長的這種「內觀自省」,會為孩子習得正確處理衝突做出一個良好的示範。因此受益的不僅是他的人際關係,還有他的整個人生。
TIPS:
如果是原則問題,父母則不應該退讓。
衝突之後,家長不要被衝突所困,更不要生悶氣,氣大傷身。
關係類衝突,需要家長做重大調整,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
疫情時期,缺少必要的親子距離,衝突難免會多一些,家長多包容。
要讓孩子未來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明錟老師可以幫助您全方位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親子關係現狀,並制定針對性的孩子個人和父母成長計劃,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歡迎與明錟老師聯繫(請最好註明「家長」)。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明了父母課堂(公眾號同)針對6-12歲的小學生家長,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家庭教育諮詢指導服務,幫助您解決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減少手機遊戲的依賴、青春期前後的親子關係建設等教育難題。
更多科學與健康、簡單與明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盡在「明了父母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