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 陳彥仿)疫情期間,活動範圍變窄,生活內容相對單一,居家人員的心理也會產生變化。如何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至關重要。近日,記者採訪到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馬喆、嚴林峰和心理治療師馬曉潔。
焦慮情緒如何化解?
馬喆:居家抗疫時,家庭成員出現過度緊張並不少見。有時,甚至自己或孩子咳嗽一聲,都會產生恐懼感。
要緩解焦慮情緒,可以嘗試放鬆療法、充實生活,逐步改變不良狀態。
首先,完成一組放鬆練習。選擇令你感覺舒適的姿勢坐好,進行三組深呼吸。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你全身放鬆,同時激發支撐自我的內在能量。
其次,採用「積極暗示」的方法,即在緊張、焦慮的時候使用激勵性言語。如:「一切都會好起來」「我目前狀態很好」等,進行自我「心理免疫」,多次反覆實驗後,就會有輕鬆的感覺。
最後,可制定一份每日作息時間表。建議只在每天清晨利用15至20 分鐘時間閱讀手機信息,合理安排家庭大掃除、親子娛樂、健身運動、三餐飲食,讓自律的生活成就健康的身心。
當內心徹底放鬆後,激發出體內正能量,就能讓自己充實起來,負面情緒即可被拋開。
如何改善親子關係?
嚴林峰:孩子與家長關係緊張,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孩子已有了一般心理問題。類似的情況多集中在14 歲到16 歲的孩子身上。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要太嘮叨,嘗試多看孩子的優點,縮小他們的缺點。求同存異的相處模式會讓親子關係更輕鬆。
其次,一旦因為孩子處於懶於做任何事情的狀態,與家長發生爭執或者衝突時,家長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比如:「看到你什麼都不做,我會感到擔心,特別是開學後,怎麼辦?」讓孩子知道家長焦慮的心理。和孩子溝通時,家長要學會表達技巧,特別是不要用宣洩的語氣和孩子溝通。
最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個規劃,規劃要容易完成。家長面對假期中的孩子,不能要求太高。
如何調整消極心態?
馬曉潔:這是一種焦慮情緒的變形。因為生活狀態突然改變,又無法及時適應,所以有時會對別人發洩情緒。這種行為並不恰當,同時會傷害到別人。因此,選擇正確渠道溝通尤為重要。
任何時候,主動溝通都是重要的心理調整辦法。可以多和朋友打電話,通過交流表達內心想法。其次,將煩惱轉化成一種力量,比如:參加志願者活動,為大家服務,實現個人價值。也可以在家秀廚藝、鍛鍊身體。轉化能量後,就不會有類似壓抑的情緒。
同時,調整好生活節奏。擁有穩定的節律和周期,才能身心健康,否則更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可以多聽音樂,深呼吸。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翻翻相冊,回憶曾經快樂的時光。作為家人,此時應表現出理解,而不能堆放憤怒。要從語言上做出改變。比如可以問:你是不是焦慮?我很擔心。當這種情緒被家人看到時,自己的張力也就沒那麼大了。建議組織一些有趣的家庭活動,比如一起看電影,或分享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