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是人世間最可貴的關係,由於一脈相承,彼此間有著無法割捨的血緣,所以使得親子關係和其他關係不同。
明明應該是最親密的關係,可是即便雙方都努力的想要靠近,卻又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和矛盾,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又生疏。
電影《狗十三》上映於兩年前,描寫了一個13歲女孩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成長經歷,其中親子關係造成的矛盾和對立,在影片中隨處可見,讓人們不得不深思,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隨時有可能出現的親子衝突?
女孩李玩在父母離異之後,一直和父親生活,之後父親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妻子和孩子。
而李玩此時正處於13歲的青春期,家庭的變故導致了他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變得越來越沉默,而且也越來越古怪,更是不願意再和父親以及家人交流。
父親很快覺察到女兒的變化,因為平時自己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李玩,所以他特地買了一隻小狗陪女兒。
李玩很喜歡這隻小狗,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愛因斯坦,這成為了她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然而一次家人的疏忽,愛因斯坦竟然走失了,這讓李玩非常傷心,當她得知家人並沒有在愛因斯坦走失後進行尋找時,更是直接對弄丟小狗的爺爺發起了火。
然而她並沒有等到家人的道歉,反而是父親冰冷的責備,說她不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對待爺爺。
其實父親在李玩面前一直都是強權主義的執行者,李玩想要報物理興趣小組。
可是當父親得知老師建議李玩報名英語小組時,便打著為李玩好的名義,強行讓女兒報名英語小組,完全沒有顧及到對方的感覺,以至於彼此間的隔閡就此加深。
李玩在家庭之中一直被漠視,無論是她沒有辦法參加自己喜歡的物理小組,還是她最心愛的愛因斯坦走失無人尋找。
這些其實都反映了家人對李玩的忽略,他們從來都沒有在乎過李玩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對待這個其實早已心灰意冷的女孩。
父親不愛李玩嗎?其實並不然,這個堅強的男人在劇中為你女兒流過三次淚。
第1次是因為在打了女兒之後感到後悔,希望女兒原諒;第2次是他知道女兒最愛的愛因斯坦因為絕食而亡,感覺自己愧對女兒;第3次是在接到李玩親生母親的電話之後,終於情緒失控崩潰大哭。
在我國傳統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親子關係會產生衝突,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缺乏理解和尊重。
01如何化解家庭中的親子衝突?
1、儘量做到民主
當親子的關係瀕臨緊張的時候,父母不妨為孩子提供一個較為寬鬆的民主協商環境,全家人和孩子一起面對他們遇到的困難,站在孩子的一邊和孩子感同身受。
這樣孩子便能感覺到父母是願意放下權威和自己平等相處的,從而也就願意打開心門接納父母,和父母溝通交流。
如果父母總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孩子,那麼在家庭成員彼此不平等的狀態下,衝突自然也就更容易產生。
2、耐心的溝通
父母要給予孩子表達情緒的權利,不要總是想著當孩子的情緒扼殺在萌芽狀態。
當孩子體內堆積的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時,他們自然會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而這個突破口未必是正確的,所以孩子會做出一些在父母看來不可理喻的行為。
其實只要父母願意傾聽孩子,願意耐心的和孩子溝通,這樣就能夠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不要總想著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越來越理解父母。
3、改善家庭的環境
家庭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未必每一個父母都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真正適合他們的環境。
比如有的家庭中總是充滿爭吵,或者對孩子不管不問,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只能感覺到自己被忽視和冷漠,完全體會不到來自父母的愛。
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父母首先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有愛的環境,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各種關係。
即便是在離異之類的特殊家庭,父母也可以通過更多的陪伴讓孩子感覺到他們的愛並沒有減少,這樣孩子才能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擁有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