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小秋 圖片//網絡
你的管教裡可以既充滿尊重和愛,又有著清晰一致的行為界限。換句話說,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珍視感情,強調尊重,摒棄衝突,拒絕情緒化:你可以這樣管教孩子。
在這一過程中,你能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的形成;你能幫助提高孩子的決策能力、共情能力;你能使他們朝著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方向前進。
——《去情緒化管教》
作為幼兒家長,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剛下班回到家,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孩子卻在一旁鬧騰不休,你不想責罵他,又想讓他安靜下來,你真不知道該怎麼做。、
作為小學生家長,你也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兒子跟小朋友鬧彆扭,或者受了委屈,他不回答你的任何問題,只是一個勁兒地打你、撓你,把怨氣發洩在父母的身上。
作為中學生家長,你可能不止一次被青春期孩子氣得頭蒙。批評、講道理,他都不聽。鬧騰的局面讓你後悔當初為什麼腦子抽筋生了這個孩子。你想讓孩子們少鬥嘴打鬧,他們不聽,你苦惱;你想讓孩子聽話、懂事,他們卻沒有,你傷心;你想讓孩子寫完作業在看電視或者出去玩,他卻玩耍結束才回家,你沮喪……
管教孩子的過程令人勞心費力,大動肝火。咆哮、受傷、內疚、心痛……家人親情在衝突迭起、親子關係在精彩紛呈的鬥爭戲中被破壞。
親愛的家長朋友,別著急,別擔心,別憂慮。小秋教你一種特別的親子教育的方法——去情緒化管教。這種教育方法既可以讓孩子聽話又不傷害親子感情。不僅可以避免矛盾衝突還可以增強親子關係,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改掉缺點和錯誤,還可以幫助他提高自控力、決策力,高情商等各種能力。
去情緒化管教能幫助家長不帶任何情緒地化解衝突,在情感連接和理性引導中培養孩子的高情商。我將從四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一、去情緒化管教能夠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二、有效的情感連接能讓孩子接納建議,培養其自控能力。三、理性引導的策略。四、孩子理性引導幫助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
說起管教,我們會想起一些詞:吼叫、打罵、威逼。這些棍棒式的教育可能會讓孩子表面上暫時聽話,但會引起孩子心理牴觸。這種身體和精神雙重懲罰式的所謂「管教」,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
「管教」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主要是「教」和「引導」,而不是以攻擊為主的「管」和「懲罰」。
去情緒化管教是滿懷愛和尊重地與孩子產生情感連接,再加以理性引導矯正孩子行為,在教導中與他們合作,從而幫助他們構建起決策能力和高情商。
去情緒化管教能夠達成兩個基本目標:第一個目標讓孩子們聽話,去做對的事情,這個目標是短期的、淺層的;第二個目標專注於開發和培養孩子自控力和道德判斷能力,這是貫穿人生的、深層的力量。
想實現管教的第二個目標並不難,需要我們運用情感連接的方式幫助孩子發展好主管人類思考、情緒和交際的功能的上腦,再用理性引導的方式開發全面的決策和籌劃能力、身心管理能力以及個人洞識、靈活性和適應性、共情能力、道德觀等高情商的東西。
舉個例子,9歲的妮娜被第二天的演講嚇得邊抽泣邊把演講稿撕了,她是被煩亂壓垮了。這時父母可用聆聽、肢體安慰等表達共情心,走進她的內心,與她建立情感連接,讓她冷靜下來,再進行理性引導,給她堅定背演講稿的信心。
在我們認為應該管教的時刻,以尊重、慈愛、理解等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引導孩子學會抑制衝動、管理憤怒,從而增進其自控能力。
由此可見,把管教看作是家長能饋贈給孩子的最有愛和營養的機會,而不是懲罰和控制孩子的機會,久而久之,我們就能重塑孩子上腦、培養孩子各種能力和高情商。
情感連接就是著不管我們是否贊成孩子們的行為,都得給予他們關注,帶著尊重去聆聽他們的話,要站在他們的立場上進行溝通。
想要對孩子進行更具成效的管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情感連接有三個作用:1、讓孩子從事事逆反到願意接納。2、能幫助構建大腦。3、能加深親子間的感情。它能讓孩子在「感受到被感受」的關注和理解的感覺中將煩亂化為平靜,將被孤立轉為被連接。它不僅幫孩子糾正不良行為,還能夠通過塑造孩子的大腦,使其具備調整情緒、控制自我的能力。
我們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應該根據自己的教育風格、眼前的情況以及孩子的脾性來進行。作者認為,在使用情感連接時需要遵守以下準則。
準則一:關掉鯊魚音樂。鯊魚音樂代指管教孩子時我們內心給人恐怖的感受的背景音樂,它助長我們內心的煩亂,妨礙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要及時關停鯊魚音樂,轉變思維,停止恐懼的管教。簡單地說,就是收起你原本的心理、情緒或者對孩子慣性認識,全神貫注於眼前孩子發生的問題。
準則二:對孩子保持好奇心,凡事應該去「探究為什麼」。好奇心是有效管教的基石,它能幫助我們探求孩子外在行為背後的東西和內心發生的事情。
準則三:以充滿尊重的、有趣的、平靜的態度與孩子說話。這樣能將我們帶入愉快而有趣的交流當中,大大縮短孩子由牴觸轉為合作的時間。
這三個準則讓我們做好了與孩子的情感連接的準備。下一步,我們要通過情感連接循環讓孩子儘快安靜下來,只有孩子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管教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情感連接循環包含了四個步驟,分別是:先用溫柔的言語和肢體接觸向孩子表達安慰;識別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並幫助培養他們的情感智力;真心實意去傾聽孩子說的話裡蘊含的感受;再將孩子所說的話反射給他們,讓他們明白他們不僅擁有我們的愛,還擁有我們的關注。
這樣,情感連接在表達安慰、認同、傾聽和反射四個步驟的不斷循環之後就建立起來了,孩子接受了我們的關愛,也為理性引導做好準備。
簡單地說,就是「 先保持平靜,再跟孩子進行心理連接。」
情感連接的建立,為理性引導做好了鋪墊。下一步,我們就用理性引導孩子使用上腦做出更得宜的決策,並隨著時日的推移將這些決策當成第二天性。
對孩子進行理性引導時,我們要注意兩個原則。
原則一:別行動得太早。情感連接使孩子由逆反轉為接納,他們準備好去傾聽,父母這個時候再開始進行理性引導,此時的引導才最有效。在不當行為發生之後立馬進行幹涉只能起到反作用。
原則二:始終如一但不刻板。始終如一就是要求父母不要隨意改動規則,那樣會讓孩子不明白父母對他們的期望以及他們能從父母身上期望到什麼。不刻板就是要求父母不要死搬硬套某種規則,有些規則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嘗試改變。總之,父母的管教宗旨是始終如一但懂得變通。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女兒承諾說她會在用餐前寫完作業,但是爺爺奶奶剛好準備來帶她出門,這時你可以選擇適當地妥協,嘗試與孩子達成新的約定。
那麼如何對孩子進行理性引導呢?下面一些理性引導的2策略你可以參考:
■ 少說話。要抑制自己講太多話的衝動。處理問題和進行教育固然重要,但請保持言簡意賅請試著用提問和傾聽的方式去講,「節約發聲」會讓你在面對真正重要的東西時他們的話才會更具分量。
■ 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接納各種情緒的意思是在理性引導中,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明白,他們的感受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別、有用無用之分。即使我們必須對孩子的行為說不,也得對他們的欲望說好,並且引導他們去做出適當的行為。
我們要讓他們深信,即使我們正在教導他們區分行為的對錯,他們的感受和體驗也始終會受到認同和尊重。如果孩子能從進行理性引導的家長身上感受到這一點,他們就會更加願意去學習家長教導的東西,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流逝,管教的總次數會漸漸減少。
■ 要敘述,不要說教。許多家長在孩子做了不樂見的事情時,往往愛進行批評和說教。孩子不需要家長告訴他們別做出糟糕的決定。他們需要家長對他們進行理性引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做出的決定是糟糕的,並且搞清楚是什麼讓他們做出了那些決定,這樣他們就能糾正自己,改變那些需要被改變的東西。
■ 讓孩子參與到管教過程來。
如果能讓孩子參與到管教過程中來,他們就會更加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更傾向於接受家長所提倡的那些東西,還會因此更願意合作,甚至幫助我們給那些讓我們覺得有必要進行管教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最終,家長和孩子可以團結在一起,共同努力去搞清楚要如何做才能給那些要管教的狀況以最圓滿的處理。
■ 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意思。如果你必須拒絕一項請求,那麼請重視說「不」字的方式。徹底的「不」比附帶條件的難接受多了。直接來個「不」,再配上嚴厲且輕蔑的口吻,會自然而然地將孩子(或者任何一個人)的逆反狀態激活。大腦中的叛逆性會刺激人們打鬥、逃跑、頓住或暈厥(極端情況之下)。
反過來,鼓勵性的、肯定性的敘述可以調動他們的社交迴路,可以讓他們的大腦變得願意接納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讓他們變得更願意學習,還可以鼓勵他們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即使我們並沒有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讚許。
■ 著重於積極的東西。你在強調積極一面時,就是在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著重點放到那些你想要再見到的好行為上。
你無須將親子互動變成賞賜和誇獎的盛宴,溫柔地鼓勵他們在未來生活裡要繼續做這些事情就好。你只需關心你的孩子,並把你所觀察到的東西敘述給他們聽,這本身就成為積極體驗了。
通過情感連接和理性引導來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決策能力後,孩子正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下面這些就是家長想要的教育效果:
● 幫助開發孩子的洞察力。孩子每次對自己的情緒有了具體的認知,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都能增進洞察力。
● 開發、增強孩子的共情心。我們越多地讓孩子去練習思考他人對某一情況會有什麼感受或想法,就越能讓他們變得共情而體貼。
● 提高孩子修復裂痕挽回局面的能力。基於洞察力和共情心的裂痕修復能幫助孩子與他人重建情感連接,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考慮他人感受,並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如何給他人造成影響,以達到彌補過錯、挽回局面的複合目的。
對孩子的人生來說,你是一個重要的人物。通過塑造他們的心靈、性格乃至大腦的結構,你在幫助他們明確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都有著這般驚人的權力和責任,去教導他們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如何成為溫和而成功的人。
在運用去情緒化管教過程中,我們必須牢記的八個基本準則:
◆ 管教是必不可少的。
◆ 有效的管教取決於親子關係中的愛與尊重。
◆ 管教的目的在於教。
◆ 管教的第一步是關注孩子的情緒。
◆ 管教孩子不開心或者鬧脾氣的時候,就是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
◆ 有時候我們需要等待孩子準備好去學習。
◆ 我們幫助他們投入學習的方法是與他們進行情感連接。
◆ 情感連接之後是理性引導。
我們在親子教育過程中,常常忘記了孩子有時也需要我們的幫助,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或讓自己平復下來。
孩子在失控時,我們會想去要求他們「馬上停下來」。但有時,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實際上可能還沒有那個能力讓自己立即平靜下來。這意味著你也許需要幫把手,以使他做出明智的選擇。
最先要做的就是要雙管齊下,用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與孩子進行情感連接,這能幫助他明白,你是在意他的沮喪情緒的。只有經過了情感連接,他才能準備好接受你那為了做出更佳選擇而進行的理性引導。
請記住,我們經常要在對不當行為進行反饋之前等待一陣。如果孩子仍處於失控狀態,那此時就不是嚴格施行某項規則的最佳時機。不管怎樣,只有變得更加平靜、更加有包容心了,他們才更能吸取教訓。
我是小秋,中學高級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關注我,我們一起聊家庭教育,談親子關係,說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