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同學為她家老大學習犯愁。她兒子即將進入五年級,從小和她不太親,因為從出生起就由奶奶帶,直到6歲上學了才回到她身邊。母子關係不親密,她管教兒子就很吃力,尤其學習上,孩子根本不聽她的。在學校,孩子也是看老師來學,喜歡那個老師就願意學,不喜歡就懶得學。
老同學這幾年可是一直嘆氣,後悔兒子小的時候沒把他帶在身邊,如今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了,管教成了個大問題。
老同學遇到的問題讓我想起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講座。她說學生成績差往往不是智力原因,而是受老師影響。如果換了個學生不喜歡的老師,他成績很快就掉下來了,如果學生喜歡哪個老師,則會把相應功課學得很好。因為學生很在乎老師對他的態度。
同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習,親子關係和諧,父母對孩子是支持的,協助的,教育孩子很自然;但如果關係對立,管教孩子就困難重重。就算孩子聽話,認同了父母,他也覺得傷害了自己,可能還伴有羞恥感。
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我們可以看到,關係先於教育。美國著名兒童精神科醫師詹姆斯 科默說:
沒有強有力的聯繫,學習就不會有顯著的進步。
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靈魂
大概因為人是社會型動物,關係不論在哪裡都很重要。看上去只和智商有關的學習,也與人的關係密切相關。
在家庭裡,孩子的自尊、自信、自控力、學習動力、成就感、價值觀、社交溝通能力,統統都受親子關係的影響。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靈魂。
孩子不會向自己討厭的人學習,只會被自己尊敬、信任的父母影響和薰陶。孩子往往是通過模仿、追隨來吸收、內化,最終塑造了自我。
可是我們經常忽略了這一點。教育孩子時,總是著急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批評孩子,打罵孩子,對孩子嚴厲苛刻。我們總說:「寧可對孩子狠一點,寧願他恨我,也要讓他明白。將來他會感謝我的。」
可是,孩子不會認同他們討厭的人的。如果孩子不喜歡我們,又怎麼可能聽進去我們講的道理呢?
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影響。影響力從哪裡來呢?從關係中來,只有接納、尊重和理解才有情感上的連接,才能建立穩固的關係。沒有好的親子關係就沒有影響力,沒有影響力,就沒有教育。
高曉松在一次節目中坦言,他從小和父親關係就不好,他沒有問過父親一個問題,包括學習上的問題,哪怕父親是大學教授。而且,和父親糟糕的關係還導致了他年輕時出現很多問題。父親去世後,他也從來沒去父親的墓地祭奠過。
這樣冷漠的父子關係真令人唏噓,沒有好的關係,沒有感情,更沒有教育。
教育孩子前,先維護好關係
陪作業是目前第一親子關係殺手。可是,以親子關係為代價的陪作業,是得不償失的。
當我們看孩子看到的都是問題,忍不住批評、訓斥孩子的種種,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當他要分出很多能量來應對我們的指責,又怎麼能專注學習呢?
長此以往的糟糕關係,孩子沒有情感上的滋養和精神上的依戀,他也根本不信我們的批評是為他好,只覺得自己被嫌棄、被討厭。這只會導致孩子想遠離我們,教育就無從談起。
而如果和孩子的相處長期是融洽的,有陪伴,有接納,對孩子的需求也常有及時積極的回應,孩子有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即使我們偶爾批評他,甚至訓斥得很嚴厲,他也容易接受。
因為他內心對父母的愛是篤定的,他能相信「愛之深,責之切」,爸媽的批評是針對自己不好的行為,而不是否定他這個人。
所以,教育孩子,如果他不聽,我們就要反思和孩子的關係如何了。我們是自律的,親子關係是好的,經常陪伴孩子的,管教孩子真不需要那麼多規矩、那麼多硬性要求去約束孩子。
因為我們的以身作則和良好的關係自然地提升了我們的影響力,而影響力本身就是一種約束力,教育就不再是件難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