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視頻應該引起了很多家長共鳴,心裡肯定是在想著:這不就是我家娃嗎?
只見孩子坐在那裡寫作業,9分鐘時間裡,只有148秒在寫作業,其它時間,都是在一會發呆,一會牆上作畫,一會開關房門。
這就是一個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寫作業的典型表現。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曾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基礎,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力」,而是「注意力」。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專注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會失去觀察力和記憶力,變得沒有耐心,專注力是孩子在以後的成長、學習、工作中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
根據研究調查發現,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總是有著很好的專注力,而那些做任何事情都不專心,總是東張西望、左思右想的孩子,通常學習成績都不太好。
她進一步做了解釋:
「所有的「小天才」身上都具備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超強的專注力」,8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上面。」
那麼,專注力差的孩子,學習效率自然就變低了。這種專注力差的孩子,會坐不住、易走神、學習差、反應慢,這就需要我們,學習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以下的行為我們是否常做:
1、孩子自己玩得好好的,我們卻去影響他,拿個「更好玩」的玩具引誘他。
2、孩子在寫作業,我們在陪邊陪伴,一會玩手機,一會問長問短,孩子渴了累了餓了嗎?
3、身處一個吵雜的環境裡,周圍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孩子完全靜不下心來。
4、大人出出入入,談著各種事情,沒想到孩子正豎著耳朵接收著各種消息。
以上這些情況,我們中了幾條呢?
其實,孩子也不是天生做事不專心的,事實證明,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專注力影響非常大。
李玫瑾曾經說過,有時候孩子做事不專心,是因為受到父母生活習慣的影響。
家長態度對孩子專注力的影響,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那麼,除了上述的一些現象,家長有哪些行為容易破壞和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1、喜歡幹擾孩子思路
有時候孩子沉迷於自己的世界,正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家長總是喜歡上前去打斷孩子。或者孩子正想方設法說一件事情時,家長總是要添幾句不相干的話。
要知道讓孩子專心致志地玩耍、獨立敘述時,也是培養專注力的一種方式。如果此時父母總是上前打斷,那孩子注意力就不能更好地集中。
2. 一心多用影響孩子
父母本身的行為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孩子總是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有的父母平常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無形中孩子就會學習父母的做法。孩子會在潛意識中認為這些做法是正確的,最終導致專注力差、喜歡一心多用。
3.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現實生活中,孩子也想通過自己的辦法做成一些事情,但是有些父母往往不願意讓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擔心孩子會做不好。如果說父母永遠不讓孩子獨立的話,並且一直希望孩子能夠依靠家長的幫助,那麼孩子的專注力也會慢慢地降低。
4. 父母不正確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在發現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後,就會以嚴厲的指責批評他們,對他們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的身體和內心都是處於一個非常脆弱的階段,如果用過於強硬的手段去指正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讓他們更加害怕,導致注意力更不能集中,甚至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和諧的親子關係被破壞、僵化。
李教授的觀點裡面講了幾個核心觀點,無憂姐在這邊總結一下,詳細的論述大家可以仔細看下上面的視頻。
1、延遲滿足
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就不要輕易給買玩具,需要告訴他玩具玩具多少錢,爸爸媽媽是怎麼賺錢把玩具買到的,家裡的錢是如何分配的。總體意思是告訴他,這個玩具因為超出了預支,不能馬上買,就需要制定一個購買的目標,這次可能一個星期,下次可能一個月。
2、專注力訓練
在延遲滿足的過程當中可以要求孩子去做點事情,例如畫畫、臨摹字,拿孩子的作品進行打分,通過這種方式用買玩具的的滿足變成對他提要求。讓孩子能從五分鐘開始坐下來畫一副畫,到十分鐘、一刻鐘,一直到四歲、五歲、六歲到40分鐘,這孩子上學,他就能坐住一堂課,通過這種方式有意的訓練。並且同時也能告訴孩子,所有的東西都取決於你的努力,努力了就能滿足。
當然,李教授在很多講座和受訪中也提到了對於注意力的看法,比如:
「凡是手操作性好的孩子,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學習沒問題。」許多父母會問:「為什麼我的孩子看起來聰明,但是他的學業卻沒有提高?」首先,就需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容易形成專注的環境。結合李教授和一些權威的專家觀點,無憂姐給各位家長總結一下,如何給孩子提供一個簡單的學習環境?
如何簡單?
越小的桌子是什麼意思?桌子小就可以讓孩子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就隔絕在外,比如玩具、文具、比如其它的書本。其它的書本一直堆放在旁邊會容易讓孩子感受到無形的壓力,在精神上嚇到、洩氣。
越硬的椅子為了讓孩子時長因為為了緩解椅子的不適,不間斷地去調整姿勢消減疲憊,椅子太舒服就容易讓孩子睏倦沉睡。
儘量不要選擇太大的房間給孩子當臥室,如果房間太大,可以拿一個屏風進行隔斷。
我們常說,簡樸的生活,高尚的思想,也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做家長的也需要以身作則,排除人為幹擾的事情,比如家長刷手機、看電視,會讓孩子感覺心裡特別不平衡。
也不要在孩子做作業的過程當中陪著,或者給孩子送吃的送喝的,讓孩子感覺是在監督他的學習狀態,這種監督讓孩子把時間消耗在中斷上。
有的家長說,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很專注,為什麼一學習就容易分神?
一般來說,天生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在所有方面都是這樣,不管是看電視還是玩遊戲。
所以,你的孩子如果能夠聚精會神地去看動畫片、玩遊戲,那他基本沒有問題。
注意力,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分為: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
對於動畫面、遊戲是感官刺激,孩子不需要努力,被動就可以很關注了。
上課聽講,因為一般都比較枯燥就要求孩子能夠有主動注意的能力。
孩子如果在幼小的時候被動注意被過度開發,勢必在主動注意的能力上就會形成很大的爭奪,從而影響主動注意能力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倡孩子在頭兩年之內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那麼,如何解決注意力分散的現實問題?
1、分清主次,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從小培養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吃飯的時候關掉電視機,玩玩具的時候不要寫作業。
是寫作業還是畫畫,根據具體的情況作出選擇,就能很專注的完成一件事情。
寫作業的時候,也可以嘗試按照作業量設定規定的時間,並規劃好每個時間段的作業安排,如果提早完成就可以多休息,學會自己分配時間,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讓孩子養成集中精神完成一件事情的習慣。
2、以身作則影響孩子
最重要的閱讀能力,就是要從小培養的。孩子如果從小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後天的學習習慣一般都比較差。
父母平時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要靜下心來和孩子相處。比如在看孩子寫作業的間隙,可以找一本書來看,孩子學習的時候自己也在旁邊學習,始終保持一個安靜的狀態,無形中就可以影響到孩子。
養成從小閱讀習慣的孩子,才會習慣從書本中吸取更多的知識。
3、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小遊戲
3-8歲,就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時期。注意力的四個特質是:專注力的穩定性、專注力的分配、專注力的轉移和專注力的廣度。
所以,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有趣的專注力訓練小遊戲,幫助孩子培養手眼協調能力以及專注能力。比如:
· 數字傳真:家長將一串提前想好的數字讀一遍,孩子聽完後憑記憶寫下這些數字。比如,家長讀:72456,孩子聽完後寫出來:72456。
· 聽讀找字:給孩子讀短文,讓孩子認真聽,約定聽到某個字時就打勾,讀完後統計打勾的個數。比如在一篇文章裡統計「一」或者「天」字出現過幾次,讓孩子打勾。
· 詞組分類:有兩類詞語,家長讀給孩子聽,聽到交通工具舉左手,聽到電器舉右手。比如:作業本 被子 葡萄 空調 電話機 杯子 鋼筆 手機 籃球 羽毛球 打火機 電風扇 飛機 刀劍電視機 自行車 書包 電冰箱 等。
· 舒爾特方格:在一張25個小方格的表裡,將1-25的數字打亂後填入表裡,之後以最快速度從1數到25,邊讀邊指並計時。
· 拼圖遊戲:讓孩子學習如何拼圖,拼圖需要孩子去觀察其形狀和細節,找到中間的訣竅,很考驗孩子的動手、動腦和觀察能力、邏輯能力。
4、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很重要
一個人心情很煩躁的時候是很難專注的,所以父母要學會化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想要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並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太過於心急。
更不能對孩子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允許他們犯錯誤,畢竟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看到效果的。只要讓小孩每天都有一點點進步,不斷突破自己就行了。
3-9歲這段時間,請家長們務必要重視,不做破壞孩子注意力的事,儘可能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讓孩子培養出專注好習慣,也讓我們家長以後的教育,更省心,更開心。
關注無憂課堂,設置標星
每晚八點陪你一起成長
點擊 閱讀全文 獲取李玫瑾講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