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粉絲私信我說,自己家孩子那小腦瓜也挺機靈的,學滑雪、學遊泳兩天就上手,但就是這學習真是讓人操心,這是不是證明孩子天生不是學習那塊料呢?相信很多家長也有相似的困惑,但我想說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是可以判斷的,但同時要強調,是不是學習的料也並非天生的。
這是我從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得到的結論。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對於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她的教育觀念多是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她的言論有一針見血的感覺,所以我很喜歡聽。
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談到了,有一種孩子眼神迴避與他人交流,就是那種不喜歡看人的孩子,八成是學習的料,在學校成績更好。而那些比較活躍的孩子,喜歡跟人眼神交流的學生,大多成績不會太好!
這樣的論調,我第一次看到感覺很有趣。李玫瑾教授解釋道,孩子眼神不喜歡與他人交流,他會更關注於事物上。上課的時候會認真看黑板,自然學習成績會更好,而那種盯著老師眼神看的學生,光觀察老師的情緒和穿著了,自然忽視了黑板上的內容。
但李玫瑾教授並沒有說這種活躍的孩子不好,反而說到這種孩子將來可能是當領導的料。其實這種看孩子眼神去判斷的本質是對孩子專注力的判斷,一種孩子喜歡專研事物自然更專注,在學業、在某一領域更容易獲得尖端的成就。另一種孩子喜歡與人交流,關注他人情緒,自然是高情商人才。
李玫瑾教授還強調到,孩子成績好不好,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專注力的問題。而專注力並非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一種習慣養成。所以我個人認為沒有天生不是學習那塊料的孩子。只是專注力的區別,導致了學習成績的差異。
那為什麼專注力會有差別呢?這就不能責怪孩子了,專注其實也是一種習慣,如果家中人員比較多,整體環境一直很吵,孩子在畫畫、看書、玩的過程中,總是有家人不斷打擾。那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一直處於被打擾的狀態,無法形成高質量的專注力。
所以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第一步做的是對孩子專注力的保護。你會發現孩子最初對任何事情都是好奇的,他們喜歡探索,盯著一個小螞蟻都能研究半天。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會因為地面髒、不許讓孩子碰,一把抓回家,這其實就是一種打斷。我們需要的是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自由探索。
在家中給孩子準備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每天讓孩子在這個空間內,自己能安安靜靜地玩上一個小時,堅持下來孩子的專注力也會越來越好。同時家長記得,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外,絕對不要打斷孩子,在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也並不需要家長指手畫腳,請讓他們自己探索。
想要孩子專注力好,保護是基礎,訓練才是專注力拉開差距的根本。在孩子學習的過程裡,專注力好像心靈的門,如果門開得夠大,自然學到的東西更多。所以想要孩子學習好,就要訓練專注力。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可以通過規範孩子的行為去訓練!
比如讓孩子多做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專注,也可以要求孩子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或者設置一件任務的時長,如果孩子喜歡讀書,可以採用「大聲朗讀」的方式,讓孩子的大腦、眼睛、嘴巴相互協作,利用多感官注意來提升孩子的專注度。
除了規範孩子的行為,利用專注力訓練的小遊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比規範行為更有趣,孩子會更主動參與其中。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要提醒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要看清事情的本質,儘量去想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句「不是那塊料」就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