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嚴重影響親子關係,教育孩子需多交流

2020-08-28 凌媽育兒

「媽媽一天天辛苦上班,就是為了給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還不好好上學。」 「我們辛苦的賺錢,還不都是為了你。」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語。出發點是想讓孩子珍惜當下,實際上,這樣的話卻給孩子帶去了無形的「負罪感」。

晚上帶孩子去超市,經過玩具區的時候,看見一個奶奶正使勁拉著孫女的手,想把孫女拖走,但是小女孩就是抱著柱子不肯走,奶奶看到孫女這個樣子,只能著急的對孫女講:「你看你爸爸,從早忙到晚,就是為了給你賺錢供你以後考大學,你再看看你每天都要花錢買玩具,你就不能懂事嗎?」那個小女孩看了奶奶很長時間,才一臉不舍的放下手中的玩具。

我們小時候也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這算是長輩們的「殺手鐧」, 只要使出「殺手鐧」,孩子便能很快的變得「懂事」起來。其實,孩子對於大人的抱怨和辛苦,很難產生感同身受的體驗,孩子最終只會覺得是自己的原因,對父母有著深深的愧疚。

一、為什麼家長總愛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1、可以使得孩子變得順從自己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年齡過小的孩子因為父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也就會把自己要聽大人的話,當做是自己的衡量標準,「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這樣一句簡單的話,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利用孩子的「負罪感」,讓孩子覺得是自己錯了,從而變得順從自己的父母。

2、見效快

讓孩子意識到沒有父母的辛苦工作,自己就不能擁有更多的東西,孩子意識到問題之後,可能會立刻做出改變,因此,很多家長也就認為讓孩子內疚,是培養孩子的最好辦法,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短時間內,孩子可能會做出改變,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3、適當的激勵孩子

「棍棒」、「吼叫」、「講道理」,這些可能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但是用引發孩子「負罪感」的方式,孩子基本上都會按照父母的意願,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訴說自己的辛苦與付出,可以激勵孩子的上進心,可是很多父母都會忽視一個問題,孩子是上進了,但是驅使孩子上進的是對父母的愧疚,而不是出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在六歲之前,一個人的人格就已經成形,他對於生命的意義、追求的目標、處事的方式及情緒的基調都已經固定。」人的一生在六歲之前,不管是錯誤的觀念還是正確的,都已經固定下來了。不少家長希望通過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從而引發孩子的「負罪感」變得順從自己,事實上,這樣增加孩子「負罪感」的行為或語言,只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負罪感」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孩子的世界中只有父母,而「負罪感」正是利用孩子的這一心理,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應該向父母索要東西,要得越多父母也就越辛苦,而孩子自己只能通過好好學習,順從父母,聽父母的話,來回報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這樣也就很有可能讓孩子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真實心理,去做事,只是一味的去順從父母。

2、生疏的親子關係

父母想要用「負罪感」,讓孩子變得懂事乖巧,實際上,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累贅,就會慢慢的疏遠父母,不願意和父母真誠的溝通,而家長卻希望自己的話語,能夠得到一些反饋,忽視孩子的心理,導致的結果就是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3、奪走孩子的能量

當孩子意識到是自己的原因,就會產生深深的「負罪感」,徹底的去否定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令孩子疲憊不堪,「負罪感」源於保存種族的法則,在親人之間會變得更加嚴重,甚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就會使得經常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喪失自信心,把周圍一切的不幸都會強加在自己頭上。

相信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小歡喜》裡的媽媽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教育方式,因為與丈夫不幸的婚姻,把自己的餘生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英子一有自己的想法,宋倩就會覺得自己滿腹委屈,用「苦情計」威迫英子放棄自己的想法,在家長看來,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講是有效的,但是這樣的愛卻給了孩子無形的壓力。

三、想讓孩子聽話,擯棄「負罪感」教育,多跟孩子交流

1、要學會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當我們說出「我這還不是為了你好」,「媽媽辛苦工作一天,你還要玩具」,這些語言年齡過小的孩子,真的不能理解。「為了你好」到底是怎麼個好法,媽媽辛苦工作與買玩具又有什麼關係,在我們覺得好的東西,其實,在孩子看來,並不是多麼好。

2、經常與孩子交流

經常與孩子交流,不僅能夠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也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講自己經歷過的事情,這是給孩子提供一些人生的經驗,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帶著目的和孩子交流,孩子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3、尊重孩子的選擇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選擇的能力,我們不能要求孩子事事都順從自己,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認知問題的角度,有時在家長眼裡覺得好的,在孩子這裡並不一定是好的,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相信孩子的能力。

總而言之,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情緒感染,同時家長們要有一個共同的理念:管教的目的就是為了不管,我們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不用管的人,而不是需要我們用盡辦法去控制的孩子,無疑後者的教育註定是失敗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在生活中和孩子說過上述類似的語言嗎?孩子是什麼反應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別再用「負罪感」逼孩子聽話,內疚式教育,其實是一種情感綁架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非常不自覺地跟孩子訴苦,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本是沒錯,但是過分言說會讓孩子感到內疚,讓孩子在一種內疚式的教育模式之下長大,這樣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一種"負罪感",對孩子的成長很是不利。
  •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可是,這真的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嗎?即使很便宜,她還是很有負罪感。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每次想要買什麼,媽媽都會對她進行教育。她說也不怕我笑話,她幾乎沒有穿過什么正經牌子的衣服。每次去服裝店,看到衣服的價籤,就覺得太貴了,自己配不上這些衣服。有時候花錢多了,很有負罪感。自己給父母買的東西,從來不敢告訴他們價格,每次都要把價籤去掉,生怕父母發現。
  • 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會適得其反,真正「感恩教育」要這樣
    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有的一種"撒手鐧",跟孩子講一講那些所謂的道理,於是,很多孩子"懂事"地放棄了。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的教育方式真的可行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往往會適得其反家長用"負罪感"讓感恩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前一段時間熱播的一部劇《小歡喜》裡面的宋倩是一位單親媽媽,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名高三的學生。這位母親為了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備考而辭去了自己的工作。
  • 別用「負罪感」綁架孩子,父母的愧疚教育,將影響寶寶一生
    "愧疚教育"是指父母利用自己對孩子的無私奉獻和承擔著生活壓力的艱辛,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任何任性舉動都會讓父母更加辛苦,從而引起孩子負罪感,不敢再做違逆家長的事情。家長利用這一教育方式總覺得孩子真的聽話了不少,身上的壓力也輕了不少,然而父母卻不知自己的這些壓力其實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 跟孩子要多交流、多溝通?錯!親子互動,父母要巧用「留白」教育
    3、影響親子關係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的思想越來越獨立,對各種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帶著管控的目的與孩子過多,頻繁的交流就會讓孩子心裡反感,特別到了叛逆期,一個想抓住,一個想躲,這之間必定有矛盾,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 你和孩子有交流嗎?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是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而「親子交流」,則更注重交流雙方角色上的平等、彼此輸出信息、思想、情感。爸爸媽媽和孩子的「親子交流」越多,越容易了解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理解彼此的感受,親子關係也越豐富。那么爸爸媽媽要如何做,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交流呢?
  • 孩子叛逆頂嘴不聽話,父母大多做過這些事,親子關係差怨不得孩子
    雖說這3個階段的叛逆期,某種程度上是因為身體和心理的變化所導致的,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合理引導,科學教育,給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事實上,大多父母在這3個時期,和孩子的相處中,都不可避免的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從而導致親子關係將至冰點的局面出現。
  • 「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好的親子關係,父母需打開三扇門
    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親子專家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提到的: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友好,我們的「教育」也才越有效。可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教育孩子不能總是用吼,選擇更正確的辦法,孩子才能變得聽話
    但是仍有一些人會表示好奇,為什麼父母會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呢?一旦孩子出現不聽話的狀態時,他們就會用最根本的辦法去解決所有的問題。這類父母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們都會選擇一種憤怒的情緒來教育孩子,所以展現出來的樣子也是令孩子恐懼的。
  • 孩子難管教、不聽話?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父母對孩子採取行為管教的通常方法——強行限制、刻意威脅和撤銷特權——只會引發敵對,造成情感冷漠,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關係的疏遠,讓管教變得愈發困難。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養的根基。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 關係大於教育,孩子出問題,試試從重建親子關係開始
    「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呢,天天跟我對著幹,真是上輩子欠了他…….」家長很崩潰,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是孩子一點也不配合。本來是出於「為了你好」,結果卻搞得雞飛狗跳。這就是親子關係出問題了。太多人沒有意識到,好的親子關係在一個孩子的一生成長中的重要性。
  • 孩子不聽話、頂嘴,高壓教育則心生叛逆,如何讓孩子乖巧又聽話?
    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所表現出的叛逆行為極為突出,但孩子開始產生叛逆心理其實早在5歲左右便已經開始產生。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對待幼兒期間的孩子若是父母忽略其根源的原因無論是放任還是強壓,都對孩子歸屬感與親子關係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甚至超過青年叛逆期。因為這階段孩子的情緒感受遠大過於理性判斷,而產生的心理影響也較青年期更為深遠。
  • 孩子不聽話怎麼?父母跳出2個誤區,用5個方法教育孩子
    其實生活的壓力是來自方方面面,父母想要孩子聽話於是就吼罵式,但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萌生叛逆。同時父母之所以吼罵不僅僅是因為孩子不聽話還因為父母的其他情緒得不到釋放,正是這樣致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
  • 孩子叛逆、不聽話?家長別用暴力解決,否則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差
    很多時候,並不是父母想要使用暴力讓孩子聽話,而是除了暴力之外,父母沒有別的辦法讓他們聽話。下面的幾個方面希望可以幫助,仍然使用暴力教育孩子的父母們。一、學會和孩子做朋友父母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總覺得和孩子是屬於兩個不同的階層,認為孩子只能屈服於自己。但其實,相對於屈服,孩子更喜歡的是和父母做朋友,因為朋友之間是無話不談,是可以敞開心扉的。
  • 「親子」你家孩子聽話了嗎?
    多半孩子聽膩歪以後就會用破折號後邊的方式給你懟回來。你會覺得又無奈又無助。你覺得是孩子不像話,其實不是的,是你自己不像話。你擁有開口說話的機會,可你卻把說話的機會給搞砸了。這些問題有什麼特點呢?他們基本上都是封閉式問題。也就是孩子可以用簡單的「嗯」、「哦」、「是」、「沒有」來回答呢。
  • 如何與孩子溝通,是維繫和改善親子關係的關鍵,教育孩子需要理解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不管是溺愛、打罵,還是懲戒,大多數父母都是出於愛護孩子的初心。但是,教育孩子不是讓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就可以,和孩子溝通也不是把孩子拉到身前,卻只顧自說自說,無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 這樣跟孩子交流,孩子會更聽話
    知會教育 父母的良師益友生活中,跟孩子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吃飯前的交流,睡覺前的交流,上學前的交流,犯錯後的交流,都是需要注意的,一旦沒有得到正確的交流,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有些不善言辭的孩子可能會放在心上,無法排解,愛交流的孩子可能直接說出來,父母的語氣是情緒牽動的,如果孩子多問,父母可能就會發脾氣了,這樣會給孩子造成恐懼的心理,不敢跟父母講,覺得說出來就會被吼,所以說,交流是需要技巧的,交流也是一門技術。
  • 為什麼推崇「低聲教育」?孩子是否聽話,和家長的態度關係緊密
    文 | 小鴻兒爸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家長總抱怨自家還不夠聽話,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用正確的溝通方式。「低聲教育」才是正確打開和孩子溝通的大門,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近。
  • 青春期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家長別要求孩子只聽話,學會對話是正解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許多家長有著共同的煩惱,孩子小時候很聽話,一步入了青春期,整個人好像大變樣了。總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親子溝通變得越來越少。孩子似乎有很多小秘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叛逆的行為表現。
  • 孩子不聽話?不願學?從長心理角度分析學習中的親子關係
    孩子不聽話?不願學?從孩子成長心理角度分析學習中的親子關係人們都說學生學生為學而生家長朋友們看到的其實都是在教育過程中的失誤而表現出的結果,大部分家長朋友只看到孩子不願學,不聽話的結果卻沒有去思考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很多家長對這些問題現象採取了強硬的解決措施,乍一看效果立竿見影卻不知源頭問題沒有解決,進一步擴大了失誤所造成的影響,就如抱薪救焚一詞所說:抱著柴草去救火,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