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很好,我們便時常帶著寶寶出去走走,帶他看看路邊的小草,公園裡到各種顏色的小花。
從公園裡出來,旁邊有一個水果超市,想著去買點水果,我自己便帶著孩子進去了。我們正在挑選草莓的時候,突然聽見旁邊的老太太在勸小孫女不要吃榴槤。
「榴槤又臭又貴,幾十塊錢才買那麼小一塊,我們吃蘋果,蘋果又大又紅。」
「最近,你上補習班花了不少錢,爸爸媽媽最近掙錢太辛苦了,你要心疼他們,不能由著性子花錢,知道了嗎?」
小姑娘聽完,自己默默地走出了水果店,奶奶拿著已經挑好的水果付完了錢連忙追了出去。
相信這樣的情景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自己或者老一輩的家長總會這樣教育眼中亂花錢的孩子們。
可是,這真的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嗎?
在經歷過這樣管教下長大的我們,為什麼還要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呢?
這些被長輩們灌輸的負罪感和羞恥感,會一直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無論在工作和生活上,腦海總是會響起那個聲音。
朋友和老公畢業後開了一家飯館,生意很好。在我們看來也是幸福美滿。誰知道有一次我們一起喝咖啡閒談,她說現在還是不敢花錢。
即使很便宜,她還是很有負罪感。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每次想要買什麼,媽媽都會對她進行教育。她說也不怕我笑話,她幾乎沒有穿過什么正經牌子的衣服。每次去服裝店,看到衣服的價籤,就覺得太貴了,自己配不上這些衣服。
有時候花錢多了,很有負罪感。自己給父母買的東西,從來不敢告訴他們價格,每次都要把價籤去掉,生怕父母發現。
這是很典型的哭窮教育,這是我們那一代父母慣用的教育方式。會經常給我們灌輸這樣的觀念「爸爸媽媽這麼努力賺錢,全都是為了你,你不能亂花錢,我們的錢都不容易。你只有好好學習才對得起我們對你的付出。」
他們覺得這樣的觀念是可以激發孩子的潛力,讓孩子潛移默化的變成勤奮學習的孩子。甚至不惜編造自己的艱苦經歷試圖讓孩子感同身受。
誠然,這樣是會讓孩子明白你的用心,但是我們已經深受其害了,為什麼還要這樣教育他呢?
孩子都會對自己的父母感興趣的,我們可以跟他講我們小時候的事情,比較一下時代的進步,告訴他每個年齡都有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哭窮,讓孩子被迫變懂事。
之前看《少年說》的時候,一個女孩對下面的媽媽喊話,希望媽媽改變一下教育方式。想要和同學出去玩,可是媽媽卻突然對她說「去什麼去,你成績那麼差還給我出去玩,背你的書去。」
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成績差,就不配出去玩。
還有家長總是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看到別人孩子什麼都好,有時候會以對方的優點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還要諷刺孩子為什麼人家會和他交朋友。
不得不說,家長刻薄起來的樣子對孩子來說真是太可怕了。
多少父母打著對你好的旗號,強行將自己與孩子捆綁在一起。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去成長。
有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淘氣不懂事的時候,總是會用自己的付出來教育孩子。
「我每天起早貪黑的上班,全都是為了你,那你是怎麼回報我的?」
「要不是為了你的將來,我早就……」
「孩子,你放心,只要是對你好的,媽媽願意付出一切來滿足你。」
這些話我相信多數的父母在小時候都有聽自己的父母講過。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灌輸這些思想,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將自己塑造的很偉大,但其實是為了更好的控制我們,滿足他們的控制欲。
大家還記得《小歡喜》裡的英子和媽媽宋倩嗎?英子喜歡天文,想要考南大,但是媽媽不同意,只允許她考清北。
跟父母的矛盾升級,竟然逼得英子失眠了。經歷了同學跳樓和最喜歡的阿姨得病的心理,變得異常脆弱,最後以跳海相逼父母,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父母習慣於掌控孩子的人生,孩子就會慢慢緊閉自己的心門,選擇服從,這樣的孩子沒有自由,何來快樂可言。
單親媽媽宋倩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女兒英子身上,但是這種無形的愛,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讓英子喘不過氣。
學會對孩子適時的放手,也是父母的一項必修課。
過分的向孩子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會讓孩子很有負罪感,逐漸變成一種負擔。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他值得被父母疼愛,值得擁有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自己可以放手去追逐夢想。
因為,只有愛才能讓孩子有愛自己愛他人的能力,他是我們這個小家的一份子,我們是一個整體。
我相信,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不會讓孩子背負著「負罪感」和「羞恥感」前行的。我們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這些是他在未來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