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2020-05-06 明明教育

最近,天氣很好,我們便時常帶著寶寶出去走走,帶他看看路邊的小草,公園裡到各種顏色的小花。

從公園裡出來,旁邊有一個水果超市,想著去買點水果,我自己便帶著孩子進去了。我們正在挑選草莓的時候,突然聽見旁邊的老太太在勸小孫女不要吃榴槤。

「榴槤又臭又貴,幾十塊錢才買那麼小一塊,我們吃蘋果,蘋果又大又紅。」

「最近,你上補習班花了不少錢,爸爸媽媽最近掙錢太辛苦了,你要心疼他們,不能由著性子花錢,知道了嗎?」

小姑娘聽完,自己默默地走出了水果店,奶奶拿著已經挑好的水果付完了錢連忙追了出去。

相信這樣的情景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自己或者老一輩的家長總會這樣教育眼中亂花錢的孩子們。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可是,這真的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嗎?

在經歷過這樣管教下長大的我們,為什麼還要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呢?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這些被長輩們灌輸的負罪感和羞恥感,會一直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無論在工作和生活上,腦海總是會響起那個聲音。

朋友和老公畢業後開了一家飯館,生意很好。在我們看來也是幸福美滿。誰知道有一次我們一起喝咖啡閒談,她說現在還是不敢花錢。

即使很便宜,她還是很有負罪感。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每次想要買什麼,媽媽都會對她進行教育。她說也不怕我笑話,她幾乎沒有穿過什么正經牌子的衣服。每次去服裝店,看到衣服的價籤,就覺得太貴了,自己配不上這些衣服。

有時候花錢多了,很有負罪感。自己給父母買的東西,從來不敢告訴他們價格,每次都要把價籤去掉,生怕父母發現。

這是很典型的哭窮教育,這是我們那一代父母慣用的教育方式。會經常給我們灌輸這樣的觀念「爸爸媽媽這麼努力賺錢,全都是為了你,你不能亂花錢,我們的錢都不容易。你只有好好學習才對得起我們對你的付出。」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他們覺得這樣的觀念是可以激發孩子的潛力,讓孩子潛移默化的變成勤奮學習的孩子。甚至不惜編造自己的艱苦經歷試圖讓孩子感同身受。

誠然,這樣是會讓孩子明白你的用心,但是我們已經深受其害了,為什麼還要這樣教育他呢?

孩子都會對自己的父母感興趣的,我們可以跟他講我們小時候的事情,比較一下時代的進步,告訴他每個年齡都有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哭窮,讓孩子被迫變懂事。

之前看《少年說》的時候,一個女孩對下面的媽媽喊話,希望媽媽改變一下教育方式。想要和同學出去玩,可是媽媽卻突然對她說「去什麼去,你成績那麼差還給我出去玩,背你的書去。」

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成績差,就不配出去玩。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還有家長總是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看到別人孩子什麼都好,有時候會以對方的優點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還要諷刺孩子為什麼人家會和他交朋友。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不得不說,家長刻薄起來的樣子對孩子來說真是太可怕了。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多少父母打著對你好的旗號,強行將自己與孩子捆綁在一起。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去成長。

有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淘氣不懂事的時候,總是會用自己的付出來教育孩子。

「我每天起早貪黑的上班,全都是為了你,那你是怎麼回報我的?」

「要不是為了你的將來,我早就……」

「孩子,你放心,只要是對你好的,媽媽願意付出一切來滿足你。」

這些話我相信多數的父母在小時候都有聽自己的父母講過。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灌輸這些思想,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將自己塑造的很偉大,但其實是為了更好的控制我們,滿足他們的控制欲。

大家還記得《小歡喜》裡的英子和媽媽宋倩嗎?英子喜歡天文,想要考南大,但是媽媽不同意,只允許她考清北。

永遠不要試圖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跟父母的矛盾升級,竟然逼得英子失眠了。經歷了同學跳樓和最喜歡的阿姨得病的心理,變得異常脆弱,最後以跳海相逼父母,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父母習慣於掌控孩子的人生,孩子就會慢慢緊閉自己的心門,選擇服從,這樣的孩子沒有自由,何來快樂可言。

單親媽媽宋倩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女兒英子身上,但是這種無形的愛,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讓英子喘不過氣。

學會對孩子適時的放手,也是父母的一項必修課。

過分的向孩子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會讓孩子很有負罪感,逐漸變成一種負擔。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他值得被父母疼愛,值得擁有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自己可以放手去追逐夢想。

因為,只有愛才能讓孩子有愛自己愛他人的能力,他是我們這個小家的一份子,我們是一個整體。

我相信,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不會讓孩子背負著「負罪感」和「羞恥感」前行的。我們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這些是他在未來生活的勇氣。

相關焦點

  • 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嚴重影響親子關係,教育孩子需多交流
    一、為什麼家長總愛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1、可以使得孩子變得順從自己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年齡過小的孩子因為父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也就會把自己要聽大人的話,當做是自己的衡量標準,「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這樣一句簡單的話,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 別再用「負罪感」逼孩子聽話,內疚式教育,其實是一種情感綁架
    ,看到孩子備受打擊自己能夠從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打壓之下聽話了自己樹立了父母的威嚴,這樣看上去有面子,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1、 尊重孩子,平等地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對自己提出請求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去拒絕孩子,跟孩子講很多的大道理,可以嘗試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為什麼想要買這個玩具,對孩子的舉動要有一定的尊重,家長要明白,父母跟孩子是一個平等的關係並不是上下級,彼此之間尊重也是相互的,孩子也需要家長的 尊重。
  • 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會適得其反,真正「感恩教育」要這樣
    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有的一種"撒手鐧",跟孩子講一講那些所謂的道理,於是,很多孩子"懂事"地放棄了。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的教育方式真的可行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往往會適得其反家長用"負罪感"讓感恩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前一段時間熱播的一部劇《小歡喜》裡面的宋倩是一位單親媽媽,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名高三的學生。這位母親為了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備考而辭去了自己的工作。
  • 別用「負罪感」綁架孩子,父母的愧疚教育,將影響寶寶一生
    "愧疚教育"是指父母利用自己對孩子的無私奉獻和承擔著生活壓力的艱辛,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任何任性舉動都會讓父母更加辛苦,從而引起孩子負罪感,不敢再做違逆家長的事情。家長利用這一教育方式總覺得孩子真的聽話了不少,身上的壓力也輕了不少,然而父母卻不知自己的這些壓力其實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 不要用不可控的情緒,養出乖乖孩!我不想我的孩子是個聽話的孩子
    每次聽到別人說,看你家孩子多聽話。這話我聽著怎麼這麼不舒服,我會說,我家孩子這是有自己的想法,比較懂事,聽話嘛,我從來不要求孩子聽話。,用自己的欲望,佔滿孩子的空間,這些孩子表面看是溫順聽話,那是還沒有被壓抑地爆發,一旦想要爆發,那就是驚天動地的新聞。
  • 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你要聽話」是孩子人生的緊箍咒
    孩子小時候對父母有天然的依戀,總是被父母要求「你要聽話」,就相當於給孩子的思想戴上了一個緊箍咒,做什麼事都以別人為中心,成為永遠也掙脫不開的枷鎖。讓孩子遠離討好型人格1)不要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挑戰父母權威,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
  • 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恐嚇教育"讓孩子聽話,同時也讓孩子受傷
    而讓人感到痛心的是,當年被嚇唬的小孩長大自己也有了孩子之後,依然在用恐嚇教育試圖讓孩子聽話。&34;,孩子不聽話,你還在用&34;嗎?,你還在用恐嚇教育嗎?雖然恐嚇教育能讓孩子聽話一時,但同時會讓孩子受傷一世。恐嚇教育不僅讓孩子處在被父母拋棄的疑慮之中。像&34;這種話更是會讓小朋友混淆概念,曾經有民警無奈地說希望家長不要再說類似的話,他們希望孩子遇到危險能第一時間想起找警察幫忙,而不是讓警察變成孩子們害怕的人。
  • 孩子不聽話就要懲罰?這是愚蠢的做法,這三招可以讓孩子聽話
    文/小熊育兒日記其實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會採取很多種手段來對付孩子,有一些父母就特別喜歡使用體罰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並覺得這種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張先生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喜歡通過體罰的方式來使他孩子聽話。
  •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父母隨口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
    大約5歲左右的孩子一下子坐到地上抱著玩具大哭大鬧:「我不要,我不要,我就要買」。媽媽注意到周圍很多人都看了過來,生氣地對孩子說:「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可能這樣的話說多了,孩子並沒有停止哭鬧。媽媽看到孩子不聽話,轉身走向出口。
  • 「孩子不聽話,我不要了」:你還在用「拋棄式育兒」來教育孩子嗎
    他們以各種理由傷害著孩子,孩子不聽話,他們會生氣;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他們會生氣;孩子貪玩,他們也會生氣。總之只要孩子的行為超出了他們為孩子劃定的條條框框,那麼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在和自己做對,挑戰自己的底線,所以必須給孩子一點教訓。
  •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孩子「聽話」,易成「庸才」
    但是聽話的孩子會比不聽話的孩子生活的更好嗎?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話題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叫做「當年那些聽話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其中點讚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這麼寫的「不會拒絕別人,不會做選擇,討厭社交,希望被別人安排好,生活一點也不開心」。其實,孩子聽話不一定就會生活的好,而不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成為壞孩子。
  • 「孩子不聽話,我不要了」:你還在用「拋棄式育兒」來教育孩子嗎
    他們以各種理由傷害著孩子,孩子不聽話,他們會生氣;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他們會生氣;孩子貪玩,他們也會生氣。總之只要孩子的行為超出了他們為孩子劃定的條條框框,那麼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在和自己做對,挑戰自己的底線,所以必須給孩子一點教訓。
  • 不要再說孩子「不聽話」了,90%的父母都錯了
    碰到其它家長時,我們也經常念叨各家的孩子如何淘氣,變著花樣的不聽話。因為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裡,孩子聽話就意味著好管教,少費心,執行力強。家長說啥就是啥,孩子不需要反駁,照著要求做就行。但其實,孩子聽話,只是看上去讓人省心,但對於孩子的長期自我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 「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家長用威脅控制孩子,贏了娃輸了自己
    朋友家兒子今年3歲多,其他孩子都是都是鬧人的年紀,他卻異常乖巧。朋友說,是她管教有絕招,因為孩子每次不聽話,她都會說上一句:「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一聽,立馬抱著媽媽說「我聽話,媽媽別不要我」,然後就會變得很乖。朋友覺得這句話百試百靈,於是就經常跟孩子說。其實,不僅我朋友,身邊很多家長都經常跟不聽話的孩子這樣說。
  • 永遠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他會不斷跟學生說:「請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請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結果,所有學生無一例外,在大腦中第一個出現的就是一頭」粉色紅的大象」。 畫面感是不是特別的熟悉?像極了每天家裡雞飛狗跳的親子關係?家長追在屁股後面不停的說:不要亂跑,不要啃拖鞋,不要爬窗臺,不要撕書,不要挑食,不要玩Pad,不要……孩子卻積極主動地做了所有被禁止的「危險活動」,重點是樂此不疲。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點也不怪孩子。
  • 孩子,媽媽希望你不要太聽話
    聽話就像是優良傳統一樣被傳承下來,禁錮著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大人們真的太喜歡孩子聽話了,「聽話」可以說是中國式讚美最常用詞。每每聽到誇獎孩子聽話,家長內心甚感欣慰。所以我想對孩子說,請你不要太聽話。我們對孩子的各種聽話的要求是否只是為了讓我們更省心?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告訴孩子要聽話,不讓孩子玩水,因為水會灑得到處都是;不讓孩子瘋跑,因為怕摔跤;不讓孩子玩健身器材,因為新聞上常報導的安全隱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聽話訓練只是為了讓自己更省心一點。水灑得到處都是我們就得一遍一遍的收拾,孩子瘋跑我們就得隨時擔心緊緊跟隨,玩健身器材我們就得每樣陪著全部玩遍。
  •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而事實上,家長不可能永遠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下保護,家長也不可能永遠是對的。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讓孩子那麼聽話?太聽話的人,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翅膀。三、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很小,這個不懂,那個也不懂,所以大人做什麼,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而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或想法。事實上,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有一些事,是和大人的意願相違背的。
  • 《孩子:挑戰》: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只因你們陷入了權力之爭
    我用手示意他不要作聲,他反而喊得更起勁了。這種情況已經不止一次發生了,讓我很是惱火,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沒禮貌,我每次都會警告他,但我接電話時他還是會這樣做。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孩子的行為歸類為聽話與不聽話,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就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家小寶是我一手帶大的,對我特別依賴,他希望媽媽的注意力永遠在他身上,所以當我接電話時,他覺得媽媽注意力要被別人搶走了,他於是開始大喊,試圖讓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他的身上。這就是我平時對孩子關注過多的反作用。
  • 越是溺愛孩子,孩子越是「不聽話」
    有的時候是孩子調皮難管,有的時候,是家長本身的管教存在問題,所以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五種溺愛孩子的母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1.永遠滿足型母親很多孩子在母親面前,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孩子想要什麼,媽媽立刻就得滿足,稍微遲一會就會大發脾氣。從現在開始,不要對孩子言聽計從,學會拒絕不合理要求,讓孩子學會思考。
  • 孩子不聽話,父親讓孩子一絲不掛當街抽打,怎麼才是好的教育?
    孩子不聽話,作為父母肯定是要教育孩子的,可是無論怎麼教育他,他都不聽,父母真的是有想打死他的感覺,與其說是教育他,不如說是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衝動!一個赤膊的男子,在大庭廣眾之下,用繩子在抽打一名十歲左右的男孩。更為意外的是,這個被打的男孩竟然沒有穿衣服,一絲不掛地站在路上。男子一邊用疑似數據線的繩子抽著孩子,一邊生氣的說著什麼,仿佛孩子犯了什麼大錯,而孩子則非常驚恐,聳著肩膀一直試圖遮擋著身體,孩子的手腳也都有很明顯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