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許多家長有著共同的煩惱,孩子小時候很聽話,一步入了青春期,整個人好像大變樣了。總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親子溝通變得越來越少。孩子似乎有很多小秘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叛逆的行為表現。
侄子小有從小十分聽父母的話,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情他絕對不做,嫂子要他懂禮貌,他每每見到父母朋友、鄰居都主動熱情的打招呼。但隨著小有到了青春期,逐漸性格越發孤僻,在家也鮮少說話。
嫂子分外苦惱,訴說道,&34;小嫂子表示,孩子以前很聽話,現在怎麼這麼叛逆。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青春期更是孩子易出現叛逆的敏感期。所以許多家長反映,自己孩子一到青春期變得叛逆起來,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家長應對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給予更多的理解。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會突然毫無徵兆的變得叛逆,其實孩子的叛逆不會是一觸即發,往往是家長忽視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說:&34;,&34;父母往往以一個高姿態在孩子的面前,他們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具有對孩子絕對的管教權。對比孩子而言,自己是是思維更加成熟的一方,能幫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與決定。
然而,父母卻忽略了青春期孩子的特徵。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很強的自尊心,具有鮮明的個個人意志。他們的內心渴望被尊重,被認可,追求獨立,不喜被約束。所以家長對他們的各種安排,要求他們一定要聽話。這一點恰恰是孩子所牴觸的。
家長因固化思維而導致形成這樣的錯誤認知。傳統教育觀念和家長自身成長的環境影響讓家長形成,孩子就應該是聽話懂事的。
魯迅曾說過: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萎靡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34;,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雖然魯迅的言語中具備很強的批判性,但是必須承認,對於孩子的成長,家長僅用聽話作為衡量標準是有失偏頗的。孩子成長中,對父母有處於敬畏之心的聽話是必要的,但是對於父母的要求、命令事事聽從照做,沒有自身的思考和方向,這就是&34;。
美國曾做過一個實驗,針對於對在美國一部分知名大學讀書的亞洲學生進行了跟蹤研究,類似哈佛大學這類一流學府,亞洲學生幾乎都處於前三名,但是亞洲學霸畢業後的薪水相較其他非學霸學生,薪水卻排在倒三名。
這個研究結果表明亞洲的學生雖然在成績上取勝,但是創造力、表達互動的能力明顯低於歐美學生。創造力、互動性同樣是工作能力之一,體現著職場發展的可能性。這兩個要素恰恰是聽話的小孩子所不具備的。
聽話的孩子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想法,因為父母已經包辦了一切。對於父母要求的盡力完成,對於父母沒有安排的任務,鮮少去做,因為他們不敢輕易去嘗試。害怕犯錯,從而受到責罵。不主動去發現和探究新鮮事物,所以過於聽話的小孩缺乏創造力。
當父母一味的追求孩子聽話,對孩子要求頗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麻木。對於家長的要求照做,但是不願意主動和父母交流。多是一問一答的溝通模式。孩子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互動性。
許多家長認為無法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對話的技巧,他們多在意輸出自己的觀點,而並非接受孩子的訊息。
當孩子不能讓他們滿意時,他們無意識的就會採用批判性的語言,想要刺激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從而改正。但是,青春期孩子有強烈的自尊心,難以控制自我情緒,很難接受父母的不認可,所以經常爆發矛盾。
家長應該摒棄讓孩子聽話,善用對話實現與孩子的正確溝通。不妨試一試&34;式對話。讓孩子好奇,不給予答案、不用大道理說教,不對孩子進行指責,不問孩子原因。
當孩子有厭學情緒,不願意去上學,許多家長很有可能就對孩子說:&34;
這種斥責性很強的說教,只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或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長要學會與孩子&34;式正確對話,如以下對話:
我:&34;
兒子:&34;
我:&34;
兒子:&34;
我:&34;
兒子:&34;
我:&34;
兒子:&34;
我:&34;
兒子:&34;
我:&34;
兒子:&34;
由此可見,學會與孩子對話才能根本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應該打破讓孩子聽話這一固化思維,學會和孩子對話才是正解。
(這裡是@曉歡談育兒,在這有最溫暖的育兒知識,請想多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多關注、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