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親子專家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提到的:
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友好,我們的「教育」也才越有效。
可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是,在生活中,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存在著問題。
曾經看到一個報導,北京市一家機構,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的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態度這一項中:
有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100個孩子中有超過50個孩子,對父母極度反感,而對孩子有好感的孩子平均不到5個。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最親近的人。可是,孩子討厭父母,父母和孩子關係出現問題,那麼,對孩子的教育就無從談起。
因此,如果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改善親子關係
但如何改善並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親子關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好比橫在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堵牆,而父母需成功推開牆上的三扇門,打開親子關係的通道,從而才擁有高質量親子關係的基礎。
一、溝通之門:80%的時間傾聽,20%時間講話。
父母和孩子能夠順利地交流思想和溝通,對於相互之間保持良好關係非常重要。
生活中,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講講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這樣父母就可以理解和幫助他們。
當問到父母是否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想溝通,但是,我們經常說可他一點也不聽。」
其實,父母所謂的跟孩子的交流、溝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的嘮叨、批評、說教、威脅、質問、評論、奚落……
假如孩子是你的朋友,跟你交流時,你總是板起面孔教訓一頓,你們的友誼還能維持多久?
沒有人喜歡整天被教訓和說教,不管出發點是多麼好,父母的這些做法,孩子不但不聽,還會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加緊張和充滿敵意。
這是因為父母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就是他們說得太多、傾聽得太少。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了「二八法則」,
即我們80%的收穫卻僅僅來源於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帶來20%的成果。
我們做事情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花在重要的少數問題上,因為解決這些重要的少數問題,你只需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而和孩子溝通,亦是如此。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建議:在溝通時,把80%的時間留給對方來發言,把剩下的20%的時間拿來提一些能夠啟發對方說下去的問題。也就是說,溝通過程重在傾聽。
所以,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程度把握好談話的「度」。
一般來說,對於年齡小的孩子要側重管教,而對大孩子則多交談。例如,當2歲的孩子碰電源時,與其告訴孩子電源是危險的,不能碰,就不如把他的手一把拉開並嚴厲地說「不能碰」,這樣更能使他立即理解你的意圖。
在孩子的成長中,他們需要大量的空間去表達自己、需要耐心的聽眾,所以,父母應該用時間多多傾聽,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這樣,順暢的親子溝通,就會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二、信任之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關於」對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信任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失敗和困難,在孩子失去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句「你可以的,相信你」,就如把一股力量注入孩子的心裡,讓他又充滿了勇氣,立刻振作起來,繼續前行。
《好父母,好孩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能量。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一輛奧迪車被劃,監控顯示一位小男孩曾經接觸過這輛車。
但男孩在接受調查時,堅稱自己沒有划過車。但是監控記錄裡顯示前後的30個小時內只有男孩一人接觸過奧迪車。
可男孩的父親相信自己的兒子,並且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和警官一直為此努力著,最後終於發現早在之前車上的劃痕就有了,只是車主沒有發現。
男孩的父親,用自己的實際表達了對孩子的信任,最後還了孩子一個清白,相信這個被父母信任的孩子,以後不會懼怕任何人生的艱難險阻,將來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因為,父母的信任,就是他克服一切困難的後盾。
育兒專家黃靜潔曾在書中寫:
「父母對孩子信任度的大小,決定了孩子的能力大小,相信孩子內在的力量,他們會自我修正完善,最後會變得更強大優秀。」
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很少給予孩子信任,不相信孩子能改正錯誤,不相信孩子下次考試能考好.....
試想一下,因為監控擺在眼前,導致父母不相信和孩子,因而懲罰孩子,那麼,給孩子的心靈會造成多大的陰影?
曾有這樣一個問答:不被父母信任是怎樣一種體驗?
有個網友說,從傷心到自我懷疑,再到如今的自卑,抑鬱,甚至懷疑別人說的每一句話
因此,心理學家喬伊斯·布拉澤斯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只有父母信任孩子,孩子才能信任父母,從而願意跟父母溝通,願意把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跟父母交流,從而形成融洽的親子關係。
三、孩子的心門。
在《小歡喜》中,季楊楊的父母回到了他的身邊,可季楊楊認為父母六年來,只顧著工作,沒有陪伴自己,因此,怨恨父母,跟父親的關係非常緊張,對父親冷嘲熱諷,處處跟父親作對,拒絕父親的溝通。
當看到孩子的種種表現,季勝利開始反思和做出改變,強迫自己去學孩子喜歡的運動和遊戲,最後,經過一系列努力,終於打開了季楊楊的心門,和孩子的關係得到了改善。
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門」,從來都不是突然關閉的,也不會因為某件事,而將父母關在「心門」之外。
作家蘇珊·施蒂費爾曼說:「一切親子關係都始於陪伴。」
父母的陪伴,才能更加增進彼此的感情和親密度,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所以,父母安排一定的時間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鬧、一起閱讀,要知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光並不長,而且,你陪伴孩子的時間會成為生命裡一段美好的記憶。
曾經有人對全球35名各領域大咖做過研究,發現他們的童年其中的一個共同特質:
和父母的親子關係良好。
作為父母,只要努力去打開這『』三扇門",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難事,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更容易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