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這幾天,一位朋友因為兒子離家出走而焦慮無比。
高考成績出來後,她家兒子的成績低於他們的期望,雖然超過重點線不少分,但離平時的成績有不少差距,期盼的名校基本沒希望了。
朋友夫妻很生氣,責罵了孩子幾句。沒曾想孩子竟然離家出走了---躲在同學家不願意回來。
朋友既生氣又擔心,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
在傾聽了她日常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後,我明白了問題所在。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
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也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1.
朋友夫婦2人原本在老家省會城市都有著不錯的國企工作。
孩子要上幼兒園時,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好的前途」,他們雙雙辭職,來到一線城市。
他們從在裝修公司做跑腿的小工開始,扛過水泥,刷過牆漆。
2年後,他們開了自己的公司。
為了讓孩子上市裡最好的學校,他們賣了老家的房產,背了很多債,買來老破小的學區房。
朋友老公常年住在公司,朋友則把主要精力放在輔導孩子學習上。
從小學起,他們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預習、提升、衝刺面面俱到。
為了孩子學習,他們基本取消了所有的娛樂活動,對孩子的要求也只有一個:成績。
而孩子,也沒讓他們失望,成績在市裡一直排名靠前。
名校,成為他們給孩子設定的目標。也是他們每天拼搏的動力。
沒曾想,孩子卻給了他們意外的結果。
這讓朋友夫妻二人突然洩了氣。
2.
朋友說,她和孩子日常談論的,就是學習。
&34;她說。
她家兒子基本沒看過電視,「浪費時間的事我們不做。」
兒子平時也都聽他們的,」很聽話,基本不惹事,成績好老師也喜歡他。「
高考成績出來後,她和老公比較失望:比平時的摸底考試差不少。感覺名校很懸了。
他們就責罵了孩子,沒想到一向聽話的孩子跑到同學家不回來了:告訴我們在同學家,但不能去找,找了他就離開。
平時那麼聽話的孩子,哪知道他會這樣做?朋友心疼地說。
我問朋友:成績和孩子本身哪個在你眼裡更重要?
朋友說:肯定是孩子重要。
我:你的表現讓孩子覺得他的成績最重要,而不是他自己。
你們和孩子並沒有建立起很好的親子關係,孩子平時對你們的服從只是壓抑自己的表現。
3.
不少父母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花重金買學區房、學位房,上各種補習班。
卻誤解了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個有情感、有能力、內心強大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將來從事怎樣的工作,都會有成就感、有幸福感。
而一個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通過從小在家庭中培養出來的,也就是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形成的。
被父母認可,生發了成就感;
被父母接納,滋生了幸福感。
那些與父母親子關係和諧的孩子,即使一生平凡,依然幸福滿滿。
那些與父母親子關係緊張的孩子,即使成就斐然,依然充滿遺憾。
孩子的成績只佔教育的小部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成就、幸福的人才是我們期盼的。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它用愛和身體力行影響著孩子,讓孩子主動地去追尋幸福、成就感。
而不是被迫地接受我們的期望,壓抑自己的想法,直至最終忍無可忍的爆發。
結語: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
對孩子,我們不能期望通過命令、要求讓他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用行動去理解、平等地看待孩子,才能更好地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