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所呈現的問題,多多少少帶著家庭印記。
&34;背後一定有&34;,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01
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閨蜜和我小聚,突然接到她老公電話,說她兒子離家出走了。我一聽就慌了,這外面正下著鵝毛大雪,孩子能去哪呢?我趕緊結帳,準備和她一起去找孩子,閨蜜去攔住我,說:」沒事,不要緊,他經常離家出走,過兩天就會回來的」。我一下子就愣住了,這是當媽說的話嗎?孩子聽到這話會多麼難過呀。
閨蜜兒子今年上高二,是個斯斯文文,很清秀的男孩。閨蜜老公工作都很忙,平時都是閨蜜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孩子不愛學習,愛玩遊戲,有時還和外面不好的朋友抽菸喝酒。只要被他父親知道,輕則一頓謾罵,重則一頓胖揍。
他從初二時開始逃學,甚至離家出走,每次出走都是受「刺激」了。或是被父母批評打罵了;或是被老師同學「冤枉」了。好不容易把他找回來,教訓半天,他都不說話,父母急了,有時又拳腳相加,導致他再次離家出走。
02
身邊總有一些「熊孩子」鬧離家出走。父母又不免緊張,有的甚至被弄得焦頭爛額。你知道這些總是鬧著要離家出走的孩子。他們到底在想些啥呢?
一、以離家出走要挾父母
我女兒小時候,也鬧過這一出。那時她四、五歲,在一個夏天的傍晚,我帶她滑冰回來,滿頭大汗。她向我央求,說想吃冰激凌,我斷然拒絕,因為她經常扁桃體發炎,吃點涼的就會犯,我向她解釋,她壓根不聽,還哭了起來。我也就不理她,沒想到,她看哭沒效果,一會兒跑到我面前,向我宣告:
「媽媽不讓我吃冰激凌,說明媽媽不愛我了,我要離家出走。」聽了她都話,我差點笑出聲來,沒想到她會要挾我。
我忍著不笑,平和的對她說「可以,媽媽同意。」
她沒想到我會同意,她說:「那我要帶走我都溜冰鞋。」
「可以,沒問題。」
「那我還要帶走我都玩具和衣服。」
「沒問題,我來幫你整理。」
我一本正經的將她都衣服和玩具放到拉杆箱裡,整理好後,我平淡都她說「你帶著你的溜冰鞋和衣服可以走了。」
我把她推向門外,此時天已經黑了,我說「拜拜,祝你旅途愉快!」
說完就要關門,她站在門外,使勁推著門,不讓我關。
「你不是要離家出走嗎?」我說。「不,我不走了,我害怕。」說著就哭了起來。
「那你以後還離家出走嗎?」
「不了。再也不了」
「好的,不走就是好孩子,媽媽愛你。」我抱起我的女兒,親了又親。
這個事件過去好多年了,女兒也已經上了大學,不知她是否還記得此事。但有件事是肯定的,就是女兒從此再也沒有提也沒做過離家出走這事,包括那可怕的青春期。
其實學齡前孩子離家出走,基本上都是為了吃的或玩具,用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這種情況,父母不必過度緊張,更不能做出妥協,如果妥協,就會讓孩子認為這種做法上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後他還會以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形成了慣性的索取。
如果強行制止或打罵,雖然會讓孩子明白離家出走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也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並不愛他,不理解他,只想控制他。會加深親子之間的隔閡。
因此最好的做法便是保持淡定,與其制止,不如讓孩子親自體驗一次離家出走的感覺,體會到獨立時的孤獨和無助,如此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家庭的呵護和溫暖。
父母若不放心可以悄悄尾隨保護,掌握孩子的行蹤,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適時出面,事後不要責備孩子,與孩子好好溝通。這樣他們才能「知難而退」。
說最好的教育是「無為而治」,放任孩子離家出走,看似無為,實則有為,讓孩子意識到離家出走不能解決問題。
二、表達不滿,渴望關心和愛
有時候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內心接受了太多的煩惱,無處可訴、無人理解,孩子只是父母需要關心和愛。
我曾經問過一個初二年級離家出走的孩子,為什麼離家出走。她說家裡父母成天吵架,沒人管她,還說要離婚。
「我不想他們離婚,我想我們一家人永遠在一起。我勸他們,他們誰也不聽,我想離家出走,又不知到哪裡去。那天下午放學,我一個人在街上閒逛,天慢慢黑了,我想他們找不到我,應該著急了吧?我心裡是竊喜的,但又是害怕的,我不知到哪裡去,我想去同學家,又怕同學笑話,我一個女孩,黑的地方我也害怕。後來我決定就坐在十字路口最亮的路燈下,我想十字路口都有監控,燈又亮,一定是安全的。同時父母長時間找不到我,一定會報警的,警察一調監控就會發現我,我就可以回家了。」
其實所以家長都想有一個出色的、讓自己省心的孩子,那首先請反思自己,你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了嗎?一個處於爭吵不斷的家庭裡的孩子,他永遠很難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所以,構建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是給孩子最大的愛。
三、表達獨立意識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自己長大了,就開始渴望像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生活,做自己的決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他們會要求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慢慢遠離家庭。
可是很多父母無法適應孩子的改變,還是想對孩子過度幹涉,偷看孩子的日記,翻看孩子的書包,讓孩子感覺到不尊重。對此非常反感,幾次抗議後,沒有效果,他們就想到「逃離」。
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上高中媽媽翻看她的日記,幹涉她的寫作,嚴格監督他的學習,接送她上學放學,甚至晚上寫作業也要坐在書房旁邊。使得她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給了她很大的壓力。她在筆記本上寫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朵朵六神無主地走出了學校,一直沒有回家,「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實是每個獨立意識萌發的孩子內心的渴望,他們雖然還未長大成人,但是他們渴望對世界有更多的認識。作為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
03、
用對這4個方法,輕鬆應對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
青春期的孩子不僅面臨學業壓力的,也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這個階段很容易形成複雜的心理矛盾。如果孩子心裡的矛盾沒有及時的疏導,別在心裡,那麼就容易隨時隨地找到一個發洩口爆發,這也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時常性格暴躁的原因。
就像上面我閨蜜家的孩子,他在父母和老師眼裡很顯然是不受待見的「差生」。只要他和其他同學發生一點小矛盾,那大家基本都認為是他的錯,這一點,他非常惱火,他說的也沒人信,所以就離家出走。回來後說半天,父母也不信,甚至又是一頓胖揍,導致再次離家出走。
一、青春期孩子內心敏感,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青春期的主要特點就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複雜發展,有充滿矛盾的時期。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容易有激動的情緒和衝動的行為。家長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選擇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一些想法強制性灌輸給孩子,或者進行言語上的辱罵甚至動手,這樣就更容易激起孩子對家長的不滿。
當孩子犯下錯誤時,我們不要想著刺激他們或者毆打幾下就能讓孩子老老實實規規矩矩。遇到孩子讓自己生氣的時候,我們先讓自己冷靜冷靜再進行教育,這樣才會更加客觀,不能把教育當成一種壞情緒的發洩。
二、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著名主持人柴靜說:
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記自己。去傾聽他人心底的沉默。
懂得聆聽才能明白別人的感受,聆聽是我們了解別人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我們對別人的尊重,我們理解別人的同時,別人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溫暖,也能夠感受到安慰。
與孩子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低身段,平等的靜靜的耐心聆聽。而不是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敷衍著,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就傷害了孩子。
孩子出走從外部環境來講原因很多,但是家庭環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青春期家長和孩子的溝通特別困難,還容易因為一些小事情和家長發脾氣。
孩子的心理發生變化出現問題往往是家長對孩子的觀察不夠,孩子的一些需求家長沒有及時滿足,家長如果在一些細節上給孩子進行造成了傷害會導致孩子內心對家庭家庭的不接納。
有的家長覺得青春期叛逆是必然的。實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時候是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不注意溝通方式問題,慢慢積累後爆發,家長不是因為忙碌,而是忽略孩子的內心的想法。
家長一定要蹲下身子,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雙方進行有效的溝通,就不會出現離家出走的想法了。
三、孩子回家後家長該如何面對?
孩子回家後父母不要數落孩子,家長要熱情親切的給他溫暖。讓孩子洗個澡,吃飽飯,睡個覺,不要先批評孩子。問孩子出去幾天怎麼度過的?孩子不願意說就不要再問了。
「有本事就別回來了」這樣的話千萬不要說,否則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二度出走。
青春期的孩子在處理事情都不成熟。他的出走或許只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家長的一味指責和批評。更會把他推向叛逆的深淵。
我小時候也鬧過一次離家出走,那是在父親的一次責罵之後,我氣得跑出了家門,走到村口我就後悔了,因為我不知道到哪去,但「自尊」又讓我不能回頭,後來我跑到我的一個同學家,吃了午飯。
等天快黑了,我才慢吞吞的回了家,心想迎接我的不知是怎樣的「暴風驟雨」?沒想到,父親看到我,眼睛瞬間一亮,隨後又恢復了常態,只有母親跑過來,讓我去吃晚飯。一家人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才發現沒有什麼文化的父母,對於我那次離家出走的處理中,竟然包含著大智慧。
四、避免批評責罵,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
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父母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總有一天是要羽翼豐滿,飛向更廣闊的天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分辨是非和解決問題都能力。
單純都說教打罵可能只會捨得其反,我們要心平氣和地接受,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共同尋找解決之法。
孩子剛回到家時不要多說,雙方的關係緩和下來以後,父母應該和孩子進行一次平等的對話。父母首先應該從理解的角度指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所犯的錯誤。
如果家長有錯誤要向孩子認錯,表示願意和孩子共同努力改善親子關係。相信孩子也會自己承認錯誤。
對於孩子犯的錯誤,可以把它作為一頁歷史翻過去。以後還是犯錯時不可舊事重提,老帳新帳一起算,藉此打擊孩子,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真的理解她,幫助她,愛她。
04
總結
做父母難,做青春期的孩子的父母更難。
即使你的孩子現在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千萬別給他貼上一個問題孩子的標籤,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無論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但是家長都要給孩子構建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當一個家庭充滿著愛,孩子的身上也會流淌著愛,他才行為問題自然也會少很多。
一、青春期孩子內心敏感,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二、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三、孩子回家後家長該如何面對?不數落,不打罵。讓孩子自己反省
四、避免批評責罵,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