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裡?這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2020-12-17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月距離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地月之間的距離是38萬公裡。不過,你在實際觀察中,也會發現月球有的時候大,有的時候小。要知道月球是不會自己變大變小的,因此,我們看到月球時大時效的原因其實是月球相對地球的遠近不同。靠得近一點時,看到的就比較大,遠一些,看到的就比較小。這其實是因為月球繞著地球的軌道並非是圓形的,而是橢圓的

月亮距離地球最近時只有35.7萬千米,月球距離地球最遠時可以達到40.6萬千米。我們熟知的其實是平均距離,大概是38.5萬千米。可以說,相對於地球和月球自身的尺寸來說,地月之間的距離是相當大。

因此,要測量地月之間的距離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除了理論計算,我們是如何能夠知道地月之間的距離的呢?如果用測量的方法,又有哪些具體的辦法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測量地月之間的距離

實際上,天文測距在天文學界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測距的方法也有多種多樣。比如:三角測量法,光譜法,雷射測距法

要知道,測量地月之間的距離不僅僅是我們現代人才做得到,古代人一樣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古人的測量的方法。

曾經有個叫做伊巴谷的古希臘天文學家,他發明了很多精巧的觀測儀器。

為了測量地月距離,他假定太陽光是平行光。然後通過在兩個不同的地點對日全食進行觀測,分別是在土耳其和亞歷山大城。

在土耳其看到的是日全食的景象,而到了亞歷山大城則觀測到的是日偏食,其中月球遮擋住了五分之四的太陽面積。

這就能夠推算出月球的視差,所謂視差就是相距目標物較遠的兩個不同的觀測點,觀測這個目標物所產生的方向差異,兩個觀測點和目標物會構成一個夾角,也就是視差角。

有了視差就能構造出一個相似三角形,再利用平面幾何的方法計算出地月距離是37萬千米,可以說,這已經和我們目前測到的數值比較接近了。

雷射測距

伊巴谷的方法實際上只是一個近似,並不能得到一個比較精準的數值。那如何才能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測量數值呢?

如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進行測距,一般來說會有尺子,但是我們上哪找這麼長的尺子?即使有這麼長的尺子,我們也沒辦法拿著這把尺子來進行測量。那有沒有可以代替尺子,而且也不需要我們用手拿的測距工具呢?

答案是:用雷射。說白了,就是利用雷射來回跑一趟,然後通過時間*光速=距離,就可以得到地月之間的距離了。

但這也需要月球上能有一面鏡子或者接收裝置。實際上,科學家確實是這麼去做的。具體來說是這樣的。當年美蘇爭霸時,就開啟了一輪軍備競賽,其中就比拼過航天技術。雙方都在比拼誰最先登月。後來,阿姆斯特朗所搭乘的」阿波羅11號「就登上了月球,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實現載人登月技術。

在這次登月的任務中,阿姆斯特朗等人要做的事情其實有很多,尤其是與科學研究相關的,比如:採集月球表面的巖石標本等等。除此之外,在眾多的任務當中,就包含了地月測距的相關任務,他們需要在月球上放置一臺雷射測距反射鏡陣列被動式月震儀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只用一臺來對測距難免會發生誤差較大的情況。因此,後來的兩次當月過程中,還安排放置了復歸反射器。科學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精度的提升。

除了美國宇航局的這幾次安排,當時的蘇聯雖然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技術,但他們也在試圖測量地月距離。他們也往月球上送了一些裝置,其中就包含了兩個雷射測距反射鏡陣列

因此,實際上有5套測距裝置被送往了月球,其中有4臺是運轉良好的,只有蘇聯月球車1號所攜帶的雷射測距反射鏡陣列不太好使但4臺裝置完全可以保證這個測距的精度。

裝置都安排好了後,剩下的事情就是進行具體的測距工作了。美國宇航局這邊的安排時利用Lick天文臺和McDonald天文臺的裝置來捕捉「阿波羅11號」反射器的雷射測距回波信號。

除了美國之外,法國和日本的天文臺確實也接收到了這些信號。後來,義大利、南非以及中國雲南的天文臺都接收到了「阿波羅15號」反射器的雷射測距回波信號,這些天文臺都做到了把精確控制在釐米級的水平,可以說相對於伊巴谷的方法測到的數據準確得多。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其實天文臺所接受的信號,說白了就是光子。科學家之所以利用的是雷射,原理也在這裡,因為雷射比起一般的光要更具有穩定性。但是當光子進入到大氣層之後,可能遇到許多幹擾,除此之外,光子是參與到電磁力的,因此地球磁對光子也有很大的幹擾。

同時還有宇宙中的引力波等都會對光子產生幹擾。那要如何消除這些幹擾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科學家用到的反光鏡陣列了,在區區0.3平米的範圍內,這個裝置布滿了140多個多角反射鏡,然後用具有高度同向性的脈衝雷射束打到月球上的裝置上。為了確保精度,科學家甚至動用了原子鐘,這個精度可以達到10^-15s的程度。

但即使是這樣操作,能夠順利返回到地球的光子也很少很少。因此,為了確保精度,科學家通過大規模的測距,積攢數十年的數據來進行擬合,最後計算出月球的實際運動軌道,完成了測距的任務。中國也正在策劃一個天琴計劃,在這個計劃當中,也有測量地月距離的任務,s使用的也是雷射測距。

在雷射測距過程中,其實還有一些理論被證實,比如:科學家確認一個發現,那就是月球正在離我們遠去,這個速度大概是每年3.8釐米。速度是很慢很慢的,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有一天看不到月球。

科學實踐是無止境的,目前可以說,雷射測量的精度是最準確的。但未來很有可能出現一些全新的技術來幫助科學家進行測量。關於測量地月距離,我們就說到這裡。

相關焦點

  • 我們該如何測量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
    然後我們利用已知的行星間的距離的關係去換算,得到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自1961年以來,我們已經可以使用雷達來測量星體之間的距離。我們向另一顆行星(或月球或小行星)發送雷達信號,並測量雷達回波返回所需要的時間。在雷達之前,天文學家們不得不依靠(不那麼直接的)幾何方法。想要測量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首先要找到地球和其它行星之間的相對距離。
  •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你知道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人們通常談到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指平均距離,即:384,399公裡。到達月球的時間宇宙飛船將不得不花費很長的時間飛向月球,而且這種飛行形式並不是以直線飛行。按照第二空間速度(11.2公裡/秒)計算的話,理論上,其飛行時間將需要10個小時,但事實上,花費的時間會更長。
  • 如何僅憑一雙眼睛,就能算出月球的大小和距離?
    ——莎士比亞 測量月球的距離現在對我們來說真的輕而易舉,因為阿波羅11號任務期間,在月球上放置雷射反射裝置,通過雷射測距我們很輕易的就能知道月球平均軌道半徑為384,403千米,甚至還能測出來月球以每年3.8CM的速度遠離地球。所以月球是我們目前研究的最好、最詳細的地外天體。但是我們普通人沒有高端設備,可我們有月食!
  • 如何測量月球與太陽的大小?
    提問:你能告訴我們如何測量太陽和月球的表面直徑嗎?(古代的天文學家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認為所有的星星都是固定在這樣一個球體上的,因此離我們的距離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知道,情況絕對不是這樣的,這只是我們視力差的結果。)因此,當我們看天空時,我們唯一能測量的就是角度大小和角度距離。
  • 如何用一把15公分長的尺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喜帕恰斯當年的做法是…調整硬幣與人之間的距離,調整至硬幣看起來的視直徑與月球視直徑一樣大時,紀錄下硬幣與人之間的距離,利用已知的月球直徑 與硬幣直徑,便可以求得月球的距離了!等等這不科學呀!怎麼知道月球直徑 的?這又是開了什麼大絕!
  • 什麼是更大:月球距離,天文單位,還是光年?
    月球距離是什麼意思?天文單位是做什麼用的?一光年有多遠?在天文學中,月球距離(LD)是從地球中心到月球中心的平均距離,即384,400公裡。為了對照,這大約等於地球的30個直徑。為什麼使用平均距離?由於月球的軌道不是完美的圓形,因此我們的自然衛星與地球的距離並不總是一樣。
  • 用數學幾何如何計算月地距離,月亮的體積只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像一個玉盤一樣大,但是我們知道月球肯定不是像一個玉盤一樣大畢竟還是一個衛星呢。但是我們想要知道月亮真正的大小怎麼辦呢,在兩千年前人們就能大致的知道月地之間的距離了。那時候還沒有高端的測量儀器,先人們是如何得知月地距離以及月亮真實大小的呢?
  • 科普:天文學中是如何通過視差法測量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的?
    自從天文學誕生以來,如何測量距離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難點。即使到了現在,精確的測量天文學距離依然有著很大的挑戰性,儘管天文學中有著不少的方法用來測量距離。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視差法是如何用來測量地球(或者太陽系)到其它緊鄰恆星的距離的?當然,視差法有她的使用限制,距離遙遠的恆星,這種方法是無能為力的。
  • 測量天體之間距離的方法——從古希臘到今天演變
    想想看,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我們40萬億公裡。如果我們派遣一架最快的飛機朝它的方向飛行,將需要「500萬年」才能到達那裡。想像一下,「500萬年」到達我們的鄰居。但是,我們如何測量這個距離呢?這個故事很吸引人。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大2.5倍為啥月球還圍繞著地球轉
    這與引力的性質是密切相關的。牛頓的萬有引力認為,物體之間的引力與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個意思就是說,物體質量越達,它們之間的引力就越大;物體之間距離越遠,它們之間的引力就越小。計算物體之間引力的公式為:F=G(Mm/r^2)。
  • 你知道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嗎?
    36.3萬公裡是地球與月球的距離。
  • 如果計算太陽和地球之間準確的距離?天文學家們各出奇招
    我們在地球上看太陽和月亮覺得它們差不多大,其實兩者之間的體積相差甚遠不可比較,太陽之所以看起來和月亮差不都大那是因為太陽距離我們遙遠啊。太陽到底距離地球有多遠呢?查查資料就知道日地距離為149500000公裡,這個數字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呢,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測出這個距離。
  • 我們該如何測量月球和太陽的大小?
    你能說出如何測量太陽或月亮的直徑嗎?人眼不可能直接測量月球,太陽或任何其他天體的大小。主要原因是當我們看天空時,我們只能看到天體在閃爍,卻無法知道他們在多遠外閃爍。這意味著當你仰望天空時,所有的恆星和行星似乎與我們的距離相同。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大2.5倍,為什麼月球還圍繞著地球轉?
    這是一個迷惑性非常強的話題,中間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太陽對月球的引力真的是地球對月球引力的2.5倍嗎?其二則是為什麼扳手腕地球輸了月球卻仍然沒有被太陽拉走?一、太陽對月球的引力確實比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大嗎?
  • 38萬公裡來回光需要2秒,嫦娥五號呢
    簡述38萬公裡是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這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38萬公裡光只需要2秒就可以返回,那嫦娥五號需要多長時間呢?在這一階段,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高度處,實現軌道器和返回器的分離,返回器重新回到地球。嫦娥探月耗時8天2020年11月24凌晨正式乘坐,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離開地面。12月1日23時11分在月球成功降落。然後開啟在月球採集工作。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兩倍,為什麼月球不能繞著太陽旋轉呢?
    這還得從萬有引力定律說起,天體的質量決定了它的引力有多強。在宇宙中,引力讓物質聚集而形成星體,同時也讓星體之間相互吸引,形成按照特定軌道周期運轉的天體,而衛星,一般以固定軌道環繞行星。以太陽和地球以及月球為例,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圍繞地球運轉,而地球帶著月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
  • 要站在距離地球多遠的地方,才能看到整個地球?
    距離地面1萬米的地方,可以看到1.7%的地球表面,距離地面1000公裡的地球,可以看到17%的地球表面,距離1萬公裡的地方,可以看到37%的地球表面。地球的平均半徑大約是6370公裡,大氣層厚度有1000公裡,在三維空間中,我們距離地球越遠,能看到的地球表面越多,我們假設地球是完美的球體:比如下圖,是奧地利極限跳傘運動員,在距離地面21800米高空處準備跳下的照片,照片中能看出地球邊緣成弧形,根據公式計算,此高度下大約能看到2.6%的地球表面
  • 「天琴」測出最精準地月距離,精確到釐米,但這只是捎帶的小成果
    月亮距離我們有多遠?很多朋友都知道是38萬公裡左右,其實這個數字是地月距離的大概平均值,遠的時候月亮會距離我們在40.5萬公裡以上,近的時候則只有36萬公裡多,遠近的差別在4萬公裡以上,而且由於月球一直圍繞地球運行,所以距離也在一直的變化中,很難測量出地月之間的精確距離。
  • 研究發現月球一直在遠離地球,你知道恐龍時代的月亮有多大嗎?
    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引言:在早前就有科學研究發現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逐漸遠離地球,這是兩者互相作用的結果。現在的月球以每年大約3.82釐米的速度在遠離地球,隨著時間的積累兩者之間的距離一定會增大。那麼恐龍時代的月球看起來有多大呢?
  • 地球視角:月球只能看見一面但為什麼是59%?
    視運動說白了就是我們視角不同而感覺到月球在晃動,其實是由於地月位置的上下左右的變化產生的。2、天平動如何影響的?月球天平動分兩種形式:幾何天平動和物理天平動。幾何天平動又包括緯度天平動、經度天平動、周日天平動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