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
人的道德需要得到了滿足或是沒有得到實現時所引起的內心體驗就是道德情感。孩子道德觀念的形成是悄無聲息的,作為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關心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前途,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社會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從使孩子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平衡地發展,孩子才有希望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2.小孩不是白紙,先天已經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
如果父親經常在家中發脾氣,那麼孩子也會模仿,感染,他們很可能也會養出壞習慣壞脾氣,因此父母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火,如果是孩子做錯了,那麼最好先跟他們耐心的平靜的溝通,不要立刻發怒懲罰孩子。
3.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只有真正懂得享受過程的人才明白,最終的結果是可怕的,因為死亡在等待著任何人。而過程,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擺脫它的糾纏,給了成功人士真的生機與活力。
4.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5.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孩子沒有理由的嬌寵,犯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家長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為的是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
6.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遊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呆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7.重視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遊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8.看重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
9.重視餐桌教育。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具備各種值得稱道的素質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