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區14名醫院骨幹調往社區衛生站支醫,挑起社區衛生站大梁
31歲的羅林華現在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羅站長。兩個星期以前,羅林華還是成都市兒童專科醫院的副院長,現在,他的身份變成了青羊區培風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站長。培風社區衛生站位於青羊區蘇坡鄉培風村農民集中居住點,目前入住2800戶,除了當地農民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流動人口。羅林華從城中心的兒童醫院來到三環路以外的衛生站,目標不小:他希望把它建成青羊區第一衛生站。
14骨幹調往社區衛生站
放著好好的副院長不當,羅林華咋會跑到這麼偏遠的一個地方當衛生站長呢?這還得從青羊區搞城鄉統籌,均衡城鄉支醫行動說起。這個行動昨天就達到一個小高潮:14名原本在城區醫院工作的醫技骨幹,前往蘇坡、文家、培風、華嚴和英國小鎮五個涉農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青羊區衛生局局長李澤亞介紹說:「這次選派的人員之所以主要是骨幹,就是要讓他們去挑大梁。」
這14人中,除了羅林華是兒童專科醫院的副院長,還有兩位副主任醫師、4位主治醫師,以及一位剛剛取得碩士學位的醫師,以及社區衛生中心非常缺乏的檢驗師等。
「其實,在一年前,衛生局就通過報紙面向社會公招涉農衛生站的站長,可惜連登三次廣告,都沒人應聘。」李澤亞說,沒辦法,衛生局只有在內部醫院做動員工作,沒想到效果還不錯。「這次支醫行動,不同於以往醫生的人事關係仍保留在原醫院的『支醫』,而是調動人事關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支援。」包括羅林華、副主任醫師陳林在內的4人均調動了人事關係,並與青羊區衛生局籤訂了在涉農地區服務10年的工作合同,而另外10人,則至少在涉農地區工作1年以上。每天上下班他趕車要花去3小時「我在兒童醫院當了8年的兒科醫生後,曾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副主任,半年前回到兒童專科醫院當副院長,有了比較我才發現,自己更適合在社區幹。」羅林華的自我介紹非常簡潔,得知培風衛生站招站長,他還專門去實地考察了一番。
羅林華現在每天上下班要花3小時。走馬上任兩個星期來,羅林華幾乎天天和站上的同志加班搞入戶調查,全面統計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78路晚上10點收車,我幾乎全是趕末班車回家。」羅林華笑著說,以前在城裡上班,還經常跟妻子一起吃吃飯,現在兩人只有周末才能坐在一起說說話了。
李澤亞介紹說,為了提高到涉農社區支醫人才的待遇,選派的城區醫技人才每月補貼最少都有500餘元,其中涉農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每月的補貼最高可達800餘元。為了支援衛生建設,根據青羊區政府與開發商達成的協議,蘇坡鄉將有30套房屋,文家鄉40套左右的房屋將以成本價賣給支援城市建設的醫技人才。除了這些優惠,為了最大程度地讓支醫人才放開手腳做事,由7人組成的衛生站,人員任由站長選。
羅林華樹目標爭第一不是問題
首發儀式後,記者隨羅林華來到培風社區衛生服務站。培風站面積有210平方米,和醫院純粹的醫療性質不同,這個站是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機構,社區群眾小病不出社區即可得到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
「聽說這裡新來了醫生,檢查還免費,專門過來看一下。」正挽起袖子讓醫生為她量血壓的王婆婆說,「以前去醫院先要坐公交車,到了還要排好長的隊,現在到這來只需要走五分鐘。」為王婆婆免費測量了血壓後,醫師詳細地詢問了她平時的飲食和衛生習慣,並詳細記錄下來,輸入電腦建立健康檔案。
「工作量比以前大,總收入比在兒童醫院要略低一點。」說起現在的待遇,羅林華很坦誠:「不過,衛生局不是有個激勵措施,年終考核工作成績如果名列青羊區1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三甲,就分別有3萬、2萬、1萬的獎勵嗎?我這個人好爭第一,今年年終這3萬元的獎金,肯定是我的。」說起工作目標,羅林華毫不掩飾自己的好勝之心。
李虹 李賢 記者秦勤 實習生 郭婷 攝影 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