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區醫院門診量一年增加三成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北京市社區醫院門診量一年增加三成


2008年04月08日 11:31 來源:北京日報

發表評論

  宣武區廣外三義裡社區衛生服務站門口一直貼著一張通知,一年多的時間,工作人員一直沒捨得撕。

  通知全文很簡單——從2006年12月25日起,社區醫院的常用藥將實行「零差率」。就是這張通知,拉近了三義裡社區衛生服務站和附近居民的距離。

  三義裡衛生服務站坐落在小巷深處,位置挺不起眼,面積也不過百十平方米,算上站長和藥劑師只有8名工作人員。論規模和影響力,跟大醫院自然沒法兒比。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附近很多小區居民一不舒服,就喜歡往宣武醫院甚至更遠的友誼醫院跑,路遠、排隊也不嫌麻煩。

  其實,社區衛生服務站條件雖有限,但也有幾位經驗豐富的全科大夫,常用藥的儲備也很齊全,看個頭疼腦熱的小病完全沒問題。可很多居民並不這麼想。三義裡衛生站自建成後一直不溫不火,日均門診量四五十人,碰上颳風下雨,有時終日不見一位患者上門。這讓工作人員有點鬱悶——社區醫院為的就是社區居民能就近看病,可什麼時候社區居民才能認同咱這社區醫院呢?

  不僅是三義裡,全市幾乎所有的社區醫院都面臨同樣的尷尬。

  2006年底,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全市2600多家社區醫院的常用藥正式開始實行「零差率」銷售,312個品種、926個規格的藥品由政府統一採購,統一按購入價出售,取消15%的加價率。

  實行「零差率」後,三義裡社區衛生站的吸引力大為增加,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走進小小的衛生站。家住三義裡小區的退休教師胡榮華就是其中一位。老胡患有糖尿病,每天都得吃降糖藥。以前他總是坐公共汽車去宣武醫院開藥,一個月跑一趟,每次至少要耽擱倆小時。「我也知道這裡有個衛生站,但我琢磨這裡病人少,估計藥品種類多不了,不像大醫院那樣藥品齊全,庫存的時間也短不了。」

  去年1月,老胡第一次走進三義裡衛生站,令他的想法徹底改變了。當時牆上貼著「零差率」藥品的品種和價格,老胡一數,光降糖藥就有17種,既有幾十塊錢一盒的拜糖平,也有一塊多錢一盒的格列本脲片,選擇的餘地挺大。更重要的是,這裡的藥品價格確實很實惠。就拿老胡常吃的拜糖平來說,衛生站賣66.2元一盒,比大醫院便宜11.8元;絡活喜36.25元一盒,比大醫院便宜6.05元……老胡每個月要吃3盒拜糖平,算下來在社區衛生站開藥,一個月能省30幾塊錢,一年就是400多元。他還發現,社區醫院的藥品出廠日期都很新。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的藥品由北京市醫藥股份公司統一配送,距三義裡小區不到兩百米處就是該公司的物流中心。藥品下單後,幾個小時就能送到。就是較遠的平谷、延慶等地,配送時間也不會超過24小時。

  從那以後,三義裡社區衛生服務站成了老胡開藥的首選。下樓遛彎兒的工夫就能把藥給買了,何樂而不為?有個頭疼腦熱的,他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捨近求遠了。小區裡不少居民也像老胡那樣改變了對社區醫院的看法。記者從三義裡社區衛生服務站了解到,實行「零差率」一年多以來,這裡的門診量增加了三成。

  市衛生局的統計顯示,藥品實行「零差率」後,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看病,平均每次門急診藥費從原來的近百元降到現在的66.47元,省了近30%,一年下來,社區醫院共向患者讓利4.46億元。現在,已經有四分之一的市民看病首選社區醫院。

編輯:王賽特】

相關焦點

  • 北京:社區醫院用藥實行"零差率" 門診量1年增3成
    北京市宣武區廣外三義裡社區衛生服務站門口一直貼著一張通知,一年多的時間,工作人員一直沒捨得撕。    通知全文很簡單——從2006年12月25日起,社區醫院的常用藥將實行「零差率」。就是這張通知,拉近了三義裡社區衛生服務站和附近居民的距離。
  • 北京同仁醫院崇文門院區門診量將逐步減少,產科等已遷亦莊
    今天,北京同仁醫院經濟技術開發區院區(亦莊院區)新門急診樓正式啟用。作為北京市政府的惠民服務工程之一,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新門急診樓啟用後,醫院醫療主體陸續南移,將有效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動醫療資源合理布局。
  • 北京市自今起社區醫保藥品報銷與大醫院同步
    新政1社區可執行大醫院藥品報銷範圍目前,北京市醫保大醫院藥品報銷執行《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品種為2510種,社區藥品報銷品種為1435種。今日起,北京市統一社區和大醫院醫保藥品報銷範圍,醫保患者到社區等基層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時,均可以執行大醫院的藥品報銷範圍,大醫院使用的藥品在社區都可以使用和報銷。
  • 中國大醫院門診量百強榜:青大附院列第13位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今年3月,《看醫界》發布「中國大醫院2016年門診量百強榜」。其中,廣東省中醫院、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分別以770萬人次、594萬人次、580萬人次位列三甲。山東省有五家醫院上榜,青大附院以470萬人次位居排行榜第13位。  據介紹,榜單數據來源於各醫院官網通報、媒體調研和最新公開報導。上榜的大醫院中,年門急診量超過400萬的醫院達到了20餘家,其中超過500萬的有5家。
  • 贏了抗疫,輸了生意:2020臺灣診所門診量「蒸發」1500萬
    累計800餘位新冠肺炎病例、痊癒率高達99.1%,由於基層診所作為抗疫前哨,配合社區防疫得力,我國臺灣地區並未受到新冠肺炎的嚴重侵襲,但持續一年之久的疫情對居民就醫和小診所生存造成了影響。本文來源:診鎖界編輯:太白西醫診所病號平均流失近1300人兒科、耳鼻喉科下降近4成臺灣的民營診所一直是基礎醫療的主力軍。在新冠抗疫時也不例外,作為最貼近居民生活的基層診所,在臺灣構建的防疫體系下,診所醫師執行社區防疫監測、日常看診數據分析回傳等指令,發揮了急症救治、早篩監測、引導就醫等重大作用。
  • 北京同仁醫院南區擴建後今天開診,崇文院區門診量將逐步減少
    北京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新門急診樓今天正式啟用。到2021年前,同仁醫院將通過科室搬遷和號源引導將醫療主體逐漸南移,崇文門院區的門診量將減壓三分之一。目前產科已經遷移到亦莊院區。走進同仁醫院南區新建的門診大樓,寬敞明亮。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院」不同的那些事兒
    荊文娜/攝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荊文娜    說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就是社區附近一個人不太多的小醫院。無論規模大小,醫術高低,由服務流程上看,從進門掛號,到最後的劃價拿藥,在社區與大醫院沒啥區別,因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始終擺脫不了居民對其「是醫院」的認識。
  • 武科大校醫院走出校園融入社區
    如今,該醫院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兩家二級醫院、5家社區醫院、3家門診部的醫療集團,年門診量突破65萬人次。  打破圍牆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2011年,當洪山區提出想辦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武科大校醫院院長譚偉眼前一亮。  和武漢其他高校一樣,武科大校醫院充其量就是個藥房、醫務室,每年的支出還高達千萬元,成為學校沉重的負擔。
  • 北京市105種大醫院常用藥社區可買到
    其中,今年社區醫院將增加105種大醫院常用藥品;社區醫生可對符合條件的四類慢性病患者,開具不超過兩個月量的常用藥;此外,目前北京正在石景山區試點藥品快遞配送,將向全市推廣。據北京市衛計委新聞委員、新聞發言人高小俊介紹,這105種大醫院常用藥品主要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四類慢性疾病,今年年底前將全部下放到各個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用,但具體落實期限是明年年底。因此,今年患者可在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買到,明年年底將可以在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買到。
  • 節後眼科小患者增加明顯 昨日一天門診量超2000人
    「親朋好友們開學後再來看眼病好嗎……」  眼科醫生的這條朋友圈應轉給更多家長看  節後眼科小患者增加明顯,昨日一天門診量超2000人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進行調查採訪時獲悉,2月26日市四院眼科門診量小患者高達2000人,近七成孩子需要配鏡治療。對此,眼科醫生呼籲廣大家長錯峰就診。  超2000名孩子就診配鏡1400多副  「這麼小的孩子,咋能近視呢?都怪我平時太寵溺他,怎麼向女兒、女婿交代呀?」
  • 武漢58家醫院已常規接診,湖北省婦幼門診量連續8天第一
    據統計,已開放的58家醫院中,3月24日的門急診總量為26448人次,較前一日增加7147人,增長率為37.03%;較前10日平均門診量增長55.20%。排名靠前的10家醫院是: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門診量239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門診量1964)、湖北省人民醫院(門診量1785)、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門診量1716)、武漢市普仁醫院(門診量1393)、武漢市漢陽醫院(門診量1144)、武漢兒童醫院(門診量1050)、湖北省腫瘤醫院(門診量941)、蔡甸區人民醫院(門診量926
  • 綜合醫院兒醫功能弱化 大量兒童常見病湧向專科醫院
    但不能否認的是,也有不少兒科醫生為了降低風險,只接診較為普通的小兒內科患者,而將其他患者送至兒童專科醫院。  調查  四歲兒童皮外傷被三家醫院拒診  近日,王女士四歲的兒子摔了一跤,把膝蓋蹭破了皮,略有化膿。
  • 疫情下公立醫院入不敷出,學者:一場全國醫改的新契機
    據北京三甲醫院一名外科醫生透露,在所有的擇期手術暫停之後,他從2月份開始就沒有收到任何獎金,直到4月份開病房後,他才將有獎金收入。健康時報記者採訪多位上海的多位醫生,他們表示2月份獎金只能拿到平時6成,3月份是8成左右。「雖然醫院停診,但醫生和護士的薪資水平不能降幅過大。」
  • 北京社區醫院怎樣開兒科?這個中心有妙招
    不久前,北京晚報報導了年輕的北醫畢業生姚彌,成為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後,用一年多的時間接診了200位小患者,探索出基層醫療機構接診兒童「從無到有」的相關經驗。而除了這種全科醫生個人的嘗試,也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醫聯體合作、聘請兒科專科醫生等途徑,成功開設兒科並為轄區居民帶來切實便利。
  • 高溫致各大醫院門診量劇增 感冒發燒中暑中毒都多了
    浙江在線07月06日訊昨天,記者從市區各大醫院了解到,這幾天患感冒、腹瀉的市民明顯增多,不少幼兒也中招,兒科門診量和氣溫一樣一路往上躥。  中心醫院日門診量破4000人次  昨天上午9點多,在金華中心醫院門診大廳,記者看到,掛號收費處排著長隊。二樓輸液室裡早已坐滿了輸液的患兒。
  • 鄭州有兒童醫院日均門診量超6000,家長排長隊候診,兒科醫生發聲提醒
    在鄭州多家醫院兒科門診,因呼吸道疾病來就醫的小患兒多了起來,甚至在部分醫院候診區,還有家長排起了長隊。【現象】兒童醫院日均門診量超6000,呼吸道疾病近期高發12月29日,在河南省兒童醫院東三街院區,「每天光急診接收的孩子,就比上個月同期增加了1/3」,重症監護室主任宋春蘭指出,隨著季節變化,以呼吸道感染症狀為主的患兒日增。
  • 強基層,社區醫院也能做胃鏡了
    「在家門口社區醫院做了胃鏡,還是大醫院下來的專家親自做的,太方便了。」上周一,46歲的倪先生在南京秦淮區石門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功做了胃鏡篩查,讓他體會到基層醫院實力增強後給百姓就醫帶來的便利。對於自己為何不去大醫院而是選擇社區醫院做胃腸鏡,倪先生表示:「大醫院排隊等候太長,社區醫院約了就能做,萬一是惡性的,等的時間長容易錯過治療時間。而且,社區醫院做檢查的也是大醫院的專家,技術、經驗方面讓我放心。」當天,除了倪先生外,石門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為6名患者做了胃鏡檢查。
  • 北京兒童醫院「候診帳篷」是怎樣消失的
    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兒童醫院門(急)診量比2017年下降約14%,外地患兒佔比下降到50%以下,總量下降近三成。與此同時,醫聯體成員單位門診量呈現明顯增長。2017年4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
  • 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常住人口總數一年增加56.7萬
    西城職工平均年薪11萬    本報訊(記者龍露)北京市統計局剛剛發布的2011年主要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2018.6萬人,常住人口密度為1230人/平方公裡;北京市暫住人口總數為825.8萬人,與上一年相比減少60.3萬人;北京市自然增長人數與上一年比增加61053人。
  • 門診量突破歷史紀錄!杭州多家醫院兒科被擠爆,媽媽們急瘋了
    「在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們的日門診量已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差不多是平峰時的兩倍,其中90%以上是呼吸道感染的患兒的,尤其在夜門診裡,絕大多數都是發熱的孩子。」杭州市兒童醫院門急診主任樓凌雲說,「我們的醫生已經全部超負荷工作,但這麼多的病患,等候時間還是需要兩三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