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晚報報導了年輕的北醫畢業生姚彌,成為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後,用一年多的時間接診了200位小患者,探索出基層醫療機構接診兒童「從無到有」的相關經驗。而除了這種全科醫生個人的嘗試,也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醫聯體合作、聘請兒科專科醫生等途徑,成功開設兒科並為轄區居民帶來切實便利。
居民期待:兒科門診真應天天有!
「您回去給孩子用爐甘石洗劑薄薄敷一層,破了的地方可以抹點紅黴素軟膏……」在八裡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診室,醫生孫芳瑜一邊用筆圈畫注意事項,一邊對面前的老人細細叮囑。
前一天,因為蚊蟲叮咬,小男孩胡景行的左耳紅腫起來,而且抓撓得有些破皮。被奶奶帶著來看醫生時,一歲八個月的他對「白大褂阿姨」並不懼怕,好奇地東張西望。
解決完「耳朵」問題,老人又向孫芳瑜詢問小孫子睡覺總把手含在嘴裡是否需要糾正,以及孩子出汗皮膚容易起小紅點該怎麼辦。「我們住得近,經常來麻煩大夫呢。」得到滿意答覆,老人笑著抱起小孫子,「跟阿姨說什麼呀?」胡景行搖搖小手,一句稚氣的「謝謝」令人忍俊不禁。
祖孫剛剛離開,又一位老人推門而入。「孫大夫,我上禮拜四來的,孩子咳嗽想繼續開點藥!」需求迅速得到滿足後,老人不住念叨,「社區有兒科大夫可太方便了!兒科門診真應該每天有,你們考慮考慮啊。」
聽到居民的殷切期待,八裡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海明穎坦言,自己欣慰中又有著沉甸甸的壓力。事實上,作為朝陽醫院、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研所醫聯體的成員單位,八裡莊中心積極利用資源,結合國家大方向要求並從方便百姓角度出發,早在2013年就開設了單獨的兒科門診。「那會兒是朝陽醫院的兒科老專家梁桂芳,每周三在我們這兒出一天門診,已經堅持五年了。」
2016年,兒研所的醫生以三個月為周期輪換,每周二到八裡莊中心出診半天。半年前,中心聘請到原來在區級婦幼保健中心工作的兒科醫生孫芳瑜。承擔保健科的兒保工作之外,孫芳瑜在每周四接診兒童,兒科門診得以又增加了一天。目前八裡莊中心每周總計開設兩天半的兒科門診,已經是院方持續努力的成果。
中心妙招:通過線上家長群發布消息
回顧設立兒科門診這幾年,除了醫生資源尚需繼續挖掘,其他方面對作為「北京市優質服務示範衛生服務中心」的八裡莊中心而言,還是比較順利的,甚至頗有些「水到渠成」的意味。
例如兒童相關的抽血檢驗等,因為中心的兒保醫生從剛出生的孩子就會接觸,人員技術是很過硬的。藥品方面,中心根據臨床用藥需求與家長反饋列出名錄,再經藥師審批,通過正規採購平臺進行採購。孫芳瑜點開電腦上的藥品列表,包括消化、退熱、抗生素等,目前八裡莊中心可以開出四五十種兒童中西藥品。
而最關鍵的告之並吸引家長環節,八裡莊中心也有自己的巧妙渠道。「保健科有一個微信群和一個QQ家長群,我們會發布一些新的消息、便民措施等等。」孫芳瑜笑言,由於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積澱,本身社區老百姓對中心就比較認可,「口口相傳大家就都知道了。」
在孫芳瑜看來,這種保健與臨床的緊密結合是一級診療最大的特色。她所接診的很多家長,並不是因為孩子真的生了什麼病,而是對某些狀態比較迷茫,希望聽取醫生的指導。「所以我們的保健科也有諮詢電話,下午會有專人接聽。」
雖然接診僅半年,但孫芳瑜漸漸發現,幾乎每次門診都會遇到之前來過的家長,她將之視作社區中心接診優勢的直觀體現--以前身為專科醫生,孫芳瑜一天要看上百位病人,每人只能說幾分鐘話。「在社區就不一樣,每個孩子接診20分鐘都沒有問題。對孩子的了解會很詳細,指導更有針對性,也能獲得家長的信任,所以才願意繼續來我這兒。」
據統計,孫芳瑜目前的門診量為每天15-20位病人,梁桂芳因為是老專家,開診時間又早,平均每天要接診30-35位病人。因為居民有需求,八裡莊中心已經在考慮繼續增加兒科門診天數。
「但老大夫的身體狀況,一周一天已經比較辛苦了。孫大夫目前還在保健科承擔著一部分兒保工作,給她增加門診,其他工作就得減少,所以我們今年也準備繼續招聘兒保醫生。」海明穎表示,除了兒科外,未來八裡莊中心也將繼續在「全」的基礎上提升自己「專」的能力。「像婦科、眼科、耳鼻喉等方向的專科醫生,這些人才我們也特別渴望能夠引進,來滿足轄區居民需求。」
【觀點】
開辦兒科擔心白忙?「總要有人邁出第一步」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齊建光,多年來持續關注基層兒童首診問題。在她看來,兒科醫生不應自己默默承受巨大的壓力,而要發動更多人去承擔兒科的基本醫療。「兒科在中國有非常強的季節性,比如到冬天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劇增。平時兒科大夫可能還『湊合』著夠,病人翻番時兒科大夫從哪變出來呢?有個開玩笑的說法『兒科醫生不夠內科湊』,要是內科湊的話,還不如把全科醫生這部分能力加強。」
然而,齊建光坦言,長久以來由於觀念的分歧,或者說出於對醫療風險的規避以及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保護等,「全科醫生能不能接診兒童」在領導層面認識也並不一致,客觀上對基層醫療機構接診兒童的積極性造成了不同影響。「但我認為全科醫生從理念上來講,是生命全周期的照料,甚至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就得開始管理了。缺失了兒童這一部分,就不是一個很完善的全科醫生。」
而「克服重重困難開了兒科,會不會有人來?不來不就白忙了?」則是基層醫療機構對於接診兒童的另一重顧慮。齊建光認為有這種想法也完全可以理解,「確實家長寶貝孩子,也願意往大醫院跑。」那麼,「基層醫療機構開辦兒科」與「引導扭轉家長固有觀念」這兩者究竟孰先孰後?
「總要有人勇於去承擔一些責任,醫療機構不妨邁出第一步。」齊建光以一項調查為例介紹,幾年前北太平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引進了一位兒科大夫,由此開始接診兒童。「起步的時候也很難,沒什麼人看,但為什麼慢慢就有人去看了呢?總會有人希望在方便的地方,比如帶孩子打疫苗時有點小問題,順便問問大夫。如果家長覺得醫生說得有道理,可能就會認可,還會告訴別人。如果問了一次兩次,大夫說不行看不了,人家以後就再也不來了。」
跟一些基層大夫熟悉後,齊建光常常接診他們轉來的病人,她認為這也是基層醫療機構吸引兒童家長的一大優勢。「原本家長掛不上號也不知找誰看,通過基層醫生安排,他們來我這兒就能看上了。其實家長也不需要基層醫生把孩子所有的病都看了,看不了的幫忙找一個合理的地方轉走,家長就會很滿意了。」
提倡不代表必須,「跟定位結合最有利」
據齊建光觀察,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診兒童主要通過全科醫生接診、醫聯體醫生出診、從其他醫院聘請專科醫生等方式,她覺得都很值得鼓勵。「而且兒童基層首診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提倡,感覺環境氛圍在慢慢變好。」
此外,對於基層醫療機構承擔的兒童預防保健工作,齊建光認為尤其應該好好挖掘利用。「比如嘗試接診兒童後,可以在家長帶孩子體檢、打針的時候就宣傳告之,絕對能在社區『截留』住一部分。再者對公衛醫生也完全可以做些簡單的培訓,像是餵養指導等等,對家長會很有幫助。」在她看來,我國的預防保健體系非常出色,但預防保健和醫療分屬兩個部門管理,應該考慮在政策層面將二者進行更好的結合。
當然,提倡基層兒童首診並不代表所有基層醫療機構都必須接診兒童。齊建光回憶,一次會議上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談到的觀點給她很大啟發。「那位負責人說他們周圍沒有太多小孩子,對兒科的需求並不迫切,我也覺得很有道理。每個社區醫院會有自己的定位,轄區一般不會超過方圓幾公裡嘛。畢竟全科醫生不可能一下子培養得都能看兒童了,聘請專科醫生也未必一下子都能請到,總要有個側重,跟自己的定位結合是最有利的。」
在齊建光的展望中,未來兒童專科醫院或者三甲醫院兒科的理想狀態是只接診從基層轉過來的疑難病人,這樣大醫院的很多人力便可以下放。「基層醫院的兒科診療並不是只能由全科醫生看,兒科醫生完全可以進入社區。國外就有很多這樣的,三天在大醫院工作,兩天在社區。這樣病人會分散開來,醫療資源可能相對會更合理。」
原標題:北京社區醫院怎樣開兒科?中心有妙招:通過線上家長群發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