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 14:34:25 來源:東方網 作者:顧金華 選稿:蔣昕婕
據《青年報》報導:冬季是兒童發病高峰期,然而兒科門診內一度出現冷熱不均,一邊是兒科專科醫院裡人滿為患,一邊是基層醫院內冷冷清清。而今年,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變。
記者昨天從上海市衛健委獲悉,上海「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醫聯體不斷升級,醫聯體牽頭醫院籤約醫療機構304家,通過派駐專業管理人員、臨床帶教、增加專家號源等多種方式,促進兒科優質資源縱向延伸。目前,12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提供兒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
4萬名哮喘孩子,率先在家門口得到分級診療
在兒童各類常見疾病中,呼吸系統疾病佔據3/4以上,其中,兒童哮喘作為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幾乎佔兒科門診的一半。「僅上海地區就有約30萬名患兒,浦東地區超過4萬,但以往的現實情況卻是兒童專科醫院門診大都超負荷運轉,基層醫療機構信任度低,這也成為目前哮喘完全控制率不到三成的重要原因。」作為東部兒科醫聯體牽頭人之一,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兒科醫聯體負責人趙列賓告訴記者。
四年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攜手浦東、奉賢兩區衛健委及下屬各級醫療機構成立了上海市東部兒科醫療聯合體。為了讓哮喘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治療,東部地區兒科醫聯體形成了兒童哮喘分級診療網絡。在這個網絡中,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12家浦東、奉賢綜合醫院兒科以及23家浦東、奉賢社區醫院的格局,覆蓋了浦東/奉賢地區92%的綜合醫院兒科和3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僅2019年就完成霧化治療近20萬人次,肺功能隨訪4000餘人次,新增管理的哮喘患兒2000餘名,一年內總體控制率達70%!
在這個哮喘分級診療網絡中,「患兒圍著醫院轉」轉變為「技術圍著患兒轉」,指導社區配置了30多種兒科基本藥物、標準肺功能評估儀和霧化設備;開發了「哮喘無憂」手機APP,幫助哮喘孩子在社區裡就控制好疾病,同時給予空氣品質、服藥、日常隨訪等方面提醒。
家門口的兒科醫生,一樣讓人放心
把小患兒們留在家門口的醫院,家長說,最看重的還是家門口醫生的診療水平。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呼吸哮喘專科門診每周五下午、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門診每周二下午、兒保門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這是一張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生莫丹丹的片名。因為東部兒科醫聯體建設,莫丹丹能夠「多點執業」走進兒中心,提升了對兒童消化病、過敏等常見病的診療能力。逐步擁有了三甲專科兒科醫生的能力,莫丹丹成為了金楊社區裡頗有口碑的兒科醫生。
家長朱女士就是莫丹丹的粉絲。她的兒子出生8個月時在兒中心被診斷為哮喘,後併入金楊社區組,莫丹丹是籤約醫生。朱女士回憶,兒子的病讓全家非常疲憊,她曾一度十分消沉。得益於兒科醫聯體的工作模式,她帶著孩子在社區就能看到專家門診,日常隨訪也在社區,極大地控制了時間、費用成本。此外,她還通過微信群和醫生建立了聯繫,醫生對孩子的疾病非常了解,孩子對醫生也很熟悉並願意配合治療。
據介紹,兒聯體自成立後即開展了《東部地區兒聯體各級醫療機構兒科基本情況的調研》,調研結果發現基層兒科醫護人員的人才短板突出,這其實也是兒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為此,東部兒聯體分三批共招收醫護學員近80名;兒中心牽頭編寫了《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基層臨床診治規範》,覆蓋兒科常見的102個病種。兒科專家們還為基層醫護人員量身定製了「兒聯體基層醫護人員高級研修班」。通過基本訓練、流動執業、研修深造,鼓勵這些基層兒科醫生將所學技能通過適宜技術植入的形式帶回社區開展。可喜的是,先後有36個兒科適宜技術首次植入社區。
上海將不斷深化兒科醫聯體建設
如今,東部兒科醫聯體覆蓋85家基層醫院,年門急診總量超過300萬人次。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趙列賓透露,上海東部地區兒科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基層兒科門診量較前上升15%,住院量上升26%,兒中心普內科則不斷走低。「一上一下」顯示出兒聯體已成功把大部分常見病患兒留在了社區。
除了基層醫院,自從兒科醫聯體成立後,浦東新區浦南醫院、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上海市東方醫院等多家綜合醫療機構兒科被兒童醫學中心託管。兒童醫學中心派遣專家擔任學科帶頭人,在二級醫院兒科診療中打造專科特色。
其中,東方醫院首次完善了5個兒科亞專業設置,多個病種先後開展患者收治,尤其在兒童重症急救和消化內鏡方面特色鮮明,19年門急診人次上升18%-24%,住院人次也較託管前上升2成;
浦東新區人民醫院依託兒童醫學中心支持和上海市健康醫學院指導,2017年獲得上海市兒科規範化培訓基地,1018年獲首批「上海市綜合性醫院標準化示範兒科門急診」項目。依託兒聯體遠程移動會診查房系統,打造區域重症查房及搶救中心。
記者從上海市衛健委獲悉,除了東部兒科醫聯體,上海還在不斷深化兒科醫聯體建設,推進「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醫聯體有效運行,醫聯體牽頭醫院籤約醫療機構304家,通過派駐專業管理人員、臨床帶教、適宜技術推廣、質量控制等多種方式,促進兒科優質資源縱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