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諸多高校中,能夠特立獨行,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的高校不多?實力強的高校更少,如果要說那個屬於其中的佼佼者,那唯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然爭議最大的也是中科大。
中科大,在所有高校中,是唯一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大學,雖然沒有像清華北大,浙大交大那麼歷史輝煌,人家各個都是百年老校,在民國時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國立大學,而中科大屬於最年輕的全國重點大學,而且歷史就從1956年開始。和其他高校沒有拉拉扯扯的關係,在這一點上,中科大屬於國內唯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就在玉泉路,就是現在國科大的校園,現在被國科佔位具有,首任校長由大文學家,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兼任;在1959年3月就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從建校到被確立為全國重點大學只用了6個月,這速度,堪稱宇宙速度,絕對的宇宙第一。而那個時候,華東五校中的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這類百年老牌高校還不是全國重點大學呢,別的高校當時五六十年換不是全國重點大學,而你一出生6個月就是全國重點大學,令人羨慕嫉妒恨。
中科大建校之後,以理學為主,只玩高精尖,高精尖意思就是:搞高大上的理科,看不起工科和文管學科,理科中重視物理和數學,最關鍵的中科大的本科生一直是小精尖,1800人,在全國大擴招的大浪下紋絲不動,雖然在合肥,也絲毫不給安徽省面子,安徽省招生比例只有10%,這一點令人特別佩服,不像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本地本科生源高達50%。
那麼小精尖行不行呢,中科大最看不起的就是那類巨無霸高校(別說山東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大學,中南大學,哈工大,武漢理工),
很多人不知道,在大擴招前,所有重點高校招生人數最多的兩個高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一直在3000多人。你問問80年代,著名的巨無霸鄭州大學招多少人1200人,著名的巨無霸武漢大學招多少人,2000多人。
而在1970年,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明文規定,北京大學26個專業招生2000人,清華大學37個專業招生2100人。當時招生人數就是全國第一了。現在北京市高校,招生人數最多的重點大學仍然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而不是北航北理北師大。
目前國內要想實力強,就得規模大。
中科大學科比較單一,大部分集中在理科方面,雖然學科評估很好看,不過大多數A+學科都是國內的大冷門學科,中科大的「A+」學科數量就達到7個,其中包括物理學、天文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科學技術史、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
不過其中的天文學,地球物理,科學技術史,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都是大冷門學科,評估的高校本來就沒幾個,所以中科大A+有含金量的也就是物理和化學了。
那麼中科大當年在合併大潮中,能不能合併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醫科大學呢?據說當年是有想法的,不過校方不是很樂意,尤其中科大學生強烈反對,中科大最早合併的是合肥經濟學院。
中科大合併合肥經濟學院後,本來可以打造幾個高大上的菸草專業,畢業去菸草系統,油水比電力郵電石油金融都多,估計能吸引不少全國狀元,可惜中科大自廢武功,直接把人家合肥經濟學院的所有專業全部報廢,這個舉動引起了安徽省其他高校的關注。
當然中科大當年也想要點東西,不過只要優勢學科,其他垃圾一律不好,而合肥經濟學院的前車之鑑,讓安徽醫科大學和合肥工大徹底寒了心。加上那些年中科大的校長是某某大仙,天天自吹小精尖,實際是坐吃等死。
這幾年,新上任校長終於有點眼界,知道只靠理科和其他名校比拼吃虧太大,開始打造「新工科」,「新問科」,「醫科」,兼併了安徽省立醫院,大力發展工科,文科,說明中科大終於走上正道了,不過時過境遷,要是當年能夠把安徽醫科大和合肥工業大學合併了,這些年應該可以和復交比拼一下了。
當然目前情況下,中科大是不會合併這倆高校了,中科大現在的本科招生人數還是太少,研究生招生人數又太多,所以研究生生源質量一直不咋樣,每年本科招生1800,每年博士招生也1700多。
中科大的研究生,前幾名是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不如當年直接合併了事。
個人認為,中科大想發展文科,工科都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白手起家發展醫科,難度是很大的。君不見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的醫學院都減少30年了基本沒人知道,清華大學的醫學院(不是協和)也建立20年了,現在仍然是個三本水平。
當然中科大的本科生最好是擴展吧,1800太少了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