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美麗也是技術活 美麗也是技術活 收錄於話題#整形1#醫美1
不久前,艾瑞諮詢發布了《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中國的醫美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298億元到2019年的1769億元,增長了493%。
可以說,醫美已經變成了許多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景象。
#更「輕」的整形
這首先得益於醫療技術和生物材料技術的進步。
以隆鼻為例。最早的鼻形成手術其實是割鼻再造術。早在公元前6世紀,印度就有了用額頭和臉頰上的肉為受劓刑的人重塑鼻子的技術。
1845年,柏林大學教授約翰·F·迪芬巴赫提出了通過鼻整形來美容的理念。
最早,人們嘗試過許多稀奇古怪的隆鼻材料,諸如石蠟油、凡士林、象牙、賽璐璐等等。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醫生開始使用固體矽膠進行隆鼻,當時主要使用的是L型矽膠,直接一根埋進去。而21世紀之後,又出現了綜合鼻成形術,使用假體來增加鼻梁高度,同時使用軟骨來塑形鼻尖。
隆鼻手術的過程丨圖蟲創意
近些年來,另一些更「輕量化」的鼻整形手術也開始變得風靡,比如線雕和玻尿酸。
這些手術往往因為其不需要全麻、恢復期短、創口小等特點而被歸類為「微整形」。它們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整形的門檻。
根據新氧的《2015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當時的醫美客單價已經低至平均每單600元,幾乎把整容拉低到了和去美容院差不多的水平。
鼻部注射整形因為創口小、價格低而廣受歡迎丨圖蟲創意
#從「整形」到「醫美」
事實上,這也是醫美廣告宣傳的一個趨勢。
隨著顏值經濟的崛起,新一代人在手動變美這件事上也不再扭捏,不僅會大方地承認自己用美顏用濾鏡,也會大方地分享自己的「變美經歷」。
「醫美」這個詞顯然要比「整容」要更受歡迎。在如小紅書這樣的分享平臺上,輸入「整容」能搜索到68250篇筆記,而搜索「醫美」則能得到181194個結果,是「整容」的近3倍。
景甜在直播時大方承認雙眼皮手術的經歷
用「醫美」這個更為輕巧的詞語,來代替容易讓人聯想到手術的「整容」,進一步降低了人們嘗試醫美的門檻,這也讓更多人將醫美視為一種有效的美容保養手段。
#放下戒備
可惜,因為「醫美」行業隨著網際網路爆發,許多人獲取醫美信息的渠道變得更為寬廣的同時,對「醫療美容」卻沒有了對「整容」這樣的戒備之心。
各類觀察報告在進行數據統計時,都將注射這一醫療行為歸類到了「輕醫美」和「非手術」的門類之中,以此和手術類醫美,如隆鼻、隆胸等我們傳統視作整容的項目做出區別。
但所有的醫美其實都是醫療行為。
來源:圖蟲創意
201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19號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中規定,醫療美容「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
因此諸如玻尿酸注射,乃至紋眉、打耳洞這樣的行為,都是需要在無菌環境下,由擁有醫療資質的醫生和護士來操作的,和我們的日常美容有本質區別。
但是,根據艾瑞諮詢的《白皮書》中的數據,在整個醫美行業中,合法醫師僅佔行業28%。正規醫美用戶的數量大約在400-600萬,黑醫美用戶的數量卻能達到1000-1200萬。
2018年中國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中提到的比例則更為驚人:每10名醫美從業者中就有9名「黑醫生」。
「黑診所」裡的整形項目有更高的風險丨圖蟲創意
除了一部分上當受騙,以為去了大醫院實際走入了假診所的人之外,還有許多人並沒有把打玻尿酸、美白針、熊貓針當成一件大事。
培訓三天就敢上手給人植髮的新聞,雖然聳人聽聞,但租了一套房子就敢做醫美的診所也大有人光顧。
#被忽視的過度整形
醫美接受和施行雙方的門檻都降低,不僅更容易引發安全問題,也模糊了「整形」的邊界。這同時也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問題:對過度整形的忽視。
過度整形在業內尚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但若根據艾瑞的《白皮書》中以「做過大量面部整形項目」為標準來判斷,那麼有將近14%的用戶可能有此傾向。
「一旦開始整形,看哪裡都不順眼」丨圖蟲創意
大部分的過度整形者可能並不會變成喬斯林·威爾頓斯坦或者「真人芭比」那樣,但反覆整容不僅會耗費大量金錢,更有可能因此帶來醫療風險,甚至發展成整容上癮。
上癮者們或是出於完美主義,或是對手術效果抱有過高的期待,其中還有一部分人則可能患有「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
這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會過分關注自己的某個微小的、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外表缺陷,並因此而出現顯著的苦惱或痛苦情緒,並造成功能障礙。
喬斯林·威爾頓斯坦整容前後
無論是上癮者,還者是BDD患者,都需要接受適當的心理幹預。整容前進行心理諮詢更是必要的。
2008年的《新聞晚報》上曾經刊載過一則《滬上首條整形援助熱線開通》的消息。報導稱,「在整形者中,約30%的愛美人士存在心理障礙」,因此華師大心理諮詢中心將和整形專家合作,通過援助熱線對整形行為進行評估和疏導。
來源:新浪新聞
很可惜的時候,這條熱線如今似乎已經不在運行狀態。而報導中提到的「由整型專家自行進行術前心理諮詢和評估」的情形,在如今的醫美行當中也並不常見。
更常見的情況是,對反覆整容可能導致的毀容或者肉體機能上的擔憂,勝過了為什麼會反覆整容的探究。
#醫美盛行的背後
醫美並非壞事。
百年前的人們,為了獲得一張能讓他們不被人當做怪物的臉,如顎裂這樣先天性的疾病得到了妥善的治療。衰老的痕跡可以被抹去,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外貌。這是科學和醫學的進步。
但所有進行醫美的人,真的都需要醫美嗎?
雖然整個醫美市場對未來的男性整形者的增長抱有極大的期待,但到目前為止,醫美用戶中依然有90%左右是女性。如果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什麼大部分選擇讓自己變美的是女性?
醫美用戶的男女比例並不平均丨圖蟲創意
前段時間,脫口秀演員楊笠的一段關於「男人謎之自信」的段子大火,提到很普通的男人卻常常擁有莫名的自信。
《中國女性自信報告》中也提到,中國女性謎之不自信。每5位中國女性中,就有1位在拍照或照鏡子時感到焦慮。在自我評價時,有18.68%的人認為自己自信指數低,但在醫美關注者中,這一比例高達31.39%。
這是否是因為,許多低自信的女性將醫美當成了提升自信的手段呢?
從《浪姐》到《三十而已》,我們對成功女性的想像似乎總是要包括「外貌」這一要素——姐姐們就算不是青春靚麗,也得是大長腿好身材,最好一根皺紋也別露出來。那麼,外貌的提升能讓人感覺更為接近優秀女性的標準,也就不奇怪了。
但為什么女性的優秀總要與外貌沾邊?
當我們鼓吹那些女性不僅優秀而且外貌出眾的時候,是否將優秀女性的定義變得更窄,而讓一部分外貌並不符合通常審美的女性被排除在外?亦或者讓一部分原本自信的女性,因為外貌不過關而喪失了自己的自信?
董明珠也許不美,但不妨礙她成為一位成功的女性丨圖蟲創意
人類喜愛美麗的事物,美本身就能給人帶來愉悅和快樂。但如果美貌變成了一條硬性標準,以致所有人都要被它劃分,而不得不在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地方耗費心力,以滿足這一標準的時候,它就成為了一種負擔。
醫美是一種醫療手段。為什麼要去做醫美?我想去做醫美嗎?我需要做醫美嗎?
在讓人眼花繚亂的諮詢面前,當你確認這確實是你想要的之後,請選擇正規、專業的醫療場所和醫療人員,並在你覺得有需要時及時向醫院、心理諮詢師等方面尋求幫助。
希望所有人都能成為心中更好的那個自己。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ao.chai@guokr.com
原標題:《黑醫生、黑診所……醫美內幕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