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幹部:這裡工作最艱苦也最光榮
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雅魯藏布江以北,連綿的雪山下,清澈的尼洋河水流淌過工布江達,這裡自然風光壯美,但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空氣含氧量少,生存環境惡劣,令人望而生畏。有一群來自閩南的援藏幹部,就在這裡默默奉獻。
工布江達縣委書記張朝陽,縣政府副縣長邱鴻榮,就是福建泉州市第六、第七批援藏隊中來自晉江的援藏幹部。帶著家鄉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關切,日前,晉江市委書記陳榮法在帶隊赴藏慰問援藏幹部期間,讚揚他們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秉承「晉江精神」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將「晉江經驗」與藏區實際相結合,在開展援藏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
記者也走進援藏幹部並進行採訪,了解他們的故事。
四援並重 「感情援藏」最重要
一頭板寸、衣著樸素的張朝陽精神矍鑠,但援藏5年,強烈的日光已將他的皮膚曬得黝黑,微瘦的體態,乍一看頗像「老西藏」。
2010年來到這裡,兩年前援藏期已滿,但他卻堅持留下來吃苦,是什麼樣的精神讓他在西藏再幹上三年?面對記者的疑問,張朝陽爽快地用了三個詞回答記者:真情、感動、責任。「和當地幹部群眾的相處,經常會讓我感動,幾年來,我們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西藏的發展有很多潛在優勢,但要把這個優勢發揮好,還需要內地一些新的機制和理念,我們肩負著這樣的責任,所以說在西藏工作雖然很艱苦,但也最光榮!」
對於如何做好援藏工作,張朝陽最大的體會,就是一定要尊重當地的資源、尊重當地的智慧,和幹群團結一致,「所以我們提出了『四援並重』,不僅要項目援藏、資金援藏、技術援藏,更要感情援藏。」
邱鴻榮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感情援藏更加重要,只有和當地的幹部群眾建立感情,打成一片,援藏工作才能抓實,才能真正了解當地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要怎麼做。
本著一片真心真情,援藏幹部在實際工作中把「感情援藏」觸及工布江達的每個角落,觸及工布江達人民群眾的心坎。張朝陽給自己制定了用三年時間走遍全縣79個行政村,128個自然村,慰問完433戶貧困戶、221戶五保戶的目標,經常看望、慰問群眾、僧尼,帶去慰問品、生活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目前目標已經快要完成。
在「感情援藏」中,張朝陽組織全縣開展了縣級領導「結窮親、交朋友、心連心」定點幫扶活動。縣級領導分別與66戶低保戶、困難戶結成了「窮親戚」,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他時刻想著群眾,心裡裝著責任和沉甸甸的援藏事業。」工布江達縣委副書記、縣長甘丹平措如是評價。
將「晉江精神」帶到邊疆
忍受著高原反應的折磨,援藏幹部們一晚上都難以保證5個小時的睡眠,但在艱苦的環境下,他們仍然不改幹事創業的熱情。
「我們將『晉江精神』帶到邊疆,與『工布江達精神』中愛國愛家、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內涵結合起來,成為推動發展的動力。」張朝陽說,在擔任縣委書記一職後,他與當地幹部一起,結合工布江達特點,不斷深化工作思路、豐富援藏內涵、擴大援藏實效。經過努力,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已經是2001年的9倍。
「能夠把福建乃至全國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帶到工布江達,留在工布江達,推動一方經濟科學發展,綠色崛起,推動群眾思想理念轉變,我想這是我留在西藏再幹3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和任務!」
工布江達與晉江,一山一海,各具特色,但深化兩地的合作還大有文章可做。據邱鴻榮介紹,目前晉江市委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已經投入400萬元的資金參與工布江達援建。張朝陽說,希望晉江的企業尤其食品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可以考慮到高原尋求一些合作的機會,他們也將致力做好服務。
邱鴻榮則表示,目前正推動家鄉的醫藥企業與當地藏藥行業的溝通接洽,希望能促成兩地在這方面的合作。(特派記者 陳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