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5日 16:20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
)
2006年的五一長假,也是我在福建度過的第一個春夏交替的季節。由於一直忙於新公司的各項工作,雖早已在這片土地跑了好幾個來回,但是總沒能停下來好好感受八閩大地的風採;趁著這個機會,我也將父母接過來小住一段。他們這可是第一次離開臺灣,而目的地,恰巧就是我們先祖出發的地方。
就從福州的外圍走起吧!我驅著車子,漫無目的地往山上開。不論是上山還是下海,都是我父親所喜愛的,我似乎也遺傳了這個基因;而我的母親,則一如既往地一次又一次阻止我們父子往明顯看起來沒有人煙的地方闖,但卻又一次次的在阻攔無效後,硬著頭皮陪著我們走下去。在自己的丈夫和骨肉的陪伴下,一切她認為的危險彷佛都已不再是問題。
那是一條幾近荒廢,蜿蜒曲折的道路,通往無人的幽靜。我驚奇地發現,一路上竟有著不少油桐樹和隱隱待放的桐花。油桐花是南方的雪,又叫五月雪。油桐花盛開的時候,風一吹,就會像飄雪一樣,滿地都是似雪的桐花。可能由於氣候的因素,這裡山上的油桐花,似乎比臺灣的花季慢上半個月。這個時候臺灣的各個客家莊,已開展了一年一度,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客家桐花季了,而那裡的油桐花,才冉冉而開,還沒有形成五月雪的景色。「五月遇桐花,花開未見雪,靜待雪花飄,踏雪不需靴。」我在心中構思著這段不甚成熟的詩篇,心中期待著下個月再一次起程。
油桐樹是早期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油桐產業的發展(木料、造紙、油漆、油墨、油紙傘),讓臺灣客家人與油桐樹之間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密集的油桐樹林,油桐樹也成為臺灣客家人的一種精神象徵。
2002年,臺灣客委會為感念山林間提供居民賴以維生的各項作物,特設祭壇,向天地神祇祝禱,從此衍生出「客家桐花祭」活動,邀民眾賞桐花、體驗客家人文風情。由臺灣桃竹苗三縣開始,一年一個主題,歷經13年的發展,「客家桐花祭」已從簡單的一項祭祀祈福活動,發展成為集文化體驗、生態旅遊、休閒娛樂、產業發展為一體的系列活動。目前,加入的縣市愈來愈多,幾乎遍及全臺。
隨著在這裡居住的時間愈來愈長,我發現不僅僅是福州,整個福建乃至於南方許多省份,都能發現大量的油桐樹蹤跡。我相信,人們對於油桐樹的利用方法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從土生土長的山林植物到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再發展到加工產業鏈。但現在臺灣已將油桐樹由沒落的加工產業再度蛻變成為文化觀光產業,更進一步去講述其中隱含的人文故事,走出的是一條璀璨的油桐樹復興之路。在喝彩與感嘆的同時,如果我們用更理性的視角來看待它,也許這也只是人們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所為的一種因應方式。如同先民第一次在山中野林裡發現油桐樹的妙用一樣,通過開發利用與之發展出成密不可分的關係,然後因需求降低而捨棄,再在某一時空背景下,重新找回它的文化審美價值。
一樣的油桐花,卻有著不同的呈現。我在往來於兩岸多年的日子裡,看到許多類同於此,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景。同源同種的文化在兩岸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唯有相互包容尊重,才能更好地呵護這份血脈淵源。
張順益,臺灣人士,福建女婿。頻繁往來於海峽兩岸,遊走於祖國各地,現定居福州,於廈門開拓事業。通過十一年的深耕,重新認識先祖的故鄉——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