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稱中國九成陸地邊界已劃定 總體形勢穩定

2020-12-19 搜狐網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印「帳篷對峙」使中國邊界問題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5月初,持續20餘天的中印邊境「帳篷對峙」事件和平收場,邊界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話題。作為世界上邊界情況最複雜的國家之一,陸地和海洋大國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後是如何確定陸地邊界的?是如何處理周邊海洋事務的?

  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鄧中華日前透露,中國與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劃定並勘定了邊界,解決了90%的定界問題。即使像中印(印度)邊界、中不(不丹)邊界還沒有劃定,但是總體形勢也是穩定的。」

  逐漸清晰的陸地輪廓

  歷史上,中國與大多數周邊國家「有疆無界」。新中國成立初期,繼承的是一條與所有周邊國家都存在爭議的陸地邊界:有的是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邊界,有的是多年形成的傳統習慣線,還有實際控制線。

  今年1月初,中國地圖出版社公布了最新的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首次全景展示中國陸海疆域。人們發現,過去認為中國版圖「東西長、南北短」是錯誤的。有網友感嘆,看新地圖,「有雄雞站起來的感覺。」

  中國是世界上邊界情況最複雜的國家之一。「雄雞」,實際上是新中國陸地國界線的形狀。中國陸地邊界線總長2.2萬多公裡,與14個國家接壤,是世界上陸地邊界線最長和鄰國最多的國家。

  從1960年中國和緬甸籤訂新中國首個邊境協議開始,「雄雞」的輪廓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逐漸清晰起來。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簡稱邊海司)司長鄧中華4月初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透露,中國與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劃定並勘定了邊界,解決了90%的定界問題。「即使像中印(印度)邊界、中不(不丹)邊界還沒有劃定,但是總體形勢也是穩定的。」

  歷史上,中國與大多數周邊國家「有疆無界」。新中國成立初期,繼承的是一條與所有周邊國家都存在爭議的陸地邊界:有的是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邊界,有的是多年形成的傳統習慣線,還有實際控制線。

  此後,中國經歷了兩次解決陸地邊界問題的高峰期。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和緬甸、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籤訂了邊界條約或協定。另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的頭十年內,中國又解決了和俄羅斯、寮國、越南以及新獨立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的劃界和勘界工作。

  2004年10月,在經歷了40餘年的艱苦談判後,中俄籤署了《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標誌兩國邊界線走向全部確定。2008年10月,黑瞎子島成為中俄4300多公裡長的邊界上最後完成勘界立樁的地方,「雞冠上的明珠」部分回歸中國陸地版圖。

  和平談判與軍事衝突

  邊界問題涉及到歷史、法理、民族、國民感情、國際關係等諸多因素,解決起來並非易事。雖然中國一直堅持和平談判的原則,卻未能避免和周邊國家因邊界問題發生軍事衝突。

  在武漢大學中國邊界研究院院長胡德坤教授看來,「和平協商」是理解新中國邊界政策的關鍵詞。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和緬甸開啟了首個和周邊國家關於邊境問題的談判。緬甸是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但擔心中國有「大國沙文主義」傾向。緬甸首任總理吳努說:「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弔膽。」

  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希望把中緬邊界問題作為突破口,為解決其他邊界問題開個好頭。周恩來親自抓中緬邊境談判問題,他三次穿緬甸民族服裝訪緬,為談判營造友好的環境。

  中緬順利達成邊界協議起到了示範作用。此後短短四五年時間裡,中國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其他五個國家通過平等協商解決了邊界問題。

  邊界問題涉及到歷史、法理、民族、國民感情、國際關係等諸多因素,解決起來並非易事。雖然中國一直堅持和平談判的原則,卻未能避免和周邊國家因邊界問題發生軍事衝突。

  中印邊界是歷史遺留問題,紛繁複雜。全長1700餘公裡的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最具爭議的是東段,也就是歷屆中國政府均不承認的「麥克馬洪線」。1953年,印度佔領了「麥線」以南大片中國領土。中國謀求和平解決,遭到了印方拒絕。1962年,印度推行「前進政策」,在邊境發動武裝進攻,中國被迫進行自衛還擊後,重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1964年,中國和蘇聯啟動了首輪邊界談判,並未緩和從60年代以來邊境的緊張局勢。1969年3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地區爆發了邊境武裝衝突。中國前駐烏克蘭、波蘭、哈薩克斯坦大使周曉沛對媒體回憶,同年9月11日,周恩來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機場會晤,達成「不應為邊界問題打仗,應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的兩國總理諒解。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越南就陸地邊界展開談判,其後因為軍事衝突而中斷,直到90年代才重啟和平談判,並在1999年籤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

  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在陸地邊界問題上中國和鄰國發生過衝突,但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協商的原則,最終解決問題都是通過外交談判實現的。

  堅持原則與靈活創新

  國際形勢在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或者地區格局產生深刻調整的時候,往往會給解決邊界問題帶來一些曙光和轉機。我們需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

  邊界涉及到一國的核心利益。邊海司副司長歐陽玉靖2月初在國際在線和網友進行交流時說,為了促進邊界問題的儘早解決,中方將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開拓創新。

  歐陽玉靖有著豐富的邊界談判經驗,參與過中(蘇)俄國界協定談判、中塔邊界劃界談判等。在談到中國在邊界問題上積累的經驗時,他認為解決邊界問題和國際形勢、地區格局密不可分。

  「國際形勢在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或者地區格局產生深刻調整的時候,往往會給解決邊界問題帶來一些曙光和轉機。我們需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

  蘇聯解體後,原來的各加盟共和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長達7600多公裡的中蘇邊界變成了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國的邊界,這意味著中國的邊界談判對象由一個變成了四個。中國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陸續完成了邊界的劃界和勘界工作。

  邊界問題很多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在講歷史法理的同時尊重現實利益,努力尋求公平合理的解決辦法。

  在和緬甸進行談判時,不平等條約規定的「1941年線」成為中緬談判中爭議最大的問題。「1941年線」是抗日戰爭時期英國逼迫當時中國政府劃定的中緬南段一條邊境線。周恩來總理認為,如果中國廢棄舊條約,會使人覺得歷史上所有劃界條約都可以改變,使得四鄰不安,但兩國可以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以照顧到雙方利益。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緬甸把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在「1941年線」以西的轄區劃歸中國;中國政府把英國「永租」的猛卯三角地移交給緬甸。

  胡德坤教授對本報記者說,新中國邊界政策是從在與鄰國談判解決爭端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體現了和平協商、互諒互讓、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在處理邊界事務上也在走向機制化。

  5月初,持續20多天的中印軍隊邊境「帳篷對峙」在印度外長訪華前和平收場。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家馬加力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印在解決邊界問題上建立了多種渠道和溝通機制,外交渠道和邊防會晤使得對峙事件趨於緩和。

  胡德坤認為,中國對邊界問題的解決,為中國發展營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近年來,中國提出了「睦鄰、安鄰和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在和鄰國和睦相處的同時,加強與鄰國的互利合作。

  捍衛「藍色國土」的挑戰

  中國在陸海的邊界政策都是「平等協商,互諒互讓」,但貫徹效果有一定差異。目前,中國同日本、菲律賓等8個海岸相鄰和相向的國家都存在海上爭議。在2002年到2012年這11年間,中國有9年面臨島礁主權爭端。

  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在大多數陸地邊境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之後,海洋劃界剛剛起步。除了已經劃定中越北部灣海上邊界之外,中國尚未劃定在黃海、東海和南海的與海上鄰國之間的絕大部分海上邊界。

  中國海洋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楠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周邊海洋爭議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島礁主權爭議,比如東海的釣魚島問題和南海的南沙群島問題;另一種是海洋劃界爭議,即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問題。根據1982年通過、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可以主張200海裡寬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使得許多海上鄰國的海洋主張出現重疊。

  在處理海洋爭議上,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提出了「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戰略思想。2009年3月,外交部成立了邊界與海洋事務司,整合了亞洲司、歐亞司以及條法司負責的部分職能,不僅包括擬定陸地、海洋邊界外交政策,也包括指導、協調海洋對外工作。外界認為,這是中國海洋發展的一大標誌性事件,有望打破中國海上劃界僵局。

  有學者認為,中國在陸海的邊界政策都是「平等協商,互諒互讓」,但貫徹效果有一定差異。目前,中國同日本、菲律賓等8個海岸相鄰和相向的國家都存在海上爭議。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本月8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3)》稱,對中國2002-2012年面臨的主要海洋安全問題的統計顯示,在這11年間,中國有9年面臨島礁主權爭端。「2012年來,中國面臨的最直接的海上安全問題是島礁主權爭議引發的安全威脅。」

  李國強認為,海上爭議和劃界問題本身就十分複雜,一方面有關國家在不斷擴大自己的訴求,力圖使得自身既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有區外國家進行幹預和介入,解決海上爭議和劃界是長期問題,需要耐心。

  「海上劃界要依據國際法,本著互諒互讓原則,通過外交談判來解決。在最終劃界問題得到解決之前,應該探討臨時安排和過渡性辦法,建立管控海上衝突機制,儘量維護海上穩定。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雙方建立互信基礎。僅有中國做出努力是不夠的,各相關國家都要做出努力。」李國強說。

  邊界線是如何確定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邊界工作十分神秘。外交部邊海司司長鄧中華和副司長歐陽玉靖分別在4月及2月和網友進行交流時,對此進行了「揭秘」。

  定界的第一步是劃界,就是中國與鄰國通過外交談判就兩國的邊界位置達成一致,並籤訂邊界條約或者協定予以法律確認。談判過程中,雙方為維護各自的領土主權經常「寸土必爭」,常常耗時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比如中蘇(中俄)邊界談判歷時40餘年,中越陸地邊界談判歷時20餘年。

  劃界協議生效,就要進入第二步勘定邊界。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通過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航空技術也包括測繪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等,把條約裡規定的界線走向和敘述在實地找到,確定界線走向,再實地豎立界樁。

  中國邊界地區地形複雜,北部有冰河沼澤,大漠戈壁,西部有雪山高原、湍流深谷,南部有崇山峻岭、熱帶雨林,很多邊境地區人跡罕至。有時勘界要先坐汽車,沒有路後開始換上馬匹甚至犛牛,有些陡峭的地方只能靠人爬。勘界工作不僅艱苦,還有危險。例如在中越邊境地區,有以前遺留下來的地雷,有一位勘界工作人員踩到地雷上,一直站了幾個小時等待排險。

  界線勘定之後,就要對邊界進行管理。第一類是維護好邊界,保持邊界線的清晰和穩定。例如陸地邊界經過原始森林的地方有林間通視道,經過兩三年樹長高了,需要復打使得界線清晰。中國有很長的界線是沿著界河走的。由於自然原因河道會改變,改道需要維護界河和界線的穩定。

  第二類就是管理好邊界,加強邊界管理的法制化、機制化、制度化、信息化。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同鄰國之間已籤署了邊界管理雙邊協定達240餘個,包括邊界管理的內容、邊界口岸開放的內容、邊境地區環保的內容等。同時,中國和鄰國也建立了很多雙邊合作的機制,如邊界聯合委員會、跨界河流聯合委員會等。

  中國陸地邊界線長度2.2萬公裡

  中國已劃定並勘定了2.2萬公裡邊界線中的2萬公裡,解決了90%的陸地定界問題

  中國和14個國家陸地接壤,按逆時針順序分別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

  中國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或相向。海岸相鄰的是朝鮮和越南,海岸相向的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及印度尼西亞。

相關焦點

  • 我國與鄰國90%陸地邊界已劃定
    外交部條法司司長日前表示截至2004年底———  本報訊 來自外交部的消息稱,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劉振民日前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表示,截至2004年底,我國已劃定的邊界約佔中國陸地邊界線總長度的90%。中印雙方爭議地區約12.5萬平方公裡。
  • 中越陸地邊界勘界時間表
    1999年12月30日,中越雙方經過16輪談判,最終籤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在所有雙方有爭議的227平方公裡土地中,113平方公裡劃歸越南,114平方公裡劃歸中國。2000年8月和11月,中越雙方在河內和北京舉行兩次會議,宣布中越聯合勘界委員會正式成立。根據中越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將在中越邊界全線埋設1537座界碑,並在邊界實地勘定1347公裡邊界線。
  • 【蓬佩奧稱「已扭轉中共5G總體規劃勢頭」,外交部回應】外交部發言...
    【蓬佩奧稱「已扭轉中共5G總體規劃勢頭」,外交部回應】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我們多次指出美方一些政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打壓外國特定企業的做法,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自身在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是典型的經濟霸凌行徑,背離市場競爭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印度修公路運部隊到中印邊界 外交部回應:印方自己打自己臉
    近幾個月來,印度非法進入中國領土一事持續發酵。在我國外交部多次申明立場後,印度仍執迷不悟,拒不撤兵,甚至有印度媒體近日報導稱,印度擬修公路到中印邊界用以運送士兵。在24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回應稱,聽這報導感覺印方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臉。中方在自己的領土上修公路,印方以所謂「安全關切」為藉口,非法越界阻撓。
  • 中國不丹互表建交意願 1200平方公裡領土存爭議
    在這兩個場合,中國不丹均公開提到了「建交」。中國和不丹雖為友好的鄰國,但因為某些外部因素,新中國成立以後,中不始終未能建交。從1984年至今,中不兩國進行了20輪的邊界會談。中國與南亞小國不丹在領土上究竟有何爭議,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博弈?兩國的邊界何時能夠劃定並且建交?  今年8月份,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率團,在不丹首都廷布與不丹代表團進行第二十輪邊界會談。
  • 波蘭和丹麥籤署波羅的海海域邊界劃定協議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嚴翔】波蘭外交部當地時間11月19日發布消息稱,波蘭外長雅採克•查普託維奇和丹麥外交大臣薩穆埃爾森當日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談並籤署了波羅的海海域邊界劃定協議。兩國此前圍繞該協議進行了約40年的談判。
  • 中國開始從印度撤僑,中印同時增兵邊境線?外交部回應
    根據印度衛生部門25日發布的數據,截至當天,印度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138824例,成為確診病例數量全球排名前十的國家。連日來,印度單日確診病例增幅屢創新高。但印度主流媒體卻將此次正常行動與近期中印邊境對峙相聯繫。《印度斯坦時報》25日稱,「中國決定在邊境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從印度撤僑」。
  • 版圖專題 | 中國的領土邊界和鄰國
    可快速關注我們中國陸地邊界東起中朝邊界的鴨綠江口,經過黑龍江、阿爾泰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
  • 澳大利亞要到WTO告中國 外交部回應!國家發改委:供需總體平衡 今冬...
    原標題:澳大利亞要到WTO告中國 外交部回應!國家發改委:供需總體平衡 今冬明春煤炭供應有保障   針對澳大利亞政府擬就輸華大麥關稅問題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2月1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關於中澳之間的貿易個案,中方已經多次闡明原則立場。
  • 今年以來中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新增就業目標提前實現
    疫情衝擊下,牢牢穩住就業在中國成為全社會重中之重。從「六穩」到「六保」,就業均居於首位。穩住這個基本,居民就有了收入和消費,經濟社會大盤就有了穩定的基石。  政策貼心給力,市場主體頑強突圍,勞動者勤勞肯幹。今年以來,中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1-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0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9月份又下降0.1個百分點。
  • 外交部:印軍非法越界破壞邊界現狀 撤回部隊是外交解決的前提
    央視網報導,今天(1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印度記者援引印媒報導稱,印方越界部隊已在洞朗地區做好長期對峙準備,印方同時尋求通過外交渠道解決中印邊界對峙問題。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相關報導如果屬實,則證明印方越界行為是有組織、有預謀地破壞中印邊界錫金段現狀,並再次強調,印方撤回越界部隊是外交解決的前提和基礎。
  • 外媒關注中國電力供應問題 外交部:總體供應有保障,不必擔憂!
    今天(6日)下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個別外國專家和媒體日前稱,中國主要城市實行了停電限電措施,但外界無法了解實情,這種不透明將影響外界對中國發展的信心,請問您有何回應?
  • 王毅帶隊 中印邊界談判首次提到這四個字
    2017年6月,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過兩國承認的邊界線進入中國境內。(圖片來自外交部網站)印度媒體充滿期待對於這一場成果豐富、亮點頗多的會晤,印度媒體給予了重點關注。「意義重大!」印度報業託拉斯在23日的報導中便如此形容這場將於次日舉行的會晤。
  • 中國外交部:釣魚島從來就不是琉球或衝繩一部分(全文)
    我願在此重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從來就不是琉球或衝繩的一部分。問:第一,印度外長庫爾希德明天將訪華,中國哪些領導人將會見他?第二,中印邊境對峙問題近日已得到解決,能否透露雙方就此達成共識的細節?答:應外交部長王毅邀請,印度外長庫爾希德將於5月9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 全國疫情形勢總體穩定,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5月1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自3月11日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大流行以來,全球新增確診病例超過450萬例,中國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 涉嫌謀殺金正男朝鮮人曾進入中國?外交部回應
    至於中國對北極事務的政策,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最近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北極論壇開幕式上,汪洋副總理發表了講話,詳細地闡述了中國在北極開發合作方面的政策。建議你看一下中方發布的消息稿。  問:30日,菲律賓代理外長馬納羅稱,鑑於菲方提出菲科學家登船參與考察「賓漢隆起」海域的要求未得到中方同意,菲方已拒絕中方對該海域提出的考察申請,但仍有幾起請求尚未作出決定。
  • 奈及利亞將重新開放陸地邊界
    據《精英時報》報導,布哈裡總統在全民進步大會黨會議上表示,在關閉陸地邊界一年多之後,奈及利亞正尋求「儘快」重新開放邊界。總統發言人加爾巴·謝胡援引總統的話說,關閉邊界是試圖控制從鄰國走私武器和毒品的行為,這一信息已傳達給了鄰國,所以正在尋求儘快重新開放邊界。
  • 外交部:國際刑警組織已向郭文貴發出紅色通緝令
    郭文貴暗戰史:民族證券成為「提款機」問:近日朝鮮常駐聯合國副代表金仁龍召開記者會稱,朝鮮正準備進行再次核試,相關計劃已公開宣布,將會付諸實行。中方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的立場堅定不移。我必須強調指出,當前半島形勢高度複雜敏感,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加劇對立緊張的言行。所有有關各方都應為緩和局勢作出切實努力。問:據香港媒體報導,中國政府要求國際刑警組織對郭文貴發布「紅色通報」。中方能否證實?郭文貴涉嫌犯了什麼罪?答:你說的沒錯。
  • 外交部回應美對臺軍售:將根據形勢發展做出正當必要的反應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敦促美方立即撤銷有關對臺軍售計劃,稱中方將根據形勢發展繼續做出正當必要的反應;她還稱任何挾洋自重、以武拒統的圖謀和行徑都將註定失敗。記者問,此前據報導,7日,美國務院稱,已批准向臺灣出售價值2.8億美元的先進軍事通信設備,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 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東亞形勢呈現兩大特點 美國全面遏制中國
    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出席。羅照輝表示,今年上半年東亞地區形勢呈現兩大特點,一是10+3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恢復經濟「雙豐收」,二是美國繼續調整外交政策,退群毀約,全面遏制中國。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10+3國家團結協作,成功舉辦領導人特別會議。10+1舉行外長會。中日韓分別舉行外交部長和衛生部長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