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閔福德曾憑其《易經》英譯本獲得澳洲「卓越翻譯獎」。
這一本928頁《易經》譯著出版發行於2014年底,用時12年翻譯而成。
(圖片|閔福德所譯《易經》)
作為漢學家的閔福德期待該《易經》譯本造福更多的謀求解惑的當代讀者。
《易經》被稱作「六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在西方,《易經》也早就聲名遠揚,早期由傳教士帶回傳播,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尤為盛行。
殊不知,《易經》在中西方卻具有極其不同的影響力。
中國民間多指出,《易經》是一部算命的書。
而西方讀者則指出,它是助人思考的「智慧之書」。
在西方人眼中,《易經》有什麼用?
1、提升修養
《易經》幫助你進入自己內心,學習《易經》是提高自我修養 的過程。它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的書, 能夠引導人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自我。
2、塑造精神
《易經》 不像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神的工程」,是-種可以和你對話的聲音,但它最終是你自己的精神。
3.淨化心靈
《易經》本質並非在於書本身,而在於你閱讀的方式。你要非 常虔誠地坐下來,拋棄一切偽裝和虛假的想法, 實面對自己,可以開始讀《易經》。
4、轉換思路
《易經》是- -本客觀存在的書,用八卦等簡單結構談論世界背後的規律。它鼓勵你往後站一步,看全局,而不是只關注生命中-些細小的環節。
5、解決難題
《易經》旨在引導人們更善良、更慈愛。有了更寬容的態度、更全面的視角後,許多問題的解決也就水到渠成了。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