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優化政策環境,推動科技創新。為適應新形勢下科技創新工作新要求,持續優化創新環境,先後出臺《青海省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條(暫行)》《青海省關於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青海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績效評價細則(試行)》《青海省關於提升「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力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舉措,修訂完善《青海省科技型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青海省眾創空間認定管理辦法》《青海省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青海省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二是優化服務模式,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為提升服務質量,梳理全省高企、科企基本情況,制定推進工作具體方案,對相關企業進行政策培訓,增加第三方審計機構備案數量,規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降低服務成本,審計服務機構從6家增至13家。2020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57家、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家,全部通過科技部火炬中心審核備案;新認定科技型企業141家、覆審科技型企業112家。2020年底,全省統計科技型企業457家、高新技術企業21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52家,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雙倍增」。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期間,全省高企戶均擁有智慧財產權17.2件,企業研發投入達25億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9家,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679億元,成為全省科技創新的支柱力量。同時,積極落實科技創新券支持措施,連續兩年共計發放1000萬元創新券支持科技企業開展科研活動。深入開展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培訓,加大對有關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宣傳輔導力度。全省享受2019年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數總計406戶,較2018年度同比增加75家,增長22.66%;可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合計21.40億元,較2018年度同比增加2.42億元,增長12.75%;折合減免企業所得稅合計4.01億元,較2018年度同比增加0.45億元,增長12.64%。
三是強化載體培育,厚植「雙創」沃土。全省圍繞增強科技創新引領帶動作用,培育新產業、壯大新主體、激發新模式、帶動新就業,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專業化高水平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完善創業服務功能,初步形成了高效便捷、覆蓋全領域、服務全鏈條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2020年全省已建成國家雙創示範基地2家、國家特色創新載體3家、國家和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眾創空間53家、星創天地11家,孵化面積164萬平米,入駐團隊及企業1800餘家,孵化管理人員900餘人、專兼職創業導師1800餘人。企業管理、財務諮詢、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智慧財產權等第三方專業化諮詢服務取得較快發展,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籤約中介機構達到99家;構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共建共享模式,增強從「技術開發-工程化試驗驗證-產業化和應用示範」的創新成果轉化全過程服務能力;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省級科技型企業150家,基本形成了從「種子期-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創新創業孵化鏈條,實現「雙創」載體數量和質量雙提升,累計帶動就業1.6萬人。通過年度績效評價,擇優支持獎勵孵化器、眾創空間共57家(次),支持金額2435萬元;全省首個科技資源支撐型雙創特色載體落戶海東河湟新區。
四是精準有力支持,激發創新活力。2021年,支持中小企業承擔省級科技項目28項,資助經費3800萬元,預計帶動企業投入15353萬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生物醫藥等全省特色產業及領域。「熱貢藝術元素智能提取與生成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助力青海傳統文化與科技有機結合;「年產1000噸核級硼酸關鍵技術研究」、「細粒高鈉光滷石礦高效生產氯化鉀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項目深化全省科技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光伏電站現場組件電性能標態測試與隱性缺陷測試一體化檢測車研製與應用」項目,通過在現場實現標準測試條件下的各種類型太陽能組件的IV電性能、EL和熱斑等隱性缺陷快速、準確、高精度實驗室權威檢測,將為全省光伏電站建設中質量評估、建設融資、產權轉讓等內容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和技術保障;「4.5μm無載體鋰離子電池用電解銅箔開發」項目,將為滿足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高端消費電池對極薄負極載體銅箔的需求,做大做強動力鋰電池用高檔電解銅箔產業、增強青海省鋰電產品競爭力、促進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將全省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切實的經濟效益,為提升核心產業競爭力、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全面有效升級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