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郝平寄語畢業生:常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憂以天下

2020-07-02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北大校長郝平寄語畢業生:常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憂以天下

「老師們、同學們,好久不見了,大家都好吧?」7月2日上午,在北京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北京大學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郝平以一句親切的問候開場,回顧了近半年來疫情給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帶來的影響與變化,並指出北大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北大學子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新時代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今天不僅是一個為畢業慶祝的時刻,更是致敬的時刻,讓我們向那些『最美逆行者』致敬、向辛勤抗疫的老師們和員工們致敬、向無數為抗擊疫情而無悔付出的人們致敬。」郝平倡議。

郝平指出,這段時間大家親歷了世界的巨變,人類健康面臨嚴重威脅,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國際局勢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疫情加速了大學的變革進程,「雲端」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形態,大學將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中肩負起更大的責任。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人才培養的使命沒有變,人文與科學精神沒有變,服務國家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沒有變。

臨別之際,郝平勉勵廣大學子,一要明德勵志、愛國奉獻。即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養大德、成大業。

二要心存憂患,直面挑戰。「未來人生路上,我們還會遇到許多未知的風險和考驗。只有常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憂以天下,才能做到未雨綢繆,應對各種挑戰。」郝平說。

三要勤學深思,銳意創新。這次疫情危機啟示,科學研究要始終緊緊圍繞解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展開。新一輪科技革命將進一步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常為新』是北大人的精神財富,前瞻眼光和創新思維,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是同學們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郝平表示。

四要開放包容,交流互鑑。郝平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學是增進人類文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廣大學子無論身在何方,都要堅持文化自信,都要有擁抱世界的情懷和格局,當好文明交流的使者,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附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北京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全文: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在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很嚴重的時刻,我們迎來了今天這場不同以往的畢業典禮。為了期待已久的重逢,我們在校門口建好了歡迎站,在百年講堂外樹起了畢業牆,校園已經打掃得乾乾淨淨,餐桌也擺放得整整齊齊,給同學們準備的健康包塞滿了各種防疫用品,就是要等待著同學們回來參加畢業典禮。

我還記得,第一批畢業生返校那天,在走下校車那一刻,回到熟悉的校園,見到自己的老師,很多同學流下了眼淚。從同學們的眼神中,我能夠感受到經歷風雨後的成熟與堅定,和對未來的信心與期望。

然而,很遺憾的是,由於疫情的變化,許多計劃返校的同學沒有能夠回來。此時此刻,你們身處「江南塞北、海角天涯」,和自己的父母、家人一起,通過網絡視頻,參加這次畢業典禮,我們的心是緊緊連在一起的。這次畢業典禮註定會被我們銘記一生。

在這裡,我謹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向同學們圓滿完成學業,並順利畢業致以最熱烈的祝賀!

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之中。有些變化可以預知,有的則突如其來。這次疫情對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都是巨大的考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打響了抗疫阻擊戰。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北大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充分肯定了奮戰在一線的全體北大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總書記在信中說:「你們青年人同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作為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學校,北大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疫情最為危急的時刻,北大派出了454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武漢和鄂州,在72天的時間裡,與英雄的湖北人民守望相助。剛才發言的北大第一附屬醫院李六億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北大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已年近花甲,他連續工作110個日日夜夜,始終堅守在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崗位上。北大第三附屬醫院危重醫學科護士長李少雲到武漢一線後,發現自己已有身孕,但她依然堅持工作,在前方帶隊的喬傑院士為她還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小漢生」。

近期,北京抗疫形勢嚴峻,我們的各大附屬醫院再次應戰出徵,參與核酸檢測排查等各項工作。

疫情期間,我們的老師克服各種困難,在儘可能地做好日常科研工作的同時,又組建了多個抗疫科研團隊,為戰勝疫情提供有力支撐。

不久前,公共衛生學院年僅41歲的謝錚老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罹患重病的她,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然參與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她短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的獻身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今年的在線教學成果也來之不易,很多老師努力學習、適應並全力投入網絡教學。全校3500多名教師,共開設了6400多門次的在線課程。中國語言文學系陳平原教授幽默地說,自己是「臨老學繡花」。歷史學系的閻步克教授克服了13個小時的時差,開設了四門在線課程。數學科學學院的王詩宬院士在沒有學生的教室裡,認真地講解數學公式,通過視頻把課堂「搬」進了同學們的家裡。

同學們這學期上的每一門課,參加的每一場答辯、每一場線上就業雙選會,都凝結著全校每一位老師、輔導員、教務員、網絡技術人員和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心血和付出。

同學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上千名北大醫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奮戰在抗疫的不同崗位上。留在學校和分散在各地的同學們,以志願服務等各種方式支持防疫抗疫工作。大家克服了在線上課、在家學習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順利完成了學業,收穫了新的成長。

還有留學生、海內外校友和友好人士,與我們風雨同舟,捐款捐物,給予北大的抗疫工作以巨大支持。

因此,我們今天不僅是一個為畢業慶祝的時刻,更是一個致敬的時刻!讓我們向那些「最美逆行者」致敬,向辛勤耕耘的老師們和員工們致敬,向無數為抗擊疫情而無悔付出的人們致敬!

同學們,這段時間,大家親歷了世界的巨變。人類健康面臨嚴重威脅,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國際局勢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疫情加速了大學的變革進程,「雲端」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形態,大學將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中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人才培養的使命沒有變,人文與科學精神沒有變,服務國家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沒有變。

同學們即將踏上新的徵程。臨別之際,我想和同學們分享四點想法。

一是明德勵志、愛國奉獻。

同學們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

100多年前,北大人民醫院的創始人伍連德先生深入東北鼠疫疫區,第一次提出「隔離」措施,發明了「伍氏口罩」,挽救了數萬同胞的生命。

60多年前,小兒麻痺症嚴重威脅著我國兒童健康,校友顧方舟先生帶領團隊,在昆明遠郊的山洞裡搭起了實驗室,成功分離出脊灰病毒,並冒著癱瘓的風險,親自試用疫苗,最終幫助國家消滅了這種疾病。

50多年前,校友屠呦呦先生響應國家號召,開展抗瘧藥物研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至今已經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老校長馬寅初曾說過:「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於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同學們要傳承好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為人民幸福、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而奮鬥!

二是心存憂患、直面挑戰。

憂患意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從「救亡圖存」到「剛毅堅卓」,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再到「萬眾一心、抗擊疫情」,北大人把憂國憂民的濃厚情懷,化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成為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剛才,校友鍾南山院士視頻致辭,使我們深受教育和鼓舞。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關鍵時期,他作出了重大貢獻。「非典」過後,他並沒有放鬆警惕,仍繼續深入開展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84歲的他連夜趕往武漢,為國家抗疫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建議。

未來人生路上,我們還會遇到許多未知的風險和考驗。只有常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憂以天下,才能做到未雨綢繆,應對各種挑戰。

三是勤學深思、銳意創新。

這次疫情危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研究要始終緊緊圍繞解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展開。新一輪科技革命將進一步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常為新」是北大人的精神財富,前瞻眼光和創新思維,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是同學們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

經濟學泰鬥陳岱孫先生曾說,「治學如築塔,基礎須廣大」。他希望學生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有金字塔式的知識結構。他經常囑咐青年學者,只有持續的學科融合,才能推動學術創新,保持長久的學術生命力。

再過幾天,就是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唐有祺院士的百歲生日了。他開啟了中國結構化學的教學研究,為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打下堅實基礎。他認為,「學科在其深處盤根錯節,治學當先言深,然後擴展以言廣」,鼓勵學生運用物理學、生物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開展化學領域的創新研究。

希望大家向前輩們學習,腳踏實地,銳意進取,把學習和創新作為畢生的追求。

四是開放包容、交流互鑑。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關乎世界的前途命運。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學是增進人類文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一代代北大人自覺肩負起了推動文明互學互鑑的使命。我國翻譯界泰鬥、北大教授許淵衝先生今年虛歲已經滿百。他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交流,將《詩經》《楚辭》、唐詩宋詞變換成精妙的英法韻文,「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世界的美」。93歲時,他還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要把莎士比亞所有作品翻譯成中文。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翻譯1000字。

這種致力於文明互學互鑑的擔當,得到了北大人的接續傳承。今年3月以來,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付志明、吳冰冰老師帶領20多名師生,將我國防治新冠病毒的專業指導文獻翻譯成阿拉伯文,得到了阿拉伯國家的高度讚揚。

我們相信,疫情終將過去,人類社會的緊密連結不會被病毒所瓦解。同學們無論身在何方,都要堅持文化自信,都要有擁抱世界的情懷和格局,當好文明交流的使者,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同學們:我們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中。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領和擔當,就是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我衷心祝願同學們,在新的徵程中,激揚青春,勇做走在新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蔣晨銳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

相關焦點

  • 北大校長郝平在北京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激揚青春 開創未來
    老校長馬寅初曾說過:「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於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同學們要傳承好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為人民幸福、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而奮鬥!二是心存憂患、直面挑戰。憂患意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從「救亡圖存」到「剛毅堅卓」,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再到「萬眾一心、抗擊疫情」,北大人把憂國憂民的濃厚情懷,化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成為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 正值畢業季,大學校長們致辭對畢業生說了什麼?
    在學生的「最後一課」上,大學校長們深情寄語,祝福所有畢業生帶著夢想邁向新徵程,一起來看看校長們的說了什麼,哪些話最打動你?清華大學: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提升人生的格局和境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致辭中表示,疫情讓你們進一步認識到人生充滿不確定性,也進一步認識到每個人的命運與他人息息相關。
  • 各地高校校長別樣寄語畢業生,大學「最後一課」溫情、接地氣
    在蘇州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校長熊思東的演講引得臺下學生笑聲不斷。  此外,熊思東引用該校本屆畢業生大數據分析,並配以風趣的解讀。諸如,「我知道同學們過得『都挺好』,你們的體重平均增長了0.9公斤,是畢業生中最有『份量』的一屆。」熊思東的演講引得不少網友點讚,甚至稱其為「被校長耽誤的段子手」。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有何態度?校長的畢業寄語有深意
    至於起因,就是有數據表明清華、北大的本科畢業生之中有近7成選擇出國留學,而在這些出國留學的人員之中,又有數量巨大的「留學不歸」人員。不過,在今年的畢業典禮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以及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卻對學子們給出了他們的寄語。
  • 北大舉行2020年開學典禮 校長寄語學子做新時代的北大人
    在開學典禮上,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寄語北大學子,要做新時代的北大人,德才均備、學以成人。《燕園情》響徹操場《紅旗頌》、《燕園情》……五四體育場歌聲不斷,現場的2020級北大新生戴著口罩,手中揮舞國旗,一會兒唱歌,一會兒鼓掌,氣氛熱烈。
  • 郝平寄語110歲北大中文系:立足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
    北大校長郝平在紀念大會中指出,前不久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建設文化強國的時間表。他寄語北大中文系,新時代要繼續發展和繁榮中華文化,立足中國,讀懂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積極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在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構建北大風格、中國氣派的中文學科。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 北大校長寄語:寧可吃虧,也不能放棄堅守原則和底線
    」畢業典禮之後,作為畢業生學生代表發言的宋雪洋對澎湃新聞表示,她即將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成之後一定會回國, 「我希望大家記住,走出校門,我們就是北大,走出國門我們就是中國,請大家記住自己的身份,並且珍惜它。」校長:吃虧就是佔便宜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發表講話時強調「吃虧就是佔便宜」。
  • 北大舉行2020年開學典禮 校長寄語:要培育自己的「逆商」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向新生寄語,今年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平靜祥和的生活,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影響著人類發展的進程。對於同學們來說,這場抗疫鬥爭正是一堂生動的人生課、社會課。大家不懼風雨,經受住了考驗,並且與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一同進步成長。「北大人」就成為了新身份,這也意味著新責任、新使命。
  •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北大2019年總收入340億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據媒體報導,11月30日,在首屆北京大學全球校友論壇上,北大校長郝平表示,將衛健委和教育部收入合併統計,2019年北大總收入達340億,北大總收入中國高校第一 。 郝平介紹,近7萬人的北京大學去年的總收入達到340億元(含附屬醫院等收入)。
  • 高校校長別樣寄語:大學「最後一課」溫情、接地氣
    在蘇州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校長熊思東的演講引得臺下學生笑聲不斷。此外,熊思東引用該校本屆畢業生大數據分析,並配以風趣的解讀。諸如,「我知道同學們過得『都挺好』,你們的體重平均增長了0.9公斤,是畢業生中最有『份量』的一屆。」熊思東的演講引得不少網友點讚,甚至稱其為「被校長耽誤的段子手」。青島農業大學校長宋希雲。
  • 535字贏得9次滿場掌聲,從2015到2020北大畢業致辭都在說些什麼?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北京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給了畢業生4條寄語,他希望同學們在踏入社會後依然能夠:明德勵志,愛國奉獻;心存憂患、直面挑戰;從校長的寄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校長對於北大畢業生的殷切期待,可能也是國家對於這個時代廣大青年人的期待
  • 學習筆記:「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同樣:  《摘編》一書出版後,「聞言」撰寫了解讀文章「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  如何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風險挑戰各項工作?建議大家結合「聞言」文章,進一步加深對《摘編》的學習領會。
  • 北大校長郝平:大學要勇於變革創新,主動引領社會進步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 北京大學 圖12月5日,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的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召開。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致辭中表示,面對疫情帶來的新變化,大學要堅守教育規律,也要勇於變革創新,才能有力應對疫情的衝擊,並主動引領社會進步。
  • 2020年北京大學畢業典禮邱校長演講—「激揚青春 開創未來」贈言
    我還記得,第一批畢業生返校那天,在走下校車那一刻,回到熟悉的校園,見到自己的老師,很多同學流下了眼淚。從同學們的眼神中,我能夠感受到經歷風雨後的成熟與堅定,和對未來的信心與期望。然而,很遺憾的是,由於疫情的變化,許多計劃返校的同學沒有能夠回來。此時此刻,你們身處「江南塞北、海角天涯」,和自己的父母、家人一起,通過網絡視頻,參加這次畢業典禮,我們的心是緊緊連在一起的。
  • 臺媒社評:盛世下憂患意識難能可貴
    憂患意識躍然紙上。臺灣《旺報》12月21日發表社評稱,中國共產黨帶領國家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也始終貫穿著憂患意識。40年前,中國經濟瀕臨崩潰。當時外部世界發展正興,鄧小平訪問日本和美國的所見所聞,讓他對中國和外部世界的發展差距深感憂慮,強烈的憂患意識使鄧小平力排異議,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開啟了人類歷史上一段光輝燦爛的大國發展歷程。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是何態度?請看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邱校長讚美為國獻身的科學家和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希望畢業生們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但與此同時,他也尊重學子們的個人選擇。只是希望畢業生在聽取自己心聲做出選擇的時候,不要為眼前短期的利益所迷惑,一定要眼光長遠。
  • 郝平校長:北大年收入340億!比哈佛大學只差了10億
    與世界一流大學只差了10億 去年,在北大120周年校慶致辭上,林建華校長把「鴻鵠之志」念成「洪浩之志」,一時輿論譁然,覺得他貴為最高學府的一校之長,不該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但我一直覺得,這固然是個不可原諒的錯誤,但對林校長本人,實在不必苛責。
  • 北大校長郝平: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緊密連接不會被病毒瓦解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主旨演講時表示,疫情終將過去,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緊密連接不會被病毒瓦解,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仍是不變的大趨勢。郝平表示,當前國家社會交往日益頻繁,信息技術的發展讓跨國交流更加便捷,全球產業鏈的布局空前加深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架起國際溝通的橋梁,已經成為重要的時代潮流。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大學必須承擔更重要的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