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代表在紀念大會上接受獻花。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行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110年中,北大中文系共培養了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碩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共計13320人。北大校長郝平在紀念大會中指出,前不久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建設文化強國的時間表。
他寄語北大中文系,新時代要繼續發展和繁榮中華文化,立足中國,讀懂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積極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在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構建北大風格、中國氣派的中文學科。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郝平希望北大中文人面向國家基礎重大研究,繼續深入挖掘中國文學語言文學與文獻的價值內涵,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促進中華藝術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激發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積極參與公共服務,展現社會擔當,提升國民文化素養,建立全民族對自身語言、文學和文化自信。他希望北大中文系堅持守正創新,在復興人文的基礎之上,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引領中國高校文科教育創新發展;開放包容、融通中外,為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為世界共同繁榮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大會致辭中回顧了北大中文系的發展歷史。
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設「中國文門」,這是北大中文系的前身,也是中文學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端。1919年,北大「廢門改系」,國文門正式改稱「中國文學系」。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北大中文系的發展歷史中,有過多次創舉。
1925年,國文系將課程調整為三類課程中擇一而專門研修,體現了專業分野的現代學術觀念。
西南聯大時期,北大中文系創新舉措,將新文學引入大學課堂。
1959年,北大古典文獻專業創立,奠定了中文系文學、語言、文獻三足鼎立的格局,符合現代學科建制要求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就此誕生。
1978年,北大中文系成立國內高校首個當代文學教研室,1985年北大中文系在國內首設比較文學研究生學位點。
2001年,教育部批准中文系成立新本科專業應用語言學,接軌國際學術界。
目前,北大中文系有著全國最完整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制,有5個本科專業,8個博士授予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11個教研室,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學科平臺,11個虛體研究機構。2007年,北大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整體被評為全國首批一級重點學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