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2020-12-14 騰訊網

《中華讀書報》徵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楊晦先生個子矮矮的,略瘦,一頭花白濃髮,一身好像從來不換的藍色中山裝,走在校園裡,是普通不過的老頭。但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他可是北大的風雲人物,一位曾有過很大影響的學者。1978年我到北大讀研究生時,先生還健在,常聽到這位「老主任」的故事,比如他「五四」遊行時參與「火燒趙家樓」等等,可惜沒有聽過他講課。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舉行楊晦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據說參加者不多,他直接教過的學生起碼都八十歲以上了,而現在的學生對楊晦這個名字可能是陌生的。我也因故未能參加他的紀念會,只能寫篇文字寄託我的思念。

楊晦

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北大校長兼中文系主任胡適離校往臺灣。一個多月後,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北大,指定音韻學家魏建功先生臨時擔任中文系主任,維持「過渡時期」的工作。魏建功做了一年多,便由楊晦先生接任,那是1950年7月,可謂百廢待興的時期,教學很不正常。他當系主任後即遇上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大調整,那是新政權的要求。中文系的任務確定為「培養學生充分掌握中國語文的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思想,使成為文藝工作和一般文教工作的幹部。」為此北大中文系就精簡了小一半的課程,諸如校勘、音韻、訓詁等一類比較偏的課,都停了,增設了現代文學、中學國文教學法、新文學概論和時事學習等新課。這不是楊晦先生本人的想法,而是那個時代的要求。其實楊晦還是主張北大要培養比較專門學問的人才的。1953年,全社會都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大學實行所謂「專門化」,也就是加強專業分工,於是楊晦便順勢借這個「名堂」,建立了中國文學和中國語言學兩個「專門化」,並成立了古典文學、現代文學、文藝理論、漢語、語言學和寫作等教研室。別小看這個舉措,如今北大中文系的專業體制仍在承續此格局,只是後來略有增補。1959年增加了古典文獻專業,和文學、語言兩個專業構成了北大中文系「三足鼎立」的專業體系。這其中,楊晦無疑是起了大作用的。

楊晦先生被學界記住的,還有他致力於文藝理論學科的建設,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也是新事物。1954年,楊晦率先在北大主持開辦「文藝理論研究班」。當時邀請了蘇聯文藝理論專家、基輔大學副教授畢達科夫(蘇聯著名理論家季莫維耶夫的學生)來研究班上課,幫助建設文藝理論學科。雖然「學習蘇聯」的課程帶有濃厚的機械論和教條主義色彩,但總是激勵了學生讀書,古今中外的經典都讀,成效顯著。這個班開辦三年,培養學員15人,更多的是來自全國的進修教師,他們一邊旁聽,一邊把筆記寄回各自所在的大學,也都陸續開設相關課程。研究班和進修教師中很多後來成為文藝理論界的領軍人物,包括胡經之、蔣孔陽、霍松林、王文生,等等。後來中文系又開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楊晦先生是全國最早帶研究生的少數導師之一,其門下果然出了一批傑出人才,比如文學史家嚴家炎、美學家胡經之等。楊晦先生後期治學的重點轉向中國古典文論,講授「中國文藝思想史」和《禮記樂記》專題課,指導年輕老師開設「中國古代文論選」。如今「中國古代文論」跨越「古代文學」和「文藝學」,成為一門重要的二級學科,不該忘了楊晦先生的開拓之功。

在那個政治化的年代,楊晦先生主持系政,諸多掣肘。1952年8月,燕京和清華的中文系合併到北大。1954年,原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主任王力也調入北大。北大中文系師資隊伍空前強大,但人事矛盾也多了,系主任楊晦要做許多平衡,承受的壓力是大的。而他始終在想辦法維持北大自由開放的學術傳統,使中文系有相對良好的學術氛圍,使教學走向正軌。

在他的主持下,1962年6月,北大中文系再次調整充實了課程。除了加強古代漢語這一重頭課,還逐步恢復了文字學、音韻學、漢語史一類課程,增設了古代詩詞、古代散文等全系通選課。要求學生多讀書,一些基本的書比如詩經、楚辭、論語、孟子、左傳、戰國策等,是要通讀或者背誦的。還組織學生到各地做方言調查與民歌採集。當時剛剛從「困難時期」緩過來,人們注意總結「左」的教訓,楊晦先生主持的課程調整往「務實」努力,在當時全國高校中文學科中,是帶有示範作用的。其中注重多讀書、打基礎這個經驗,對於當今的中文學科教學,仍然富於啟示。可惜不久便爆發「文革」,課程建設的推進便化為烏有。

我讀研究生時曾找過楊晦先生的一些論文來讀,知道他是偏重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解釋文學的,這是第一代文藝理論家的共同點。他四十年代寫過一些頗有影響的評論,後來結集為《文藝與社會》(上海中興出版社1949年出版),其中對文藝思潮和現象的解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論」的。楊晦認為文學不是孤立的,只有從社會關聯和文化背景中才看得清楚。他將文藝與社會的關係比作地球與太陽的關係:地球有自轉律,又有公轉律,文藝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但文藝的發展又要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這就是文藝的自轉律和公轉律,文藝要健康發展,必須處理好文藝和社會的「自轉」和「公轉」的關係。這的確實是很實在的比喻。楊晦生前出版專著不多,他的文藝思想更多地體現在課堂上和講義中,體現在他所建立的文藝學學科和學生培養上。他給學生講授「文藝學」、「文學概論」、「文藝理論專題」等課,問題意識強,重點「研究文藝理論,解決文藝上的各種難題」,很注重從「文藝與社會基礎」「文藝實踐與社會實踐」等角度去解釋文學現象。

楊晦先生從1950年起任北大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發,有16年之久,是歷屆系主任中任期最長的,他的辦學理念對中文系的建設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很多老學長回憶,楊晦總是強調大學期間學好基礎知識,不急於求成,不著急發表文章;他強調做學問要有開闊的視野,堅持語言、文學不分家;他的那句「名言」:「中文系不是培養作家的系,是培養語言文字工作者的系」,曾經給許多報考中文系的文學愛好者潑一頭冷水,雖然此觀念至今仍會引起爭議,但他對中文系教學的定位顯然是有過深思熟慮的。1954年作家劉紹棠在中文系剛讀了一年就要求退學專門從事寫作,楊晦先生批評他說,你寫了幾本小說只算是個小作家,如果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須同時又是一個學者。在那個政治化的年代,楊晦先生有「緊跟」的一面,但他畢竟是學問中人,具體到教學,他還是儘量堅持讓學生打好基礎,紮實問學。

「老主任」楊晦的經歷頗有些傳奇。1889年,楊晦出生在東北遼陽小營盤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只讀過幾年私塾和小學,便到當地郵局當學徒。他很刻苦,邊工作邊學習,1917年居然考入北大哲學系。「五四」運動時,血氣方剛的楊晦曾是「火燒趙家樓」的「幹將」之一。1925年,他又和馮至等人創辦文學社團「沉鍾社」,那是被魯迅稱為「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北大畢業後,楊晦先後在西北大學、中央大學等30多所高校教過書。新中國成立後,就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直到1983年去世。五十年代中期,教授分三級,二、三級多,一級相當於現在的院士,數量極少。北大中文系當時很驕傲地擁有4位「一級教授」,楊晦便是其中之一(另三位是王力、遊國恩和魏建功)。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一位老校友的中肯建議
    (孫紹振:1936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原載《南方周末》。但是,煌煌北大中文系,居然不能通過,差一點被慧眼識珠的中華書局引進。不可思議的是,吳先生沒有走成,居然不是中文系的幡然悔悟,而是學術上頗為權威的歷史系周一良和鄧廣銘教授「三顧茅廬」的「阻撓」,結果是小如先生成了歷史系教授。對於這樣的荒誕,中文系至今沒有感到荒誕,而作為中文系的校友,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嗚呼,我說不出話。」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2020-11-22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彭慶生同學對他評價道:「先生口才不遜文才,三尺講臺,傳道授業,解惑沁入學子心脾,20世紀50年代北大中文系學生中便有『講課最成功的吳小如』之說,故課堂常常人滿為患。」但是,煌煌北大中文系,居然不能通過,差一點被慧眼識珠的中華書局引進。不可思議的是,吳先生沒有走成,居然不是中文系的幡然悔悟,而是學術上頗為權威的歷史系周一良和鄧廣銘教授「三顧茅廬」的「阻撓」,結果是小如先生成了歷史系教授。對於這樣的荒誕,中文系至今沒有感到荒誕,而作為中文系的校友,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嗚呼,我說不出話。」
  • 一張課程表看1950年北大中文系課程設置及師資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0年度第一學期中文系課程一覽表(局部)   這裡展示的是由時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的楊晦親筆籤字的1950年度第一學期中文系課程一覽表。如,楊晦開設的「文藝學」,與解放前的課程章節,在內容上作了適當調整。在其緒論部分增加了「毛澤東文藝思想」一節。在文藝與社會基礎部分,重點講授文藝上的唯心觀點與唯物觀點、唯物觀點與階級立場、文藝與政治等章節。總之,減少學術性強的選修課,增加服務新社會的新課,是當時在課程設置上適應新形勢的應急之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北大中文系的師資力量十分雄厚。
  • 曝89歲金庸北大博士畢業證 中文系主任不了解細節
    昨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也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好奇:89歲高齡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的?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編者按】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微信公號「北大中文人」授權刊發。陳曉明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這絕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優秀,還因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在各位即將離開這裡的時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這裡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如何解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如何分析我們民族語言的複雜結構,也不僅僅是如何對那些古代典籍進行校勘與詮釋,更是要感受這種種具體的專業方法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學的力量,一種令大家更為堅韌的力量。
  • 畢業致辭|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中文系...
    陳曉明在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致辭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剛才大家收看了學校的畢業典禮,場面壯美,氣勢恢弘!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2020屆中文系畢業典禮,也有另一番風採。這絕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優秀,還因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在各位即將離開這裡的時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這裡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如何解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如何分析我們民族語言的複雜結構,也不僅僅是如何對那些古代典籍進行校勘與詮釋,更是要感受這種種具體的專業方法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學的力量,一種令大家更為堅韌的力量。
  • 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也有人想當然覺得中文系畢業的都會去當作家,因此許多將來夢想成為一名作家的學子都會去報考中文系,然而現實卻恰恰與我們的認知截然相反。名作家幾乎都不是中文系的細數中國近代有名的作家,你會發現他們很少有人是就讀中文系並順利畢業的。
  • 中文系110周年系慶|《光明日報》:我與北大中文系
    (陸儉明,1935年生,曾任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樂黛云:總是要創新,要走新路194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當時中文系有沈從文先生開設的「大一國文(兼寫作)」、廢名先生的「現代文學作品分析」和「李義山詩的婦女觀」、唐蘭先生的「《說文解字》」、齊良驥先生的「西洋哲學概論」等課程。
  • 南科大成立人文社科學院陳躍紅任院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南科大成立人文社科學院陳躍紅任院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5-09 15:04 來源: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這絕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優秀,還因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在各位即將離開這裡的時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這裡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如何解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如何分析我們民族語言的複雜結構,也不僅僅是如何對那些古代典籍進行校勘與詮釋,更是要感受這種種具體的專業方法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學的力量,一種令大家更為堅韌的力量。
  • 110歲北大中文系迎新掌門:古代文學專家杜曉勤履新系主任
    已經「110歲」的北京大學中文系迎來了新掌門。「北京大學中文系」微信公眾號2021年1月16日消息:2021年1月15日,中國語言文學系召開新一屆行政班子宣布會,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組織部部長寧琦等有關同志出席會議,中文系新老行政班子成員及系內教職工參會。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前北大中文系主任費振剛:瀋陽與高巖發生過性關係
    日前北大官網稱,相關會議上,已經討論了《北京大學反性騷擾有關規定(建議稿)》。當年缺位的校園反性騷擾制度建設正緩緩到來。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級本科女生高巖自殺事件,在沉寂20年後,近日再次引起關注。高巖當年的好友發帖稱,時任北大副教授的瀋陽曾對高巖作出性侵行為,這被認為與高巖1998年自殺有關。
  • 天下如皋人 | 110歲北大中文系迎新掌門!如皋籍古代文學專家杜曉勤履新系主任~
    「北京大學中文系」微信公眾號2021年1月16日消息:2021年1月15日,中國語言文學系召開新一屆行政班子宣布會,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組織部部長寧琦等有關同志出席會議,中文系新老行政班子成員及系內教職工參會。會議由中文系黨委書記賀桂梅主持。
  • 郝平寄語110歲北大中文系:立足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
    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代表在紀念大會上接受獻花。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行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110年中,北大中文系共培養了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碩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共計13320人。
  • 曹文軒:北大,中文系,驛站一生
    我非常感謝中文系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吸納了我,從而使我成為北大的一員。說北大於我而言恩重如山,得首先說北大中文繫於我而言恩重如山。當年集聚於北大的知識分子,都是悲憫之人。他們很容易傷感,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哀切之心。五四之後,北大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事件,其背後,都有著這樣一種情懷。北大是革命火種的產生之地,而殊不知這嚴厲甚至嚴酷的革命卻源於這種情懷。中國現代文學與北大的關係為什麼如此密切?文學為什麼一直是北大的重要學科?當然,也是我們中文系重要的學科?北大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文學事業的重鎮?
  • 最強中文系換屆!杜曉勤就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
    「TOP大學來了」小編,1月15日,中國語言文學系召開新一屆行政班子宣布會,北京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寧琦宣讀了《關於中國語言文學系行政班子任職的通知》,經學校研究決定,任命杜曉勤為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宋亞雲、金銳、程蘇東為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