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2020-12-17 青琯評史人

自清末中國開始建立大學,細分專業和科系,直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會將就讀的科系,和未來的職業畫上一個等號

比如計算機系的畢業將來當程式設計師,建築系畢業的將來當建築師,音樂系畢業的將來當音樂家等等,這屬於大家認知的一個誤區。也有人想當然覺得中文系畢業的都會去當作家,因此許多將來夢想成為一名作家的學子都會去報考中文系,然而現實卻恰恰與我們的認知截然相反。

名作家幾乎都不是中文系的

細數中國近代有名的作家,你會發現他們很少有人是就讀中文系並順利畢業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魯迅先生原本是學醫的,但是他覺得醫學救不了中國人,於是放下了手術刀,拿起了筆,成就了一代大家。

與他一樣學習醫學出身的知名作家還有郭沫若;還有寫了諸多像《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的一代武俠作品大家的金庸先生是法學畢業的;而寫下《再別康橋》這樣動人詩歌的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在劍橋大學攻讀的卻是政治經濟學

另外還有像冰心、張愛玲、余光中等名家都是外國文學系畢業地,而更有甚者,像沈從文、巴金、葉聖陶等甚至都沒有上過大學。當然這種誤區也不是只有我們這種圈外人會有,許多作家早年也曾陷入這個誤區當中

例如齊邦媛先生在晚年的時候曾經回憶到自己因為想成為作家而考取了國立武漢大學的中文系,但是她的恩師朱光潛先生得知此事後卻馬上勸她轉繫到外國文學系,朱光潛先生是這樣說的:「學寫作,毫無意義,純粹浪費時間」

還有一件類似的事情是發生在北京大學校園裡的,著名作家李健吾當年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在開學第一節課點名的時候,因為李健吾在入校前就已經是小有名氣的作家,曾經在多份報刊上發表文章。因此老師在點到李健吾的名字時特意停了下來,問他是不是自己在報紙上經常看到的那個李健吾?

而得到肯定的回答後,老師繼續問李健吾是不是想要成為一個作家,李健吾直點頭,老師當機立斷地讓他馬上轉去外國文學系。而李健吾也聽從了老師的建議轉,最終成就了將來的一代文學大師。而這位老師就是中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而他本人也不是中文系出身的,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竟是大學內人盡皆知的常識

中文系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與文學的關係最為密切,但是中文系只是單純地研究文學。中文系不會培養思想天馬行空、文筆自由灑脫、充滿感性的作家,而是致力於培養學富五車、邏輯思維嚴謹、充滿理性的學術研究者。而這也是當初以博斯年為代表的學院派創立中文系的根本目的

所以中文系其實是更偏向理論教育、學術研究的學院派科系。固然中文系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文學理論、知識背景,能夠培養學生擁有更加嚴謹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

但是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們創作的靈感,將學生們的思維局限在了一個很小的框框內,使得學生們有的時候甚至都寫不出任何東西。

同時,也因為過度學習了太多的理論知識,也使得學生們的文筆變得過於深刻和沉重,充滿了學術氣息,就像是在讀學術論文一樣,內容中充斥著各類專業名詞,讓普通人很難讀懂。

而且許多學院派的教授十分注重學術本位的思想,甚至十分排斥諸如寫作等文學創作工作。就如同以前學堂裡的老學究一般,雖然讀過很多書,但是因為讀得太多,所以把人都讀得變呆板了。

所以在很多人,甚至幾位知名文學家的心中,中文系就是一個培養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的專業。胡適先生就曾經感嘆過自己是「但開風氣不為師」,就是因為像個老學究一樣讀了太多的書,思想過度理性,因此在文學創作這條道路上永遠無法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文系看似是距離文學最接近的專業,但是卻也是離文學創作最遠的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楊晦教授曾經在上課的時候公開表示:「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請有這種想法的同學馬上轉系」

而一代大家,同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王力先生也曾說過:「文學人才其實很難養成,但倘若說文學人才可以養成的話,最適合養成文學人才的專業應該是外國文學系,而並非中文系」。

由此,我們其實並不難看出,不論是學院派的中文系教授,還是致力於文學創作的作家,他們都認為中文系根本培養不出作家。而真正想要成為作家,最好是先到外國文學系開拓視野,展開想像的翅膀,然後再回過頭來讀一讀中國的文學著作,然後你就會發現許多不一樣的想法和觀點,從而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創作靈感。

那中文系究竟還值不值得讀

當前中國國內的中文系乃至文學界人才儲備水平,其實是存在一個斷層現象的。老一輩的文學大家仍在苦苦支撐著中國文學界,而後繼者卻始終無法看見。

2010年一名叫王雲飛的江蘇考生,用文言文寫了自己的高考作文並獲得滿分的消息刷爆網絡,而為了批閱這篇作文,閱卷組甚至請來了多位中文系教授進行批閱,而王雲飛所用古文之深度連這些教授都有地方不明白。研究了大半輩子古文的教授還沒有一個高三考生的積累程度深,當前國內的文學界人才儲備之薄弱。

文學的積累是要靠終生的,而不可能只靠這短短的大學幾年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學子只看重最後的文憑而不在意在拿到那張文憑之間的過程,這種功利思想也就造就了當前國內中文系乃至文學界人才缺失的窘境

其實歸根到底,中文系究竟值不值得讀還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全看大家自己的個人意願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專業|走進「不培養作家」的中文系
    當代著名作家劉震雲曾經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周年慶典上說過:「北京大學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但如果我沒有讀過北京大學中文系,我不會成為一名作家。」那麼,對於很多懷著高中時期對文學與寫作的熱愛而憧憬著走進中文系的同學們來說,這句「中文系不培養作家」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為什麼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IC photo/圖)我本科入學是在2001年,專業學的是漢語言文學,也就是大家俗稱的中文系。在入學的第一天,系領導講話時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我們中文系是不培養作家的。」我當時聽了心裡有些牴觸,畢竟我是懷著作家夢才報考中文系的,我原以為這是本校的特色,後來在和其他學校同專業的朋友交流時,驚奇地發現,原來很多知名院校的中文系領導或者教師都對學生說過類似的話,看來這是一件在專業內部有共識的事情。近二十年過去了,我在中文系從本科讀到博士畢業,後來成為了一名高校中文系的教師。但是,關於中文係為什麼不培養作家這個疑問,在很多年裡我也沒有搞得很清楚。
  • 什麼專業能培養出作家?
    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對研修班寄予厚望:希望能培養出像湯顯祖、郭沫若、老舍那樣的人才。然而,大師能培養出大師麼?如果,作家未必可培養已成共識,網際網路、自媒體時代,誰又左右了「文化工業」生產者的出路?  許子東:最近,北京人藝開設了「話劇編劇人才培養」研修班,由很多著名導演、評論家、劇作家授課。
  • 北師大文學院副院長:作家無法定製培養(圖)
    新聞引入>>>  北師大宣布要「培養作家」,人民日報問「作家能否大學造」?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新增一個碩士專業方向——「文學創作」,並聘請格非、嚴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學生導師。莫言將擔任導師組組長。此前,北大、復旦等名校也曾開設寫作專業,但喊出「培養作家」的,北師大還是獨一家。
  • 教授談設文學創作專業:培養以諾獎為追求的作家
    這是他第一次給「文學創作」專業的學生講課。課堂之上,他希望能獲得學生的支持,「我也是在探索、在調整,我自己也是學習、體驗的一個過程」。「文學創作」專業是今年北師大新開設的專業,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創作水準的作家,或其他創作型人才」。課堂上的十多名學生就是今年北師大首屆「文學創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此一課程的開設在社會上再次引發了「大學能否培養作家」的熱議。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一個多月後,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北大,指定音韻學家魏建功先生臨時擔任中文系主任,維持「過渡時期」的工作。魏建功做了一年多,便由楊晦先生接任,那是1950年7月,可謂百廢待興的時期,教學很不正常。他當系主任後即遇上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大調整,那是新政權的要求。中文系的任務確定為「培養學生充分掌握中國語文的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思想,使成為文藝工作和一般文教工作的幹部。」
  • 創意寫作、網絡文學專業受追捧 高校批量「製造」作家?
    在專業授課上,名作家不只是教授傳統的創作方法,還將傳統文學發展與網絡文學相結合。而網絡作家,則會講解網絡文學史、傳授創作經驗,以及如何讓作品產生更大價值。唐家三少表示,他就是要讓大家把文學和市場結合起來,學會成功地運營自己的作品,包括影視遊戲產品的延伸。
  • 中文系不是作家的搖籃?那它是什麼?什麼樣的作家才能稱得上一流
    今天在頭條看了幾個悟空問答,有人問什麼樣的作家才算得上一流的作家。很多人說,中文系不是作家的搖籃,那它是什麼?中文系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成為了作家,但是只要是經過幾年系統的學習,再加上悟性較好,大量閱讀,大量寫作,廣泛的涉獵,我相信,它能帶領更多的莘莘學子走向文學這一道路。筆者了解到的如格非、汪曾祺等等的大作家都是中文系出身。當代中文系走出來的學子要麼去考研了,要麼去當語文老師了,要麼就是去報社、電視臺、雜誌社、出版公司去做編輯和記者了。
  • 中國高校創意寫作十年:是否培養作家,依然是個問題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MFA創意寫作專業負責人張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MFA創意寫作專業負責人張生提到,出於字面義翻譯與現實需要,「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的內涵在中國出現了很大變化。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著名網絡文學作家血紅受聘上海大學兼職教授
    劉煒(左)  上海大學文學院  官網 圖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主任許道軍副教授代表中文系和創意寫作學科致辭歡迎劉煒(血紅)教授加盟創意寫作學科團隊。他指出,職業作家受聘高校教授創意寫作是創意寫作教育應然之舉,和新文科建設提倡的人才培養理念一致,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中心於2017年就和閱文集團聯合在國內率先創辦了網絡文學方向創意寫作碩士點,劉煒(血紅)的加入對推動網絡文學方向創意寫作點人才培養有重要意義,期待創意寫作學科在劉煒教授的加盟下,能取得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 北大中文系格的應有之義:北大中文系培養的數學家
    溫老師講話口音較重,但大家都聽清了第一句話——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溫老師說,作家生成是自然的,不是培養出來的。中文系不把培養作家作為目標,主要培養語言、文學、文獻等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文學創作和評論只是一部分。作家夢碎的星星很失落,阿七很平靜。或許,他知道自己只能選擇應用語言學方向,不在上述語言、文學、文獻範圍內。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初進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說講師、副教授,就是不太知   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聞專業去上課,一般講師只能上上輔導課。當然,剛剛從保加利亞講學歸來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個例外。
  • 曹文軒:北大,中文系,驛站一生
    嚴老師這個形象很能代表中文系的系風。採訪人:您上學的時候最愛聽哪位老師的課?曹文軒: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中文系有許多學問做得好、課又講得好的老師,各有風景,難見高低。我這裡只講一次我聽吳組緗先生的課的記憶。那本是林庚先生開的一門課,但是在講到《紅樓夢》的時候呢他就不講,把吳組緗先生請來講。
  • 中文專業可以學到什麼技能,有什麼出路,可以培養作家嗎?
    「謊言」,其實真愛文史哲藝的很少,之所以都喜歡是錯以為學起來輕鬆有趣好玩還充滿文藝色彩,就像中文,非常多的人都喜歡寫點東西有點朦朦朧朧的文藝情懷,有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感覺,但是大部分時候這種感覺不靠譜。
  • 【零距離看北大】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一、想當「作家」不一定進中文系2003年非典鬧得最兇的那個時候,我在理科實驗班參加高考,在我家那個地方,填報志願是在高考以後,出分以前。我那個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北大中文系作為第一志願——事實上,在我看到北京大學招生計劃的時候,決定就早已經做好了。
  • 北大中文系學生揭秘中文專業現狀
    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系慶時,系主任陳平原老師曾不無感慨地說:「上世紀80年代,北大中文系學生中,各省市文科第一名的不少;90年代以後,家長都希望孩子念能賺大錢的院系,中文系風光不再。」這多少反映出現在市場經濟大潮裹挾下,各院校中文專業遭受「冷遇」的現狀。
  • 不讀中文系,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讀什麼專業?
    今年網友最關心的話題,竟然是留守女孩該不該填報「北大考古系」。一些網友替她擔心起未來的「出路」,「勸」她慎重選擇專業:一方面反映了部分人將讀書求學功利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則折射出在很多人看來,專業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 中文系和文學院培養不出作家?孫鬱:能夠放逐思想的人,才會寫出好的...
    孫鬱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近現代文學批評家、作家,但他也當過報社編輯、博物館館長。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始終不變的是對生活保持熱愛和清醒,守望赤誠與責任。52歲那年,孫鬱辭去公職,走進了大學校園,力倡「復興母語的創造性書寫」。他邀請一批當代知名作家加入教師團隊,並率先開設「創造性寫作」二級學科,培養出了幾屆優秀學員。
  • 葉永烈12年前專訪:作家就是作家,前面不要加定語
    近年來,我主要寫紀實文學,有人稱我為「傳記作家」。我覺得,作家就是作家,前面最好不要加定語。就像木匠,有時做桌子,有時做凳子,你不能說他是桌子木匠或凳子木匠。我最喜歡的還是當電影導演。我也喜歡寫純文學小說,因為寫小說無拘無束,很「瀟灑」。新京報:你從小愛好文學,為什麼報考北大化學系?學化學對你後來拍電影、當作家起了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