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格的應有之義:北大中文系培養的數學家

2021-02-18 語言茶座

這篇文章是大學同學阿七的故事。更確切的說,是關於阿七的35段回憶。記憶難免有錯亂之處,但大體應該準確。

故事的主人公阿七,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在是一位數學家。

2004年9月,阿七進入北京大學。他是廣東籍考生,高考數學滿分,第一志願北大數學系。然而,他被調劑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系。

生於塵世,絕大多數事都不能稱心如意。旁人眼中的學霸,也有他的煩惱。

中文系的第一堂課,全體新生齊聚一堂。授課老師是系主任溫儒敏。溫老師講話口音較重,但大家都聽清了第一句話——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溫老師說,作家生成是自然的,不是培養出來的。中文系不把培養作家作為目標,主要培養語言、文學、文獻等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文學創作和評論只是一部分。

作家夢碎的星星很失落,阿七很平靜。或許,他知道自己只能選擇應用語言學方向,不在上述語言、文學、文獻範圍內。或許,他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應用語言學是什麼?通俗點說,就是中文系培養的程式設計師,主要包括實驗語音學、機器翻譯、情報檢索、漢字信息處理等。

聽上去就難。一般新生個位數,限理科考生報考。過來人說,上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理科生……學高數、編程的時候覺得自己還是文科生……

對於阿七,能繼續接觸數學,就行。

於是,39號樓1層某宿舍,最靠門的位置,阿七幾乎每晚都會用應急燈做數學題(因為11點熄燈)。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兩三天,不是個把月,而是整整四年,整整一千多個晚上。

愛迪生說,我們最大的弱點在於放棄,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斷重來。面對命運的玩笑,阿七沒有放棄,他選擇重來。

阿七並非只會研究數學的人。他很有文人情懷。2004年冬天,北京下了第一場雪。南方人阿七,在樓頂看了一晚上的雪花。

2005年夏天,北大學生軍訓。中文系的一位女生過生日,在休息的時候,話不多的阿七衝上廣播臺,唱了一首《千千闕歌》。

唱這首歌,與情愛無關,就為同窗之誼。「來日縱使千千闋歌,飄於遠方我路上……」那個瞬間,星星覺得阿七特別特別帥。

阿七最喜歡王菲。做數學題時,他幾乎一直聽王菲。當星星告訴他,國語版《曖昧》演唱者是侯湘婷,而非王菲的時候,他很驚詫,被星星嘲笑很久。

在他人擅長領域找到小缺口,感覺蠻爽。

阿七是班上的體育委員,參加了新生杯桌球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大學期間,他好像沒有組織過一次班級體育活動。不太稱職。

中文系的男生,大學二年級開始集體打魔獸爭霸Ⅲ。阿七打得不錯,主族暗夜精靈,飄逸靈動。

後來他覺得耽誤研究數學,卸載了遊戲。似乎也沒再安裝。

周五周六不熄燈,大家往往徹夜狂歡。有次,室友都出門了,星星看電影《生化危機》,有點害怕。

無奈抱著電腦跑到了阿七宿舍,刷題的阿七停了下來,陪著看完了電影。

謝謝。

阿七不是刷題機器人。他也有娛樂,一是看日本動漫,二是打《太閤立志傳》。

阿七喜歡看的動漫應是《海賊王》和《火影忍者》。和刷題一樣,他也能坐在椅子上,一看幾個小時,時不時發出哈哈哈的笑聲。

《太閤立志傳》以日本戰國時期為背景。它可以隨時存檔,隨時退出,沉迷程度可以掌控,因此留在了阿七的電腦裡。

星星後來也很愛玩。到日本旅遊,見到大阪城,第一個想起的便是阿七。

從看動漫、打遊戲的品味,可以看出阿七對日本文化比較感興趣。

娜塔莉·波特曼曾說:東京最棒的飯店都很小,而且只做一樣料理,因為他們想把事情做好做漂亮。關鍵不在數量,而是追求至善至美過程中的愉悅。

這說的,也是阿七吧。

大三的時候,教古代文學史(宋元部分)的是張鳴老師。點評期中小論文,張鳴老師拿起了一張有些皺的紙,說:大多數同學都是列印論文,有位同學是手寫的,寫得很好。不過,背後還有幾道數學題,我做不出來。

這位同學自然是阿七。張鳴老師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夫子」,課堂上吟唱姜白石時,也讓人印象深刻。但拿著數學稿紙的那個瞬間,同樣令人難忘。

有趣的夫子,有趣的童子。

從上面的故事來看,阿七還是很有靈性的。實際上,他的專業課成績還不錯,起碼強於不學無術的星星。

如果他有志於從事應用語言學,沒準是下一個王選。

大四面臨著人生的抉擇。有人保研、有人就業、有人考研、有人迷失。阿七成為了考研黨。

他考的是北大數學系的研究生。四年前,他與鍾愛的專業失之交臂;四年後,他有了重來的機會。

巧合的是,數學系和中文系的宿舍,在一樓緊挨著。

結果出來,阿七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被數學系錄取了。就算不是第一,也相當靠前。在星星眼裡,他就是第一。(經核:複試滿分,並列第一)

基礎課也順利過線。看似皆大歡喜,可中文系教務發現,阿七好像沒有修完足夠的學分,無法順利畢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加上對於選課政策的某些錯誤理解,阿七缺了幾門限選課。

中文系非常關心自己培養的「數學生」。教務閔老師想盡辦法,在規則允許內為阿七補夠學分,與數學系反覆溝通希望通融,加上此後的暑假小學期,阿七有驚無險地拿到了中文系的畢業證。

兼容並包、愛護每一個學生,即便這個學生放棄了學中文——這或許是中文系真正的系格。

溫儒敏老師曾說:中文系的學術思想始終比較活躍,不同的治學理路可以在這裡很好地相剋相生,空氣比較寬鬆,學術上有包容的氣度。他認為,給自己也給別人發展的空間,這種風氣,也許就是北大中文系的「系格」。

真想讓那些因公眾號風波無腦批評中文系的網友,知道阿七的故事。

多說一句,教務閔老師是個很優秀的守門員。

阿七在北大數學系獲得碩士學位,準備繼續深造。最終,他去了感興趣的日本,在京都大學念博士。

京都大學的吉田寮,被譽為最破的大學宿舍,據說這裡的自由學風和北大很像。星星去日本遊玩時,專門去吉田寮探訪,找到了一臺破舊的鋼琴,一彈還能成曲。

阿七在這裡,應該很適應吧。

阿七畢業,意味著其他人也畢業了。幾個愛打遊戲的男生,畢業後經常聚會打遊戲,主要是Dota。

有一次,阿七和星星還有幾個同學,從下午打到晚上。大家有點累,11點多的時候,有人提議:再贏一把就去睡覺。

第二天早上7點,大家還是沒有贏,被迫食言。幾個人躺下就打呼嚕了。

那時每年秋天,螃蟹上市的時候,星星就會叫上這幾個同學來家裡吃螃蟹。有次吃螃蟹,看到阿七津津有味地啃著螃蟹腿,大家把腿都留給了他。

其他人專心吃蟹黃蟹膏,阿七啃著蟹腿。

由於在京都念博士,同學們去日本自然少不得騷擾阿七。他每次都熱情地接待我們,還曾請星星品嘗昂貴的和牛。

有一次,我們的共同好友去神戶出差,星星夫婦一衝動就買了去大阪的機票, 阿七也從京都去往神戶。大家一起欣賞了神戶的百萬夜景,聊到很晚……

星星翻了翻那天的微博,是這樣寫的——人生有很多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有許多歷久彌新的再遇;有太多笑淚交匯的曾經,更有一些彼此俱存的年輕。

博士畢業後阿七繼續研究數學研究,據說他這個細分領域,全世界只有幾個人研究。億萬人類中,這幾個腦袋思考的問題,也許只有這幾個腦袋彼此才能理解,也是一件蠻神奇的事情。

數學家也是要吃飯的。阿七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北大新成立的數學中心當老師,教本科生數學題。

星星曾經慕名去聽了課程,居然還能聽懂(因為是入門階段)。看到在黑板上那個口若懸河的人,你很難和平時話不太多的阿七聯想到一起。

那一刻,星星想到了軍訓時的《千千闕歌》。

授課中,阿七提到了一些數學家的趣事,格外生動。看得出來,他對這些數學家由衷敬仰。

星星大學時,未名BBS上曾經有一批網友,每個人接力在化學版上連載「元素的故事」,頗受好評。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一種浪漫,如今看也很有網際網路精神。

不知道中文系和數學系畢業的阿七,能不能寫一本「數學家的故事」。

在大學期間,阿七似乎談過戀愛,因為那時候他會捧著電話一聊很久。但是由於說的是粵語,我們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想要八卦也無從切入。

掌握一門方言,還有保護個人隱私的妙用。後來突然,阿七就結婚了,夫人據說是個藝術家。很期待見到七嫂。

阿七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和星星相似,他此前還經常對時事做一些評論,後來可能是某個社交帳號被刪除,就不太發這些了。

他說自己的立場叫做混亂中立,不是自由派也是秩序派,哪方面有道理就支持誰。竊以為蠻好的。

阿七讀研究生期間,我們策划去野三坡玩。大家要麼剛工作,要麼還在念書,只得選擇京郊。那天北京特別堵車,六個人約好在北京西站會面,結果五個人都堵在路上誤車了。

唯一準點到的就是阿七,那個被我們認為最不靠譜的人。他看著火車離開,很是無奈。

後來我們改籤了火車票,還是去了野三坡。路上,星星掏出了一個魔方,準備用口訣把他還原,結果記錯了口訣,無法復原了。

阿七拿走魔方,認真地研究起來。快到下火車的時候,他不用口訣,把魔方復原了。

研究生期間,阿七加入了山鷹社,一個戶外運動社團。他很快成為了骨幹。這段期間,他不理頭髮,幾乎可以紮起辮子來,從背後看,瘦弱的他像個女孩。

後來他減去了長發,顯得很清爽。聯想到星星曾經的莫西幹頭,男生果然年少時都喜歡折騰那幾根毛。

星星的女兒很喜歡阿七。她曾經問阿七:為什么正多面體只有五種。

阿七用拓撲學的理論解釋了一番,小朋友似懂非懂,不過我們都懂了。把高深的原理,用淺顯的文字解釋出來,這才是數學家。

這位小朋友,也覺得數學家很酷。

星星開了公眾號之後,打賞次數最多的是星星的夫人。阿七的次數排名第三。高達三次。

前幾天阿七發了條朋友圈,意思是失去了去很多地方謀職的機會。大家都很關心,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說他年滿35歲了,很多地方有年齡限制。

不解釋,還真看不出來。

7張照片,35段文字,給阿七送上遲到的生日快樂。(有的圖片裡沒有阿七……)

李宗盛在《山丘》裡唱: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我相信,阿七翻越過的山丘比很多人都陡峭,在山丘的另一端等候的人或許也不多。但明知艱險卻仍要越過山丘,不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麼?

很幸運,翻山的途中能與阿七同行,和這位北大中文系培養的數學家成為旅伴。

祝阿七早日摘得菲爾茲獎。

圖7:北大中文系培養的數學家

本文來源:拂曉摘星公眾號。

語言茶座編者後記:感謝才子佳人授權轉載此文。我認為此文真正代表了北大中文系的系格,編者作為一個十八線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本科生,二線大學畢業的碩士生,二線大學畢業的博士生,對溫儒敏老師的觀點舉雙手雙腳贊成,特別高興地看到阿七同學可以自由愉悅地選擇自己的喜好,看到中文系的守門員竭力為其創造便利條件。當然,我更欣慰地看到以上35段真情文字,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盼阿七同學早日摘得菲爾茨獎,雖然我不知道這是啥獎,但不明覺厲,也就不問度娘了。其實,俺八旬老娘(北師大60年代的數學系大學生)早就偷偷劇透給我了。看官理解為諾獎即可,東北話叫大差不差。

相關焦點

  • 中文系110周年系慶|《光明日報》: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北大中文系百年留下了什麼 堅守中彰顯的"系格"
    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圖史:1910—2010》一書首發式及座談會上,與會者的思考,讓人體味出北大中文系這塊學術高地的精神氣度,也激發出人們對當下大學教育的深入思考。100年的輝煌與艱辛在《百年圖史》主編,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文學史家、著名學者溫儒敏教授看來,北大中文系100年的歷程,大致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段落——五四時期:國文系在新文化運動中光芒四射,中西學術仍處在激烈碰撞的時期,北大中文系「廢門改系」,教學模式初步建立。
  • 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北大中文系慶建系110周年 百餘年培養英才上萬名
    北大中文系老教授唐作藩講述自己與北大的故事。110年培養1.3萬餘名學子自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門」起,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歷史已有百餘年。「1910年我們僅招收了38名本科生。而今年,我們招生的本科生就有204人。」
  • 北大中文系歷經的七次重大變革
    第一次是1919年廢門改系,原文科國文門改為中國文學系;第二次是1925年課程調整,出臺「分科專修制」,為一年級設定共同必修課,二年級以上「分類選修」,分類選修的科目實際對應著語言文字、文學研究、古籍整理3個專業領域;第三次是抗戰西南聯大時期,清華與北大兩校中文系聯合,強化基礎性訓練,很好地發揮了兩校的優勢;第四次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大、清華、燕京大學三校中文系(包括新聞)合一,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這個班開辦三年,培養學員15人,更多的是來自全國的進修教師,他們一邊旁聽,一邊把筆記寄回各自所在的大學,也都陸續開設相關課程。研究班和進修教師中很多後來成為文藝理論界的領軍人物,包括胡經之、蔣孔陽、霍松林、王文生,等等。後來中文系又開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楊晦先生是全國最早帶研究生的少數導師之一,其門下果然出了一批傑出人才,比如文學史家嚴家炎、美學家胡經之等。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編者按今年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年憶往昔崢嶸歲月繼承先賢風骨綿延家國情懷>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精神血脈伴中國的歷史煙雲而生在歲月流變中守正創新千秋一脈,四海文心走過一百一十載的北大中文如今正青春見證歷史風雲,揚時代之新聲1910年3
  • 【零距離看北大】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我師妹說:「中文。」那位叔叔馬上條件反射似的說:「中文,培養作家的?」我師妹想了想,勉強說:「也算吧。」——事實上,中文系並不是作家班,中文系和培養作家並無直接關係——然後那位叔叔就又問:「那你出過幾本書了?」我師妹特別無奈地說:「沒有。」最後那位叔叔大驚失色:「啊?沒有?沒有就讓你畢業了?!」然後我的師妹就很無語。第二次,某位阿姨問我師妹:「你學什麼的?」我師妹說:「中文。」
  • 畢業致辭|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中文系...
    這絕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優秀,還因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在各位即將離開這裡的時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這裡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如何解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如何分析我們民族語言的複雜結構,也不僅僅是如何對那些古代典籍進行校勘與詮釋,更是要感受這種種具體的專業方法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學的力量,一種令大家更為堅韌的力量。
  • 曹文軒:北大,中文系,驛站一生
    他們很容易傷感,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哀切之心。五四之後,北大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事件,其背後,都有著這樣一種情懷。北大是革命火種的產生之地,而殊不知這嚴厲甚至嚴酷的革命卻源於這種情懷。中國現代文學與北大的關係為什麼如此密切?文學為什麼一直是北大的重要學科?當然,也是我們中文系重要的學科?北大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文學事業的重鎮?肯定不是學科設計的結果,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 一張課程表看1950年北大中文系課程設置及師資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0年度第一學期中文系課程一覽表(局部)   這裡展示的是由時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的楊晦親筆籤字的1950年度第一學期中文系課程一覽表。   建國之初,為適應新中國各條戰線建設之急需,《高等學校文法兩學院各系課程草案》於1950年8月出臺。《草案》明確規定中文系的培養任務是「培養學生充分掌握中國語文的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使成為文藝工作和文教工作幹部。」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編者按】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微信公號「北大中文人」授權刊發。陳曉明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對於北大中文系來說,今年的畢業典禮還另有一點特殊:今年是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周年。「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北大中文人的一貫堅持,它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具體內涵。今天我們需要承擔的是建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義,需要創造的是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高峰」型文章。我們是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淬鍊這樣的道義、書寫這篇文章,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它們就與危急時刻無關。
  • 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一位老校友的中肯建議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文系容不下沈從文,把他弄到歷史博物館去當講解員,這還可以歸咎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氛圍。1957年驅逐了後來成為唐詩權威的傅璇琮,也可以用他當了右派來辯解。但是,楊天石在五五級當學生的時候,就以學養深厚著稱,後來獨立開創了蔣介石研究,自成一家,享譽海內外。當年他並不是右派,然而中文系就是不要他,他被分配到一個培養拖拉機手的短訓班,後來靠刻苦治學,輾轉多方,調入社科院近代史所。
  • 北大中文系學生揭秘中文專業現狀
    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系慶時,系主任陳平原老師曾不無感慨地說:「上世紀80年代,北大中文系學生中,各省市文科第一名的不少;90年代以後,家長都希望孩子念能賺大錢的院系,中文系風光不再。」這多少反映出現在市場經濟大潮裹挾下,各院校中文專業遭受「冷遇」的現狀。
  • 北大中文男足回應,改名為「Just Lose It」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北大中文男足回應,改名為「Just Lose It」 北大中文男足回應,改名為「Just Lose It」 今日迷惑行為 10-22 19:17 「有辱系格」相關爭議後,北大中文男足@中文男足 宣布改名為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當年他並不是右派,然而中文系就是不要他,他被分配到一個培養拖拉機手的短訓班,後來靠刻苦治學,輾轉多方,調入社科院近代史所。在他獲得盛名之後,中文系有沒有表現出任何回收的願望呢?沒有。從這裡,似乎可以歸納出一條定律:這些被驅逐的,本來是可以為北大中文系增光,為北大校徽增加含金量的,而留下的,能為北大爭光的當然也許不在少數,但是,靠北大中文系這塊牌子為自身增光,從而降低北大校徽含金量的也不在少數。更為不堪的是,還有一些為北大中文系丟醜的,如那些學術投機者。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這絕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優秀,還因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在各位即將離開這裡的時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這裡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如何解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如何分析我們民族語言的複雜結構,也不僅僅是如何對那些古代典籍進行校勘與詮釋,更是要感受這種種具體的專業方法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學的力量,一種令大家更為堅韌的力量。
  • 系慶大會 | 陳曉明在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可以說,在全國中文學科當中,北大中文系的獨特價值首先表現在它是開風氣之先的,是「常為新」的。小而言之,它開拓了中文學科的體制框架;大而言之,它是把「現代」引入了中國,包括現代文化、現代思想、現代風貌、現代美學。這就是北大的「風範」:有精神,有底氣,能標舉旗幟,能立得起來,能當仁不讓。
  • 郝平寄語110歲北大中文系:立足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
    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代表在紀念大會上接受獻花。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行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110年中,北大中文系共培養了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碩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共計133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