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裡斯·夏侯並不多產,但他執導的《瑪戈皇后》(圖)和《親密》都讓人過目難忘。
法國著名導演帕特裡斯·夏侯(Patrice Chereau)因罹患肺癌不治,本周一在巴黎去世,享年68歲。夏侯生前曾執導過《瑪戈皇后》、《親密》等經典影片,獲獎無數。同時他在戲劇舞臺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導演過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並因此而拓展了自己的海外知名度。
帕特裡斯·夏侯的多才多藝在他這一輩的導演中是出類拔萃的,他永遠都不會滿足某一個固定的角色,電影導演、歌劇導演、演員、編劇這些身份的轉換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輕而易舉之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從一種表達模式轉換到另一種表達模式對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舞臺夏侯
將神話故事放在工業時代
帕特裡斯·夏侯1944年出生在法國西部曼恩-羅亞爾省小城雷茲涅的一戶畫匠家中,從小就受到各種藝術薰陶的他自然而然地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19歲時,夏侯執導了雨果的戲劇《幹預》(Intervention),這齣劇相當成功,於是夏侯就從大學輟學,專心從事戲劇創作。1966年,22歲的夏侯成為了巴黎郊區薩特魯維爾鎮一家劇院的總監,他作為戲劇導演的職業生涯也就此正式展開。
此後,夏侯相繼在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幾家劇院工作,得到了很多磨鍊。1976年,應德國拜羅伊特歌劇院之邀,夏侯擔任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導演,該劇改編自德國音樂家華格納的大型北歐神話樂劇,是拜羅伊特歌劇院的百年誕辰獻禮劇。該劇首演後,曾一度引發爭議,因為夏侯大膽地將這個神話故事的一部分放在了工業化時代,想藉此反映資本主義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不過爭議沒有阻止這部歌劇的成功,當1980年這齣歌劇在拜羅伊特歌劇院落幕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足足持續了45分鐘之久!《尼伯龍根的指環》成為了一部劃時代的歌劇作品,夏侯也因此而名揚海外。
銀幕夏侯
爭議作品《親密》摘得金熊
雖然在歌劇上取得過突出成就,但夏侯更多還是作為一位電影導演為大家所熟識。他執導的電影作品數量上不算多,其中尤以1994年的《瑪戈皇后》和2001年的《親密》最為經典。
1994年的《瑪戈皇后》由伊莎貝爾·阿佳妮和樊尚·佩雷主演,影片根據大仲馬名著改編,講述了法國歷史上著名的針對新教徒的大屠殺「聖巴託羅繆之夜」的故事,影片在當時不僅票房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還獲得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以及最佳女主角大獎、愷撒獎五項大獎和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2001年的《親密》講述了一個已婚男人和一個已婚女人的婚外偷情故事,影片由於有大量性愛場面而備受爭議,不過夏侯曾經辯解說:「這部電影並不像色情片,它是美麗的因為這就是生活。」《親密》在當年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近年來,由於身體的原因,夏侯已經不大拍電影了,但繼續活躍於舞臺之上。今年7月,由他製作的理察·施特勞斯歌劇《厄勒克特拉》(Elektra)在法國艾克斯音樂節上首演,受到了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的待遇。
■ 代表作
《愛的肉體》(1975)
《尼伯龍根的指環》(1976——1980)
《朱迪·泰普沃》(1978)
《露露》(1979)
《受傷的男人》(1983)
《法國旅館》(1986)
《莫忘記》(1991)
《瑪戈皇后》(1994)
《愛我就搭火車》(1998)
《親密》(2001)
《死亡詩篇》(2003)
《加布裡埃爾》(2005)
《被害妄想》(2009)
■ 花絮
帕特裡斯·夏侯從不隱藏掩蓋他的政治立場:1962年他曾參加示威活動,反對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1979年他又出面支持捷克的瓦茨拉夫·哈維爾(Vaclav Havel);1994年波赫戰爭,他又帶著新片《瑪戈皇后》跑到被圍攻的塞拉耶佛放映;2000年,極端右翼加入奧地利執政聯盟後,他抵制出席薩爾茨堡音樂節。
■ 各界悼念
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文化界為之哀痛,因為法國失去了一位藝術家,夏侯是法國的驕傲。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總經理Peter Gelb:夏侯是近50年來歐洲最具影響力的話劇和歌劇導演,他導演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是第一個「高概念歌劇」,徹底改變了歌劇的形態。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我從看到他導演的馬裡沃話劇《爭執》(La Dispute,1973)就愛上了他,我被他對肢體語言的運用給俘虜了,在他的作品中,演員們在舞臺上奔跑,時而靠近時而遠離……太具革命性了。後來我演了他導演的《瑪戈皇后》,那部片子是我們倆永遠的聯結,那之後他又找過我兩次,可惜我都錯過了。對不起,帕特裡斯,我以為你是永恆的。
本版編譯:尼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