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人員 1994年的歷史巨片《瑪戈王后》奠定了導演帕特裡斯·夏侯在當代法國影壇重要位置。影片耗資巨大,匯集了法國的一大批一線明星,包括伊莎貝拉·阿佳妮、丹尼爾·奧圖耶、樊尚·佩雷等,成為當年最受矚目的電影。摘取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以及多項愷撒獎。夏侯在1998年的《愛我就上車》中風格大變,從《瑪戈王后》沉重的歷史敘事中走出來,呈現出一種小製作電影的外觀,這部影片最終使他得了愷撒獎最佳導演獎。 夏侯的這部新作以大膽直率的性描寫引起了極大爭議,他本人則認為儘管影片中有35分鐘的性場景,但觀眾不應就此停留在對性的討論上,更重要的是影片仍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性在影片中只是一種「語言」——對於主人公來說這是他們主要的交流手段。 影片根據英籍巴基斯坦作家漢尼夫·庫瑞什的兩個短篇小說《親密》和《夜燈》改編。夏侯對原著進行的最重要的改編就是強調和突出了女性的視角,他在拍攝過程中意識到是克萊爾決定了一切,「女人帶來了希望與和平。」這使得女主演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庫瑞什則戲稱夏侯將「一部男性的書改成了一部女性的電影」。 頗為有趣的是雖然幕後主創人員來自法國,但影片卻是在倫敦並完全用英國演員完成拍攝的。對此,夏侯認為庫瑞什原著本身就是以英國為背景,也只有英國社會的複雜性和殘酷性才能充分傳達出影片的意韻。同時他以一個外來人的身份來表現英國,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的融合。 本片的攝影埃裡克·戈蒂耶(Eric Gautier)是目前法國年輕攝影師中的佼佼者,他靈活多變的風格以及獨特的創造性在與卡拉克斯、阿薩亞斯等新一代導演的合作中得到充分表現。 本片主演儘管不是大明星,但他們出眾的表現得到了評論界的高度讚揚。男主演馬克·裡蘭斯是英國莎士比亞劇團的頭牌演員之一,戲劇功底十分紮實,曾出演過彼得·格林納威的《魔法師的寶典》。不過他一直致力於舞臺上的發展,很少接拍電影,此片之前已有6年未上銀幕。女主演凱瑞·福克斯來自紐西蘭,她的代表作有女導演簡·坎皮恩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的影片《我桌邊的天使》。 ■評論 本片無疑是今年最具爭議性的作品,評論呈現出褒貶不一的局面。當然其中爭議最大的仍然是對性的表現,這也將對電影分級提出考驗。 褒:自從貝爾託魯奇的《巴黎最後的探戈》之後,還沒有哪部電影能如此微妙而富有邏輯地揭示出肉體的親密是如何逐漸轉變對愛的渴求。導演對人與人之間關係,尤其是現代愛情複雜性有著細膩而深刻的描寫。 影片觸及了人們靈魂中最黑暗的角落,展現出人的孤獨、厭世和絕望乃至掙脫乏味的世俗生活的強烈願望,以及這種願望與社會責任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攝影師以精緻考究的詩意風格和具有想像力的表現方式,有力地傳達了男女主人公關係的曖昧,特別是那些街景給人以電擊式的強烈震撼,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 兩位主演的精彩演出是影片的亮點,他們通過精細的肢體語言和眼神傳遞出心靈深處的感情,以最細微簡潔的動作表現出傷痛和失落。 貶:謝羅在改編中似乎偏離了原著痛苦的核心,有欠說服力。而且對性的過分表現多少顯得稚嫩和過時,而且極度缺乏美感。臺詞顯然十分缺乏地道的英國風味,演員在表演時總帶著歇斯底裡的語調,再加上無休止的攝影機運動和粗糙的剪輯,令人感到困惑和迷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