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高的智慧和境界恰似蓮花

2020-12-23 Boss東陽

你真正了解什麼是出淤泥而不染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很多同學並沒有理解透徹,大家都是圍繞著不染做文章,說自己品行高潔,特立獨行,世人皆醉我獨醒,這是錯誤的邊界。

其實他具有兩層意思,一是淤泥,二是不染。首先要在淤泥中要與淤泥和諧相處,把泥鰍當成好基友,而且還要從淤泥中吸收有效的成分來壯大自己。第二層意思才是不要把自己搞臭,在泥不被泥染,在世俗不被世汙,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所以告訴我們君子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侮辱垢穢要容納住,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都能夠包容得,就如荷花,和光同塵,最好的修行就是在塵世。

而當你長長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時,你覺得自己太成功了,飄了,蓮花以自己的特性又告訴你,這還是錯的。蓮花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吟,富貴而不收斂意者,知進而不知退,就像蓮花一樣等他再也合不上的時候,就該凋謝了。所以說蓮花才代表著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荷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荷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說的荷花,就想起了劉禹錫愛蓮說裡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典雅聖潔,最高的境界莫過於此!荷花只是一種草木植物,本身沒有什麼境界,其實它的境界在於所有愛蓮花的人,是人的境界高度決定了花的境界,作者的高度決定了花的高度!特別是夏夜荷塘,荷花盛開的時節,微風輕撫,池水潺潺,淡淡花香為伴,是多麼的溫馨愜意,環境優雅,月夜之下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蓮花象徵著什麼,和佛教又是什麼關係
    蓮花的特性與佛教的教義相吻合,佛教是想要幫助塵世間的凡人擺脫困難的宗教,將濁世當做一片苦海,希望婆娑世界的人能夠擺脫這片苦海,其最直接也是最快捷的途徑就是修行,就是從濁世到淨界,從大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中超凡脫俗,不被汙泥所汙染,最後開出一朵無比美麗的話,這個和佛教修行的教義是完全吻合的。佛教教義的之一,是慈悲眾生。
  • 詩詞:恰似蓮花水上飄,河燈盞盞漾瓊瑤
    漁你同行七絕.庚子河燈詠恰似蓮花水上飄,河燈盞盞漾瓊瑤。紅光綠影隨流去,放眼神州盡舜堯。
  • 「蓮花」象徵著什麼?蓮花與佛教有著怎樣的關係?
    蓮花與佛教的淵源極深,可以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會有蓮花。我們常看到,佛菩薩或坐或站於蓮花臺之上,有的掌託蓮花,有的手執蓮花,神態如蓮花般安祥慈悲,供佛用的燈和蠟燭也常作成蓮花造型。那麼佛教為什麼會選擇蓮花呢?主要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與佛教的宗旨很相應。蓮花,又稱荷花。
  • 「無極堂」道家九大生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玄靈道人
    畫家玄靈子劉文順國畫水墨荷花推薦一、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麵糊塗《老子》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
  •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呢?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就是證悟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就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守持戒律的最高境界!不論是戒律也好,還是自律也好,都是走向君子的一個方便法門,但是它們都不是無上智慧的法門和最究竟的法門,把它們做到最好,也不過是人生的低修為低境界!不論是戒律還是自律都是有為法,都是刻意而為之,都不是無為法的範疇!
  • 愛一個人有三種境界,最後一種境界最高,別不信
    愛代表著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精神體驗,行為狀態和物質需求。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信任,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關心。而男女之間的愛是指,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當成最重要的人,並渴望自己也成為對方最重要的人的欲望。02其次,愛一個人的境界是什麼愛一個人就會心疼一個人,而心疼一個人就會甘願為他付出而無怨無悔。在我看來,愛一個人的境界就是付出,不管是付出時間,還是付出精力,亦或是物質付出,這都代表著你對另一個人的感情。
  • 林徽因很美的一句名言,將蓮花境界寫到了極致,令人驚嘆不已!
    世上有過多人都寫過蓮花,無一不是讚嘆蓮花的聖潔美。而再怎麼寫,都無法突破周敦頤的《愛蓮說》其中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以說蓮花寫到周敦頤這種境界已經是極致了,從北宋至今都無人超越過。民國時期四大美女之一的林徽因,也寫了關於蓮花的,個人感覺也是將蓮花的境界寫到了極致,令人驚嘆不已,她的生花妙筆寫出了蓮花的另一種無私奉獻的美,文字如下: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 蓮花與佛到底有什麼淵源
    蓮花與佛教的文化淵源:其實這就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的一種自然崇拜!人類從茹毛飲血,愚昧無知的類人開始,就因為敬畏自然,學習自然,從大自然中找尋進化之路。經過億萬年的不斷適應,探索,徵服,人類終於站在大自然生物鏈的頂端!大自然是一本無上寶典,天書。
  • 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早安晚安語錄,ID:zaowanyul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1 人生必定有所遺憾這一輩子逐漸明白,一個人最高的境界2 一半一半,才是智慧一個人最高的境界,是半。人生之中,終究會明白,有些話該說的時候去說,不該說的時候不去說。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下面這些境界,你都達到了嗎?忙中不說錯話,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更要保持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抬頭有方向,低頭亦清醒。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事業的最高境界:愛崗盡職無憾,養家小康無憂,自己開心無悔。榮譽的最高境界:你已遠離江湖,江湖還有你的傳說。喝酒的最高境界:你還知道他是誰,他已經不知道你是誰了。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聯繫,常在心中。
  • 南懷瑾:三句話將人生最高境界總結,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髓
    他的人生可以說是非常的有質量的,有的人活了大半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並且在人生的前20年裡就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思考,人生豈能夠這麼的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存在的意義。有人說當你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和方向的時候,就看看那些把生活活得有意義的人是怎麼活著的吧,有一個信仰總是好的!
  • 人生最高境界:放手和放下,一「放」心底無私天地寬
    馬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阿里巴巴最紅火的時候,他堅定地選擇了退休,如此放手是何等之智慧而瀟灑,馬雲不愧為是一個有智慧、有膽識的大企業家。其實,從馬雲的放手,使我們也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智慧來,人生只要做到放手和放下,就能活得坦然而精彩。01、做父母的最高境界,當是要學會放手。
  • 為什麼對於佛家來說,蓮花是無可替代的?
    以修行的形式,積累「福德」與「智慧」,最終,才能上升到超脫的境界,不再進入輪迴受苦受難。中國的信徒,大多修行的是「淨土宗」,是為「佛門十宗」的一大分支。所謂「淨土」,就是沒有苦難和憂愁的極樂世界,這個宗派以「念佛」作為修行方式,最終,達到往生極樂的功效。
  • 蓮花在佛教中的涵義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花就是佛的象徵。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聖潔性,象徵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蓮花的花死根不死,象徵人死魂不死,不斷輪迴中。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幹擾。
  • 幽默,交談的最高境界,讓我們成功地駕馭幽默,達到交談最高境界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幽默,交談的最高境界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達,它既彰顯了說者的聰明才智,又讓聽者開心愉快。它是交談的最高境界,是最有效的溝通手段。詞典裡將幽默定義為「幽默感、詼諧」和「引起愉悅、大笑的東西」,幽默是能給人帶來快感的一種表達方式,英美等國家將幽默感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良好修養的表現。如果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被說成「沒有幽默感」,那無異於說他「三等殘疾」「文盲」,甚至「無知」。
  • 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夠
    一個人境界的最高處,萬物、自己原是一體;一個人智慧的最高處,悲傷、欣喜兩無差別。既然萬物一體,何來厚此薄彼?既然兩無差別,何來愛憎分明?人之所以看人不順,是因為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因為智慧不夠。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莊子·齊物論》:「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沒有什麼不是天地自然的產物。人之所以看不慣,是因為不了解其中的道理。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在道家不但主張盡人皆可成聖人,且進而力主盡人皆可成神人。蓋人人本具神性,存之養之,保之充之,煉之化之,脫其後天,返其先天,人自成神。人與神合,無人無我,無物無相,無念無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稱之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須超思想,超知見,超信仰,超是非善惡,超壽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歸入此一境界中。
  • 萬物皆靈性,真實覺知,心似蓮花開
    隨著日出、日落,一復一日,雖然默默無聞,可是他們皆有靈性,隨順自然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本性,展現自己本具的風格和不甘寂寞的智慧。山間的野花雖然無人欣賞,則依然綻放,獨守著自身的芬芳和空性;臘梅固守著自己的本性,沒有寒冬雪月,就不綻放自己的芬芳,體現了其不畏苦、寒的堅定信心,不隨春、夏、秋的優越而轉;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依然潔淨無瑕,被世人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