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一個人境界的最高處,萬物、自己原是一體;一個人智慧的最高處,悲傷、欣喜兩無差別。
既然萬物一體,何來厚此薄彼?既然兩無差別,何來愛憎分明?
人之所以看人不順,是因為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因為智慧不夠。
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
《莊子·齊物論》:「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沒有什麼不是天地自然的產物。
人之所以看不慣,是因為不了解其中的道理。
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
莊子說:「道無所不在。」
東郭子追問 :「請指出一個具體的地方。」
莊子說:「道在螻蟻裡。」
東郭子問:「道至高無上,怎麼在先生口中這麼卑微呢?」
莊子又說:「道在雜草裡。」
東郭子驚道:「怎麼更卑下了?」
莊子說:「道在磚瓦裡。」
東郭子很疑惑:「怎麼越來越低微呢?」
莊子最後說:「道在屎溺裡。」
《莊子·天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屎溺裡尚且蘊藏著大道,更何況其他事物中呢?
真正高尚的人品,不是居高臨下,趾高氣昂,反而甘居人下,混同於世俗。
如果你看人不順,不要總想著改變別人,提升一下自己的境界,也不失為一個完美的答案。
老子也說:「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要我們與人我自然一視同仁。
痛苦太多,是因為智慧不夠
《莊子·天地》: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不因長壽歡樂,不因短命悲哀,不因通達榮耀,不因窮困羞慚。
世間萬物是一個整體,生死也只是形式不同,不存在本質上的分別。
有位老太太,總是不快樂。
雲遊的道士看見了,就問她:「您為什麼悶悶不樂呢?」
老太太說:「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賣鞋。」
她又說:「一到晴天,大兒子的傘就賣不出去;一到雨天,二兒子的鞋就會滯銷,我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道士笑道:「您可以這樣想啊!一到晴天,您二兒子的鞋一定賣得很好;一到雨天,您大兒子的傘一定暢銷。無論是誰,都有好福氣啊!」
老太太聽後,笑逐顏開,再也沒有發愁。
《莊子·至樂》:「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世界上最大的快樂,是無苦亦無樂;世界上最大的榮譽,是無辱亦無榮。
真正有智慧的人,內心總保持著一份清靜恬淡,左右兩邊都不沾染。
當一個人參透苦樂,懂得無樂之樂,才會真正成熟。
《莊子·養生主》:「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安於時俗而順其自然,喜怒哀樂都不能動搖我心。
人生活到最後,活的就是一個心態,好的心態一半由境界撐起,一半由智慧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