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2019國際疝與腹壁外科峰會在南京隆重開幕。此次大會是在中國境內開展的規格最高、國際專家最多的疝外科領域國際會議,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或地區的近百位疝與腹壁外科著名專家作學術交流。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普外科主任嵇振嶺教授在會後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患者以為疝氣是個小毛病,常因為忽視而久拖不治,甚至造成腸壞死。其實現在的疝氣手術技術比過去已大為提高,只需要在肚子上打幾個0.5釐米左右的小孔,再通過3D輔助等完成手術,患者疼痛少、恢復快、併發症少。」
開幕式現場
大會執行主席、東南大學附屬中大溧水分院院長嵇振嶺教授致開幕詞
微創技術發展迅猛從單純的縫合修補到機器人手術
疝,俗稱「疝氣」,老百姓又叫「小腸氣」。嵇振嶺教授指出,疝可能出現、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最常發生在兒童和老人。肚臍疝該病好發於男性,約有三分之一的男性會「中招」,特別是中老年男性。同時,疝以腹股溝疝最為多見,按以往傳統手術方式的治療方法,復發率10%以上,而現在採用的無張力修補術及腹腔鏡微創手術,使復發率低於1%。
大多數人認為疝是小毛病,殊不知拖久了會導致疝變大,甚至導致各種併發症,病情嚴重會有致命的危險。「一個良性病因久拖不治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著實可惜。」北京朝陽醫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國際內鏡疝協會中國分會主席、國際疝與腹壁外科雜誌主編陳杰教授表示:隨著人工修補材料及技術突飛猛進,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技術現已多達10餘種術式,以前是「縫合」,現在是「修補」;過去術後要躺一周才能回去,現在推行日間手術,即上午做,下午就可以回去。從單純的縫合修補,發展到現在有腹腔鏡的手術、微創的手術、3D的手術,甚至有機器人的手術,疝氣手術技術發展地非常快。
國際內鏡疝協會主席、德國著名微創外科學家Bittner教授介紹,在德國腹腔鏡手術費用低、住院時間短,術後病人很快就能投入到工作。所以,在國外更多的疝氣病人更願意接受腹腔鏡手術。
中大醫院疝與腹壁外科技術居全省前列
據介紹,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普外科是江蘇省疝與腹壁外科組長單位,每年收治各類疝與腹壁外科疾病400—500例,尤其是在會陰疝、食管裂孔疝、高齡局麻下疝修補以及各種疑難複雜疝的診治上優勢明顯。同時,中大醫院普外科是江蘇省疑難疝病診治中心、江蘇省疝與腹壁外科培訓基地,腹腔鏡疝修補術比例和數量居全省前列,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
該院普外科李俊生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前不久湖北武漢一名70多歲老年患者因患會陰疝慕名來到中大醫院就診。患者李大爺是位直腸癌術後患者,莫名發現會陰處出現包塊,李俊生主任醫師為其施行腹腔鏡微創會陰疝修補術後。目前,李大爺恢復很好,即將康復出院。
中大醫院普外科團隊在江蘇地區也最早開展腹腔鏡下食管裂孔修補術,目前每年五十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在中大醫院接受此類微創手術,大大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質量;同時,中大醫院普外科常規開展局麻下高齡老人的疝修補術,不僅緩解了老人焦慮緊張,而且降低了手術風險。每年約有10例左右的90歲-100歲高齡疝氣患者在中大醫院接受此類手術。
總之,腹腔鏡下疝修補術優勢不僅僅是創傷小、恢復快、切口美觀、復發率極低,更多的是能及時發現對側隱匿性疝氣,並且在不增加創傷的情況下,一次手術同時修補兩側疝氣,以避免術後疝氣復發。(通訊員 崔玉豔、程守勤 攝/陳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