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看不見的客人》開始經常看到西班牙影片的,近幾年西班牙驚悚、懸疑片好評不斷,《莽荒故事》、《完美陌生人》、《海市蜃樓》等的劇情更是反轉不斷,讓人驚愕。
《飢餓站臺》作為一部場景單一的電影,雖有許多地方不太能經得起推敲,但作為一部小成本的室內劇,又是導演的處女作,本片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故事圍繞著一個叫做「監獄坑「的監獄,這所監獄關押著各種來歷不明的犯人,有的確實是犯了罪,也有的是自願進來。進來之前,每名犯人可以選擇一件物品隨身攜帶。
管理者每天會烹飪出豐富的餐食,這些事物通過牢房中間的坑洞,從最上層運往最底層,平臺會短暫在每層停留。
食物在到達第一層前精緻而豐盛,」監獄坑「還根據裡面的犯人量身定製了食物,理論上只要每名犯人每天只食用自己配給量的食物,要生存下去沒一點問題。
但人性是貪婪的,上層的人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的那份食物,導致下層的人永遠不夠吃。
而」監獄坑」中形成的微小社會則圍繞著簡單的資源——食物、簡單的階層——樓層而產生。
影片一開始就說世界上只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和掉落的人。
這三種人正好與「監獄坑」中的社會階級一樣,上層人因為食物足夠不會理會下層的人和事,下層人因為食物不夠要為了食物而鬥爭要想著向上層爬,還有因為各種事情從電梯井掉落的人。
在正常情況下,能使階級變動的方式只有在一層住滿一個月,由「監獄坑」的管理人員迷暈全部犯人,對犯人居住層數進行隨機輪換。
在這個時候食不果腹的下層人可能變成錦衣玉食的上層人,而上層人有可能變成朝不保夕的下層人。
主角格倫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也是為數不多自願進入「監獄坑」的人,他的目的是來戒菸,隨身帶的物品是一本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唐吉坷德》,唐吉坷德大戰風車的故事大家都在課文中學過,這本書也是一個隱喻,男主角的所有努力最終都是徒勞無功的。
主角一開始在48層醒來,這是一個中上的樓層,雖然不是上層人那種隨意吃喝的樓層,但是好歹能吃到上層人留下的殘羹冷炙,運氣好還能喝到一點酒,不用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格倫的室友是一個叫做崔馬格斯的老頭,而影片的設定則靠這位老頭為我們講述,主角在崔馬格斯這裡獲得了許多關於「監獄坑」的知識,比如輪換制度以及食物分配製度。
男主的室友崔馬格斯是一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他將電視扔下了窗戶犯了人命進了「監獄坑」,他所帶的東西是一把越用越鋒利的刀。
他會跟主角說:「不要和上層的人說話,因為他們住在上層,不要和下層的人說話,因為他們住在下層。」
在48層主角還遇到了監獄的異類,一個叫做米哈魯的女人,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孩子,每月都會跟著食物平臺下到底層,為此也經歷了各層的人情冷暖。
第一個月從一開始的不和睦,到後來兩人還算愉快的相處中度過了。
而在第二個月主角被分配到了171層,這不是一個好樓層,因為作為下層,在這層得不到平臺上的食物,崔馬格斯作為一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他在重新分配樓層當天比男主先醒來,並將男主五花大綁了起來,打算在餓到不行的時候一點點的割下男主的肉度過這個月。
男主痛苦不堪但是因為被綁起來而無法反抗。
在男主遭受崔馬格斯的殘忍對待的時候,正好遇到米哈魯這個月從上層下來,因為上個月男主對其善意的對待,米哈魯救了男主一命。
也使得男主沒了室友,孤身一人度過了一個月。至於是怎麼在沒有食物的樓層活了一個月著實讓人震驚。
第三個月男主來到了33層,還換了新的室友,這個室友居然是當初面試男主進入監獄的面試官伊莫古裡。
她罹患癌症,生命所剩無多,只想在最後的時日做些讓自己寬慰的事情。
她跟男主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帶進監獄的東西是一條臘腸犬。
她作為一個監獄相關人員相信大家只吃自己配給的食物所有人都能活下來,她認為「監獄坑」是一個「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她相信人與人之間存在「自發性的團結」,連就餐都是與自己的狗分食自己的配給量。
在每次送餐的時候都會跟下面的人說只要按照她配給的食物食用人人都會活下來的,可是現實的殘酷沒有她想像的那麼簡單。
在一天的餐桌上他們見到了傷痕累累的米哈魯,二人救治了她,結果米哈魯半夜醒來的時候因為飢餓把伊莫古裡的臘腸狗吃了,伊莫古裡的精神支柱沒有了,陷入了絕望之中,艱難的度過了這個月剩下的部分。
而在第四個月二人被分配到了202層,在真正的底層伊莫古裡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中,因為在她原先的認知中,監獄坑只有200層,而且作為精神支柱的狗也已經死亡了,她選擇自盡成全男主,至於男主是怎麼活過第四個月的,我們自然而然就能聯想到了。
在第五個月男主幸運的被分到第六層,這是一個從未抵達過的上層階級。
而他的新室友是一個樂觀主義信奉基督教的黑人叫做巴哈拉特。
巴哈拉特帶的東西是一條麻繩,他想通過這條繩子進入上層階級,於是他請求第五層的人的幫助,結果上層的人看似要幫助他上去實則是要整蠱他,上層的人根本看不起下層的人,差點讓他當場殞命。
巴哈拉特因為這次事件意識到了,想要藉助上層的人攀上更高層是不可能的,在與男主格倫的暢談下,在男主的估算下,總共約為250層,二人決定打破「監獄坑」的規則,而方式是隨著餐桌下去作為規則的制定者,為每個人配給食物,且在最後隨著餐桌一起回到0層為管理者傳達訊息。
二人以武力的方式使下層人民服從他們的食物配給方式。
二人在武力分配的時候,他們落到了一位智者的樓層,智者批評他們不應該直接運用武力,而應該先勸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實在不行的情況下再動粗。
還教導二人,重要的不是二人回到0層,而是為管理人傳達了訊息,而這個訊息可以是一份完好無損原封不動回去的食物,而二人將這個食物選擇為了「義大利奶凍」。
二人繼續下降,接著實施了分配就餐計劃,先是以智者的方式開始勸說,但是他們發現勸說其實根本沒有用處,在資源的爭奪面前,理智與斯文顯得不堪一擊,二人不得不保護著「義大利奶凍」繼續了徵服之路。
當二人越過50層的坎,越往下層走的時候,越見到喪失理智的人們的恐怖,那些人只剩下了欲望。
當二人下降到100多層的時候終是遇到這場困獸之爭的佼佼者,看到了米哈魯的死亡,用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法,勉強度過了樓層。
拖著殘軀,二人到了男主先前待過的最底層202層,一直降到了男主預測的250層卻發現平臺還是沒有停歇下來的意思。
兩人在無助當中一直撐到了333層。在那層男主看到了一個小女孩,是伊莫古裡所說的根本不存在的米哈魯的孩子。
看著飢餓的女孩,在糾結中男主將手上的「義大利奶凍」給了小女孩吃,而巴哈拉特終是受傷太重逝世了,而男主和小女孩一起到了井底。
在幻想中的崔馬格斯的勸說下,男主覺得不需要送信人而讓小女孩獨自一人隨平臺回到了0層。
本電影為我們保留一個開放性結尾,讓觀眾自行去遐想。
但是總得來說對於結尾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女孩吃完布丁之後,被男主送上平臺後,乘坐平臺上去,「監獄坑」管理人收到了信息改變了方式,認為「自發性團結」已經形成。
而第二種結局則是最底層的女孩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於男主的想像中,被送上去的只是 「義大利布丁」。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結局的,因為本片的開頭再加上劇情中,會穿插一個廚房的畫面,廚房裡的管理人因為一份「義大利布丁」沒有人吃而且發現了裡面有一根頭髮,認為是頭髮導致沒有人吃而訓斥了所有員工的畫面,而最後一次關於廚房的線索是廚師在擺放第0層的食物平臺。
所以我認為333層的女孩是不存在的,只是男主對自己美好的告慰。
本片自始至終都在提到男主帶的書《堂吉訶德》,而恰如我們知道的,本書主題是一個人生中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而這正體現出男主在這幾個月中所體會到的真實的「監獄坑」,在男主進來前根本不知道「監獄坑」的真相往往比他想到的更為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