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用床單作背襯寫成的標語,上面只有簡單的4個字,出自一群熱血澎湃的大學生之手,這是1984年國慶35周年慶典中的一個「意外」,也成為一個永遠銘記在共和國史冊上的經典畫面。
這個橫幅上寫的四個字是:「小平您好」!
照片中有一個戴眼鏡的青年,他叫張誌,當時是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生。這條橫幅,是他和同學們的創意。
35年之後,已經56歲的張誌親口向筆者講述了那段難以忘懷的故事,透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為什麼當時只寫了四個字?橫幅後來去哪裡了?他們的命運後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今年56歲張誌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身材高瘦,隨和而健談。他最近很忙,因為要參加今年的遊行活動,做各種彩排。「忙得都沒有時間去遊泳了。」他笑,多年來他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經常的體育鍛鍊,看得出他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
聊起往事,他的思緒又回到了35年前的北大宿舍裡。那是恢復高考後的第四年,張誌從天津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那時的大學生,都很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校園裡到處是苦讀的身影。」
1984年臨近暑假,張誌和同學們接到了參加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遊行的任務,整個假期,他們都在緊張地訓練。「預演時,大家的隊列走得整齊,口號喊得也響亮,但就是顯得有點兒沉悶,不夠活潑、熱烈。」
他們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新一代的大學生,參加國慶慶典,大家的心情都非常興奮,對未來充滿希望。「當時不僅僅在學生,我覺得在整個社會當時都是那種氛圍。這種心情需要有一個表達,我們就想,能不能寫一個我們自己的標語?」
當時,正規的標語都有了,基本都是「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張誌和同學們想寫點不一樣的。「我們想寫給在改革開放中起到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的領導人鄧小平同志,大家對他很欽佩,有感情。」要不是鄧小平同志力主恢復高考,這些年輕人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大學讀書。
年輕人,就是敢想敢幹。那一夜,北大28樓二層靠北的宿舍,燈一直亮著,十幾位年輕的大學生,熱烈討論著橫幅的內容。
按照常規,這種標語應該寫上頭銜或者職務,最起碼也要寫「尊敬的鄧小平同志」,為什麼最後只寫了簡單的四個字呢?張誌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最主要是我們的那個標語製作的條件太有限了,因為當時是用了同學的一個床單,把它對摺起來,實際上只能寫四個字。想來想去,最後就是濃縮成小平您好,因為覺得既親切,又能夠表現他大家對他的這種尊重。」
張誌和同學們很快統一了意見。由常生拿著抹布蘸著墨汁寫好橫幅,又用訂書機將寫好的字釘在床單上,並固定在竹竿上。
可是這個橫幅第二天怎麼帶到現場?大家開動腦筋又想出了主意。「當年的安檢沒有現在這麼嚴,我們服裝也不是統一的,所以大家就穿自己的服裝,郭建崴和曾周特意穿著實驗服去的,衣服肥大,長到膝蓋,他們把標語對摺卷好,夾在腋下,然後同學們互相掩護一下,無人發覺,就這樣上場了。」
遊行的隊列,個子從高到矮排列,張誌個兒高,又是班長,站在第一排,「正好給帶著橫幅的同學『打掩護』。」 說到這兒,張誌笑了。
隊伍一路行進至天安門城樓前,在金水橋頭,常生、李禹和於宏實三人一對眼神,迅速展開橫幅,高高舉起——團團花束中,「小平您好」四個字格外醒目……這經典的瞬間,立刻被在場的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來。
標語打出來之後,同學們當時沒有緊張,只覺得興奮。「有的同學衝著主席臺歡呼,還有的同學在跑,執勤的同志已經下命令說讓我們趕緊通過,那個時候大家就跑亂了,結果標語被擠掉了,最後丟了。」整個的過程非常短暫,也就是一兩分鐘。
當時,張誌和同學們不知道的是,現場安保人員原本可以攔下他們。但遊行指揮部負責監督把關的李永明和另一位同事判斷,這是大學生發自內心的對小平同志的問候,是好事兒,應該放行。於是他立即撥通總指揮部的電話,領導也同意放行。就這樣,這個歷史性的畫面才傳向世界,也影響了張誌之後的人生選擇。
當晚回到北大,大家仍然沉浸在興奮中,但一個傳言又讓大家很不安。「據說這意外冒出的橫幅算『事故』,學校要追查……」張誌說,「當時大家都挺緊張的。」
10月3日,人民日報三版刊登北大團委老師徐小平的文章《小平您好——知識分子的心聲》,說明學生打出橫幅,是「要向黨表達當代大學生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讚美,向制定這些政策的黨中央領導同志表示敬意」。這算是給這個事件定了性,傳說中的「追查」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們當時確實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情,對領袖的尊重,對整個國家的信心,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一種自豪感,僅此而已。雖然後來大家有點緊張,但是在北大整個範圍還是比較平靜的,沒有表揚,沒有批評,也沒有過於關注。」這個「歷史性事件」就這樣風平浪靜地過去了。
這件事對張誌的人生有些什麼影響呢?他並不覺得自己參與了歷史,但如今看來,他後來的命運轉折似乎仍有某種寓意。
1985年,張誌本科畢業,在中科院讀研深造,碩士畢業後來到北京市科委下屬的生化免疫製劑中心工作,他一直在思考「科技創新如何轉化成生產力」的問題。
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給了張誌改變的勇氣。1993年,他辭去公職,退了公房,下海創業。他的公司瞄準當時全新的生物檢測領域,全力研發,很快成為國內最早一批獲準生產愛滋病檢測試劑的民營企業之一。
如今,張誌的公司已成功開發150餘種體外診斷試劑產品,建立起6個技術平臺和生產線,規模也從最初的三五人,發展為將近兩百人,幾十年的打拼已經使他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進程,這個歷史進程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張誌把這張珍貴的照片掛在自己的公司,「為了紀念這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更主要的我覺得還是想紀念這種改革開放的歷程。」
望這35年,張誌覺得自己是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見證者,一個親歷者,一個受益者。「小平同志力主恢復高考,給了我讀書的機會;他重視科技創新,給了我創業的勇氣;他做事執著堅韌,不畏改革,這是影響我一生的品質。」張誌說。
改革開放,改變了無數像張誌這樣的年輕人的命運。因此,「小平您好」這句最簡單質樸的問候,也是當時人們共同的心聲。35年後,這一國慶遊行歷史上的經典瞬間,仍然留存於中國人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