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盛典的一個「意外」竟成經典,「小平您好」背後發生了什麼?

2020-12-20 騰訊網

一幅用床單作背襯寫成的標語,上面只有簡單的4個字,出自一群熱血澎湃的大學生之手,這是1984年國慶35周年慶典中的一個「意外」,也成為一個永遠銘記在共和國史冊上的經典畫面。

這個橫幅上寫的四個字是:「小平您好」!

照片中有一個戴眼鏡的青年,他叫張誌,當時是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生。這條橫幅,是他和同學們的創意。

35年之後,已經56歲的張誌親口向筆者講述了那段難以忘懷的故事,透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為什麼當時只寫了四個字?橫幅後來去哪裡了?他們的命運後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今年56歲張誌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身材高瘦,隨和而健談。他最近很忙,因為要參加今年的遊行活動,做各種彩排。「忙得都沒有時間去遊泳了。」他笑,多年來他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經常的體育鍛鍊,看得出他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

聊起往事,他的思緒又回到了35年前的北大宿舍裡。那是恢復高考後的第四年,張誌從天津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那時的大學生,都很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校園裡到處是苦讀的身影。」

1984年臨近暑假,張誌和同學們接到了參加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遊行的任務,整個假期,他們都在緊張地訓練。「預演時,大家的隊列走得整齊,口號喊得也響亮,但就是顯得有點兒沉悶,不夠活潑、熱烈。」

他們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新一代的大學生,參加國慶慶典,大家的心情都非常興奮,對未來充滿希望。「當時不僅僅在學生,我覺得在整個社會當時都是那種氛圍。這種心情需要有一個表達,我們就想,能不能寫一個我們自己的標語?」

當時,正規的標語都有了,基本都是「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張誌和同學們想寫點不一樣的。「我們想寫給在改革開放中起到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的領導人鄧小平同志,大家對他很欽佩,有感情。」要不是鄧小平同志力主恢復高考,這些年輕人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大學讀書。

年輕人,就是敢想敢幹。那一夜,北大28樓二層靠北的宿舍,燈一直亮著,十幾位年輕的大學生,熱烈討論著橫幅的內容。

按照常規,這種標語應該寫上頭銜或者職務,最起碼也要寫「尊敬的鄧小平同志」,為什麼最後只寫了簡單的四個字呢?張誌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最主要是我們的那個標語製作的條件太有限了,因為當時是用了同學的一個床單,把它對摺起來,實際上只能寫四個字。想來想去,最後就是濃縮成小平您好,因為覺得既親切,又能夠表現他大家對他的這種尊重。」

張誌和同學們很快統一了意見。由常生拿著抹布蘸著墨汁寫好橫幅,又用訂書機將寫好的字釘在床單上,並固定在竹竿上。

可是這個橫幅第二天怎麼帶到現場?大家開動腦筋又想出了主意。「當年的安檢沒有現在這麼嚴,我們服裝也不是統一的,所以大家就穿自己的服裝,郭建崴和曾周特意穿著實驗服去的,衣服肥大,長到膝蓋,他們把標語對摺卷好,夾在腋下,然後同學們互相掩護一下,無人發覺,就這樣上場了。」

遊行的隊列,個子從高到矮排列,張誌個兒高,又是班長,站在第一排,「正好給帶著橫幅的同學『打掩護』。」 說到這兒,張誌笑了。

隊伍一路行進至天安門城樓前,在金水橋頭,常生、李禹和於宏實三人一對眼神,迅速展開橫幅,高高舉起——團團花束中,「小平您好」四個字格外醒目……這經典的瞬間,立刻被在場的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來。

標語打出來之後,同學們當時沒有緊張,只覺得興奮。「有的同學衝著主席臺歡呼,還有的同學在跑,執勤的同志已經下命令說讓我們趕緊通過,那個時候大家就跑亂了,結果標語被擠掉了,最後丟了。」整個的過程非常短暫,也就是一兩分鐘。

當時,張誌和同學們不知道的是,現場安保人員原本可以攔下他們。但遊行指揮部負責監督把關的李永明和另一位同事判斷,這是大學生發自內心的對小平同志的問候,是好事兒,應該放行。於是他立即撥通總指揮部的電話,領導也同意放行。就這樣,這個歷史性的畫面才傳向世界,也影響了張誌之後的人生選擇。

當晚回到北大,大家仍然沉浸在興奮中,但一個傳言又讓大家很不安。「據說這意外冒出的橫幅算『事故』,學校要追查……」張誌說,「當時大家都挺緊張的。」

10月3日,人民日報三版刊登北大團委老師徐小平的文章《小平您好——知識分子的心聲》,說明學生打出橫幅,是「要向黨表達當代大學生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讚美,向制定這些政策的黨中央領導同志表示敬意」。這算是給這個事件定了性,傳說中的「追查」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們當時確實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情,對領袖的尊重,對整個國家的信心,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一種自豪感,僅此而已。雖然後來大家有點緊張,但是在北大整個範圍還是比較平靜的,沒有表揚,沒有批評,也沒有過於關注。」這個「歷史性事件」就這樣風平浪靜地過去了。

這件事對張誌的人生有些什麼影響呢?他並不覺得自己參與了歷史,但如今看來,他後來的命運轉折似乎仍有某種寓意。

1985年,張誌本科畢業,在中科院讀研深造,碩士畢業後來到北京市科委下屬的生化免疫製劑中心工作,他一直在思考「科技創新如何轉化成生產力」的問題。

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給了張誌改變的勇氣。1993年,他辭去公職,退了公房,下海創業。他的公司瞄準當時全新的生物檢測領域,全力研發,很快成為國內最早一批獲準生產愛滋病檢測試劑的民營企業之一。

如今,張誌的公司已成功開發150餘種體外診斷試劑產品,建立起6個技術平臺和生產線,規模也從最初的三五人,發展為將近兩百人,幾十年的打拼已經使他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進程,這個歷史進程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張誌把這張珍貴的照片掛在自己的公司,「為了紀念這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更主要的我覺得還是想紀念這種改革開放的歷程。」

望這35年,張誌覺得自己是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見證者,一個親歷者,一個受益者。「小平同志力主恢復高考,給了我讀書的機會;他重視科技創新,給了我創業的勇氣;他做事執著堅韌,不畏改革,這是影響我一生的品質。」張誌說。

改革開放,改變了無數像張誌這樣的年輕人的命運。因此,「小平您好」這句最簡單質樸的問候,也是當時人們共同的心聲。35年後,這一國慶遊行歷史上的經典瞬間,仍然留存於中國人的記憶深處。

相關焦點

  • 黑貓白貓 小平您好
    33年前,1984年國慶首都群眾遊行時,北京大學的學生們在遊行隊伍行進中打出橫幅——「小平您好」,此畫面瞬間傳遍世界,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珍貴的記憶鄧小平強調,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的餘地。「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都是李鴻章!」「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願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麼辦?
  • 大型電影文獻紀錄片《小平您好》全國公映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記者萬一)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百年之際,一部真實、全面、風格化地展示一代偉人鄧小平一生豐功偉績和表現他與人民血肉相連的大型電影文獻紀錄片《小平您好》,9日起陸續在全國各地公映。
  • 人民日報三張經典老照片 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今日「金臺唱晚」微信公眾號推出《人民日報三張經典老照片的故事》一文,向您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歷史。 1 闕文拍攝《我們熱愛和平》 毫無疑問,《小平,您好》已在中國新聞攝影史中佔據了重要一席。它的拍攝者、原《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為了不再重複「那點事」,專門自費編輯了一本書——《關於一張照片的事》。 1984年國慶節,人民日報攝影記者只有一個在天安門廣場內活動名額,按慣例應該還有幾個名額,王東又去爭取。
  • 通過郵票,再道一聲「小平,您好」
    ▲2014-17《鄧小平同志誕生一百一十周年》郵票猶記得,1979年,也是在一個春天,當春輝暖透了大江兩岸,小平,您在祖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展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卷。▲中國香港2004年《鄧小平誕生一百周年》小型張「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 【方志四川•特稿】今天,再道一聲:小平,您好!
    他年少遊學,半生戎馬,三落三起,平亂求治,他見證了一個時代,他改變並創造了一個時代。卓琳特意給鄧小平備了個舊餅乾盒,裡面放上巧克力、餅乾、山楂片什麼的,擺在他的辦公室。孩子們來玩的時候,鄧小平會把糖果分給他們吃。拿到糖果,孩子們高興,爺爺也很高興。鄧小平會又得意又有點「可憐」地說,「爺爺就這麼點權力。」
  • 斯人已逝,餘音在耳,再道一句:小平,您好!
    卓琳特意給鄧小平備了個舊餅乾盒,裡面放上巧克力、餅乾、山楂片什麼的,擺在他的辦公室。孩子們來玩的時候,鄧小平會把糖果分給他們吃。拿到糖果,孩子們高興,爺爺也很高興。鄧小平會又得意又有點「可憐」地說,「爺爺就這麼點權力。」
  • 《中國歌曲大會國慶盛典》演繹最炫民族風
    十一國慶期間最引人關注的盛典之一,《中國歌曲大會國慶盛典》即將於10月4日在CCTV-3綜藝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在此次盛典上,不但有李光羲,胡松華,李谷一,閻維文等藝術家,還有李宇春、袁婭維、霍尊、阿雲嘎、寧靜、林志炫等實力派偶像,也有國際表演藝術家維塔斯、尚·馬龍,他們用不一樣的方式演繹中國歌曲,為中國經典歌曲注入更加鮮活、年輕的血液,讓其煥然新生。
  • 憶小平:99冊留言簿背後的故事 - 四川日報
    憶小平:99冊留言簿背後的故事   小平16歲遠渡重洋,隨後從法國給家裡寫信說,參加了革命,從此不能回家,也不能顧家了。
  • 小平,你好!杭州多種形式紀念小平
    小平,你好!杭州多種形式紀念小平 www.zjol.com.cn 2004年08月19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標語裡的70-90年代:從「只生一個好」到「效率就是生命」
    它的恢復不單是一場入學考試的恢復,更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回歸,成為國家和時代的一個拐點。那年冬天,570萬出身不同,從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人共同走進考場,參加中斷了10年的高考,27萬人成功考入大學,他們的命運就此改變。圖為1977年12月,北京高考。背後是實現四化標語。1977年12月,北京某高考考點,考完試的學生推著自行車離開考場。
  • 1984年劉睿被選中參與翻花字表演,她對國慶盛典最初記憶是啥
    1984年國慶35周年盛典,劉睿參與了群眾遊行翻花字;5年後新中國成立40周年的慶典上,她又在群眾廣場聯歡活動中跳集體舞。劉睿在工作的一卡通公司營業部講述自己的國慶記憶。【祝福祖國】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國富民強,明天更美好、未來更輝煌!
  • 4K粵語版國慶盛典大片:大灣區首映!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出品、央視頻和總臺大灣區之聲聯合推出的《此時此刻——國慶70周年盛典》4K直播粵語版電影,國慶期間登陸粵港澳大灣區影院。大灣區觀眾可望在影院身臨其境般重溫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的震撼場面。
  • 國慶盛典喚起首都人民家國情懷
    國慶活動北京市籌備和服務保障工作總結表彰大會舉行,全場高歌共同向祖國深情表白  國慶盛典喚起首都人民家國情懷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新京報訊 國慶盛典,舉世矚目,振奮人心。昨天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北京市籌備和服務保障工作總結表彰大會隆重召開。
  • 國慶盛典,我們見證,我們記錄
    原標題:國慶盛典,我們見證,我們記錄   2019年10月1日0時許,載滿新華社記者的大巴車從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的新華通訊社緩緩開出,前往天安門廣場。   2019年10月1日5時許,由中國記協組織的50多家行業媒體記者抵達天安門廣場。
  • 「小平,我們想對您說」――新改革浪潮中的中國青年寄語鄧小平
    小平南巡時說的這句話鼓勵了無數平凡的中國人。祖籍福建的施科昇依然記得,小時候,父親和他的朋友們一個個離開小城,奔赴全國各地下海創業。當時的施科昇並不知道,父輩們之所以有勇氣憑藉個人能力和智慧創造財富,得益於一個老人的洞見和睿智。畢業後選擇自主創業的施科昇慶幸自己再次「身逢」改革。從擺攤到成立公司,和許許多多中國年輕人一樣,他大膽探尋青春的價值。
  • 《2019閱兵盛典》國慶亮相大銀幕
    南方日報訊 (記者/劉長欣)記者昨日獲悉,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聚焦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活動的大型紀錄電影《2019閱兵盛典》即將於10月1日在全國院線上映。
  • 舉國同歡 德陽各界群眾共賞國慶盛典
    從機關幹部到普通市民,從災區剛搬進新房的受災群眾,到不遠千裡來災區參加援建的援建者們,從白髮蒼蒼的離退休幹部到十來歲的小學生,大家的情緒都非常高昂,守著電視機等候國慶慶典和大閱兵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成了他們一致的選擇。
  • 盛典有我·再出發丨國慶盛典榮光繼 首都師生再出發
    35200公裡,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16個學院532名參訓師生在訓練期間的健走公裡數。70年國慶盛典中,北京外國語大學參與了「圓夢奧運」等多個群眾遊行方陣。  李思瑤就是遊行隊伍中的一員,她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曾參加過以往的國慶慶祝活動。國慶後回到學校,她又投入語言訓練,為2020年冬奧會多語言服務中心獻力。
  • 傳承與創新——國之盛典背後的科技力量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傳承與創新——國之盛典背後的科技力量  新華社記者田晨旭  盛大莊嚴的閱兵儀式、熱烈歡騰的群眾遊行、雍容綻放的焰火表演、璀璨奪目的光藝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