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杜麗華、劉浩10月23日報導:急!急!急!上海血小板長期告急!一組數據足以證明:上海每年臨床所需血小板為3萬袋,而2007年的募集量僅為2795袋,2008年採集量為5217袋。今年預計採集1.2萬袋,但仍遠不能滿足臨床所需。
[獨家視頻]
缺口巨大患者苦等「救命血」
據上海血液中心採供血服務部副部陸瑤介紹,在臨床上,血小板主要用於救治因各種原因造成的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異常的患者,一般常見於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瘤、進行骨髓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及因放化療而引起骨髓抑制的癌症患者,其中有很多患者需要依靠不間斷地輸注血小板來維持生命。由於血液的不可替代性,血液仍需要依靠全社會愛心人士的捐獻。
「每天都有很多患者等待救命血。有的患者家屬來到血液中心,跪求救命的的血小板。有時只因血小板不足,醫院裡骨髓移植手術不能進行。為了召集更多愛心人士加入捐獻血小板的行列,血液中心動足了腦筋,做了很多宣傳動員工作。雖然如今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參與捐獻,但仍無法滿足當前臨床需要。」上海市血液中心社會事務科科長孟妍無奈地說。
日前,東方網報導了在滬救治的白血病患者陳怡的故事。找配型、籌醫療費,患者家屬全力以赴闖過一道道坎,又迎來又一道關。由於上海血小板供應緊張,而使用血小板的醫院也較多。陳怡所在的上海道培醫院建議家屬,自行招募志願者為陳怡捐獻血小板。8月19日,東方網與東方手機報發出了《急尋愛心網友捐獻血小板》的號召。報導引起熱心網友的關注,很多網友表示願意幫助患者。然而最終前去捐獻血小板的網友卻寥寥無幾,原因是很多人對單採血小板仍不甚了解,對此還心懷恐懼。
舞動愛心走近單採血小板
東方網記者日前走進上海血液中心血小板單採室,300平方米寬敞明亮的大廳,可同時為18位志願者採集血小板。記者看到,捐獻者坐在舒適的座椅上,每個座椅前都有一部摺疊電腦,志願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影。據說不久這裡就可以實現無線上網,到時候人們獻血的同時還可以上網。工作人員還為每位捐獻者提供巧克力、點心和飲料,這使得每位志願者在近一個小時的捐獻過程中,不感覺枯燥乏味。
捐獻血小板又是怎樣的過程?上海血液中心採供血服務部副部陸瑤介紹說,單採血小板即通過先進的儀器分離出血液中的血小板成分,而將紅細胞等其它成分回輸給獻血者的血小板採集技術。捐獻血小板非常安全,不會感染疾病。因為在捐獻血小板的過程中,每位捐獻者的血液都在無菌的、一次性的密閉管路中循環和分離,與外界是不相通的,絕對不會造成交叉汙染,非常安全。
捐獻血小板影響身體健康嗎?陸瑤介紹說,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在人體發生出血症狀時參與凝血和止血,在機體正常狀況下,人體中血小板處於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許多研究和實踐都證明,健康人捐獻血小板後,48小時內就可以恢復到捐獻前的水平。另外,在每次單採血小板之前,醫生將會對獻血者進行外周血血小板數量進行測定,確保獻血者在捐獻後體內剩餘的血小板數量完全能夠滿足出血症狀發生時的止血需求。因此,捐獻血小板對人體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救人助已獻血明星如是說
每月下旬,臺胞陳澤人都會按時來到上海市血液中心。21日他專程乘飛機來到上海,捐獻血小板。在血小板單採室東方網記者看到精神頭十足的陳先生,當被問到這是第幾次在上海捐獻血小板?陳先生笑了笑說,他也記不清了。據工作人員介紹說,陳先生已經在這裡捐獻了130多次血小板,此前在臺灣捐還獻了500多次。
1972年,血氣方剛的陳澤人在臺灣高雄服兵役,正逢臺灣血源緊缺,他未假思索就獻了500毫升全血,從此獻血成了陳澤人的一種生活方式。20年前,陳澤人開始把獻血的重心轉移到了捐獻血小板。他知道血小板的臨床使用率更高,血液中心也更缺乏成份血捐獻者。從2003年2月始,陳澤人來到在上海工作。當得知上海血小板缺口巨大,就一直堅持每月捐獻血小板。
「為什麼如此頻繁地捐獻血小板?」對於東方網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陳澤人笑了。「人要趁自己還能做事情的時候,抓緊時間做點事。不要等到自己年齡大了,身體不行了,再想起做什麼事,那就晚了。」陳澤人還向記者透露,他現在已經是超年齡服役,所以更要抓緊時間。按照我國《獻血法》規定,自願無償獻血者的年齡應該是18至55歲。陳澤人說現在身體狀況一點問題沒有,所以希望自己能多獻兩年血小板。
30多年堅持獻血,不但沒有拖垮陳澤人的身體,反而讓他的身體更加強健。「我年輕的時候身體不行,很不好,經常生病。後來堅持獻血,反而是個轉機。每次獻血前做次體檢,讓我知道各項身體機能的情況,自己也有的放矢去改善。同時堅持獻血,保持血液的新鮮,感覺自己也更有能量。我總跟別人說,捐獻血小板真是救人又利已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