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為應對民進黨當局開放(含瘦肉精)美豬、美牛進口,全臺約10個縣市修訂「食品安全自治條例」,規定嚴禁瘦肉精肉品進入當地市場,否則最高罰款2億(新臺幣,下同;約合人民幣4676萬)。
據臺媒報導,按照民進黨當局規劃,該政策將於2021年1月正式上路。但在蔡英文宣布該消息後,島內各縣市如臨大敵,隨即採取抵制措施,先於民進黨當局,強化「食品安全自治條例」中的相關規定。
目前,包括臺北、臺中、桃園、彰化、宜蘭、竹縣、嘉市、雲林縣等縣市均規定豬肉中瘦肉精零檢出,違者將被重罰。其中,臺中市規定最高可罰2億元,且可連續處罰;嘉義市罰款區間則定為6萬到2億。
為什麼這些縣市長要與民進黨當局針鋒相對?除了政黨色彩外,更重要的是,關於禁止(含瘦肉精)美豬美牛問題,這些縣市長背後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民調顯示,超90%島內網友表示「堅決不買不吃」美豬美牛。泛綠陣營的《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則顯示,就算能用開放美豬美牛換來臺灣與美國方面籤訂所謂貿易協定(FTA),也有高達73.7%的臺灣民眾反對;值得關注的是,泛綠民眾的反對比例也高達64.1%。也就是說,反對美豬美牛開放,不僅是「藍綠共識」,更是「臺灣共識」。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批評,過去民進黨反對開放進口美豬美牛,不但堅持「零檢出」,甚至連10ppb容許量都不允許。現在民進黨完全執政,改口配合國際食品法典(CODEX)訂定的10ppb容許量,這10ppb又與國民黨執政時的10ppb有何不同?
民進黨當年在野時,一眾政客反對美豬美牛的表態猶然在耳。比如蔡英文曾經為拒絕瘦肉精,要求馬當局與美國方面重啟談判,並表示「做不來就下臺」;而如今通過一系列「神操作」奪回高雄市長寶座的陳其邁,當時更撂下狠話,聲稱「讓瘦肉精豬肉進口那天,絕對是領導人(指馬英九)下臺的時候。」
另外包括現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的賴清德、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臺當局「交通部長」林佳龍、臺南市長黃偉哲、屏東縣長潘孟安等人都在多個場合,從多個角度,反覆重申反對進口(含瘦肉精)美豬美牛的立場。
當年,這些民進黨政客不僅將開放美豬美牛視為傷害臺灣民眾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將之上升為損害島內農民權益及臺灣「糧食主權」的重大經濟問題和國際政治問題。
2012年6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甚至佔據議場主席臺五天四夜,打出「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反對開放瘦肉精、力挺臺灣豬&牛」等口號。
不過轉眼到了如今,民進黨當家執政,之前的所有問題均一鍵清空,變成沒有問題。
但民進黨前後矛盾的雙標做法,真的能換來FTA嗎?事實上,連蔡英文心裡都沒底。據了解,蔡英文在餐敘時表示,這次開放美豬、美牛後,並不一定就能讓臺灣與美國籤成自貿協定(FTA)。但她表示,這是雙邊貿易談判啟動的第一步。
說到底,民進黨當局貿然開放有問題的美豬美牛,不僅違背島內民意,更未獲得美國方面任何承諾。不少島內學者表示,在這種關鍵談判議題上直接棄守的方式,有違常理。對臺灣來說,臺美FTA或BTA(雙邊貿易協定)仍是遙不可及的天邊彩虹。
民進黨當局不顧民意反對,賭上島內民眾的健康福祉,作出的政治決策,很可能只是在為「幻想」買單。(文/深海大魚)
「卑躬屈膝」的民進黨當局用美豬換來了什麼?
蔡英文宣布鬆綁美豬牛進口時,並沒提到美方的具體承諾,僅表示希望下一階段能與美國全面提升雙方經貿關係。島內輿論質疑,民進黨當局在未獲美方具體承諾及臺灣內部共識前,就在關鍵談判議題上棄守,有違常理。
蔡英文日前邀民進黨「立委」餐敘,討論擴大美豬、美牛開放議題。據轉述,蔡英文在餐敘時表示,這次開放美豬、美牛後,並不一定就能讓臺灣與美國籤成自貿協定(FTA),但這是雙邊貿易談判啟動的第一步。
會中雖然無人直接表達反對意見,但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劉建國兩人雙雙缺席。林淑芬在臉書發文感嘆,美國不管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都要臺灣吞瘦肉精,「要求顧全大局,以經貿之名,人民真的很卑微」。
臺灣進口美豬美牛,一直是美臺經貿關係的重大爭議性問題,美方一直以此問題未獲解決為由,不與臺灣展開貿易投資協議的談判。民進黨過去在野時極力反對開放含瘦肉精的肉類,如今竟繞過立法機構審查,直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鬆綁美豬進口。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質疑,蔡英文「卑躬屈膝」,犧牲民眾的健康和豬農權益,換到的是什麼?
臺灣《聯合報》社論指出,蔡英文在川普正式獲得共和黨提名的同時,獻上大禮,押寶意味濃厚。美國自副總統彭斯以降,無不以臺灣政策「證明川普總統政策成功」,這場連臺大戲,正是蔡當局對美極力配合,用大量採購美國武器、開放美豬美牛,換取所謂「最好臺美關係」。即使將來籤訂了臺美雙邊貿易協定,也只怕是兵敗如山倒的內容,無以捍衛臺灣的權益,甚至造成臺灣未來發展的危機。
臺灣資深媒體人呂志翔表示,企圖以抗中挽救選情的川普政府當然高度歡迎臺灣的決定,然而目前選情居領先地位的民主黨回應相對冷淡。值得注意的是,真正主責FTA或雙邊貿易協定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到目前為止仍未公開回應,雙方是否與何時展開談判仍不明朗。
呂志翔說,貿易談判是「交換與妥協」的過程,在美國與日本、韓國的貿易談判中,美國豬牛進口都是攻防焦點,而民進黨當局卻在談判八字沒一撇前逕行宣布開放進口,先自行繳械,並自詡是跨出關鍵一步,這顯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貿易談判。
許多學者都評估,對臺灣來說,臺美FTA(自由貿易協定)或BTA(雙邊貿易協定)仍是遙不可及的天邊彩虹。不過,美豬牛明年元旦來勢洶洶,迫在眉梢的是臺灣畜產業即將遭受巨大衝擊、消費者食安仍有高度疑慮,民間明顯措手不及,蔡當局宣布將成立規模百億元的養豬產業基金,形同警告臺灣豬農恐面臨百億元規模的衝擊與變數。
美豬牛開放進口,蔡英文激起全臺怒火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8月28日宣布,臺灣將逐步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豬和30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將於明年1月1日實施。相關決定一出即遭各在野黨反對,臺灣養豬業者表示將抗爭到底。
從過往開放美豬、美牛議題上各界的抗爭來看,蔡英文當局此舉等於打開「潘多拉盒子」,其執政將無寧日。
看新聞才知道 臺當局先斬後奏惹怒全臺
島內業界人士批評,臺當局在開放前完全沒有與業界人士討論,業界一無所悉,根本先斬後奏,如果貿然開放,不排除赴臺衛福部門和「農委會」發動抗議。
業界人士表示,一直到28日才聽到消息,但「農委會都沒有跟我們講」,業界一無所悉,先斬後奏,他說,美豬議題已經延燒10多年,但此次美國衛生部長阿扎來臺就展現強烈的意圖,因為阿扎擔任過生產萊克多巴胺的禮來公司總裁。該名業界人士也表態,將堅絕反對含瘦肉精的豬肉進口。
同樣被蒙在鼓裡的還有「綠委」,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28日的拍板定案讓最後才知道消息的「綠委」王美惠「難過到哭」,她認為,因為民進黨過去在議題上的反對,都會被攤開來檢視,但是時空背景不同,還是希望能以臺灣民眾的福祉為優先考慮。
對於蔡英文28日下午的宣布,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辦公室當日晚間發新聞稿批評,民進黨在野時力阻美豬、美牛進口,執政後卻開放,蔡英文「對外卑躬屈膝」的政策再添一例,她應為雙重標準與髮夾彎(意為政策主張轉彎)向社會大眾道歉。
臺媒截圖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馬辦認為,蔡英文過去帶頭反對開放美牛、美豬,並以「反出賣、反毒牛」批評馬英九,如今卻在沒有提前通知、也沒有跟畜牧業者溝通的情況下擴大開放,應該為雙重標準與髮夾彎(意為政策主張轉彎)向社會大眾道歉。
蔡英文的決定同樣激起臺灣網友的憤怒和質疑,「這不是卑躬屈膝什麼才是卑躬屈膝?」「吃人夠夠」「賣臺黨」:
開放肉類進口在島內有多大爆發力?
臺灣當局宣布要開放美國的豬肉和牛肉進口,為什麼會在臺灣社會引起這麼大的反彈呢?
▲2016年,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抗議美豬進口
豬肉牛肉的進口一直是藍綠兩黨競爭的一個焦點,因為美國豬肉都使用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使用後很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心腦血管方面的一些問題,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瘦肉精是堅決不許使用的。所以美國的豬肉一直進不來。
臺灣本身屬於中國,飲食習慣跟大陸是一樣的,尤其愛吃豬肉,豬肉消耗量非常大,生豬養殖業也非常發達。美豬一旦進入臺灣,不僅含有瘦肉精,且價格便宜,直接衝擊島內養豬戶的收益。從這個角度來講,臺灣民眾也要反對,明明自己足夠用,還是盛產的產品,卻非要進口。養豬戶的權益誰來保障?
基於這些因素,臺灣方面一直在美豬美牛進口上採取嚴格的限制。但是這個問題為什麼又成了一個焦點所在呢?
因為臺灣想跟美國籤署「自由貿易協定」,這樣一方面臺灣跟美國的關係會更緊密,另一方面臺灣這種淺碟型的經濟也能夠利用「自由貿易協定」獲得經濟的發展,以求儘量擺脫對大陸經濟的依賴。
28日下午,蔡英文突然宣布開放,撤除對養豬、養牛農民的貿易保護措施。事前保密功夫極嚴密,無非擔心消息曝光、民間反對能量提前聚集,致政策「胎死腹中」。同步推出100億元新臺幣的養豬產業補助基金為配套,很明顯,民進黨當局是有備而來。
在臺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潘兆民看來,「國際政治是相當現實的,強調互惠,美國也一樣,尤其川普還是做生意的,怎麼會沒有利益的考慮在裡面?」現在正面臨美國大選,川普的選票大多來自於農業縣,若臺灣開放美豬進口,將會是川普的又一政績,也會是對他競選的助攻。
但突襲開放美豬、美牛,觸怒臺灣島內民眾。民進黨亢奮地連續演出損人不利己的政治秀,必定也要承受針對性的反制、衝擊。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8日就此表示,民進黨當局不顧民意反對,為政治目的執意開放有問題的美國農畜產品進口,損害島內民眾的健康福祉,藉機換取外部勢力對「臺獨」勢力的支持,勢必遭到兩岸同胞的堅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