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個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魯迅
「我們家孩子調皮的很!一點也不聽話!」
「不管我怎麼說,她就喜歡啥事都跟你對著幹。」
「有什麼話從來不愛跟我們講,不知道他一天在想什麼。」
「現在脾氣大得很,一點都說不得,稍微說兩句就衝你發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開始出現各種「反抗」的言行時,很多父母會感到十分苦惱,孩子怎麼越大越不好管教了呢?
如《不,我不要》中的布奇,他不要穿媽媽準備好的鞋子,不要媽媽給他洗碗,不要媽媽碰他的波波熊……「不要不要不要」,對媽媽的安排和要求總是不聽從。
又如《空氣都是免費的》中的方弟,他特立獨行,喜歡用尖叫的方式來緩解內心的鬱悶,對學校老師的要求總是不聽從,也不服從父母的管教,父母說什麼他都不愛聽。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爸爸媽媽已經帶入自己和孩子相處時的場景了。
每當這個時候,很多父母情緒就開始上頭了,覺得自己滿心為孩子付出,孩子卻不「尊重」自己的要求-------「這個孩子不能要了!」
誒,先別急著「扔」孩子,其實孩子的一切「叛逆」、「反抗」、「不聽話」,都是有原因的,且聽我慢慢向你們道來。
一般來說,廣義上的兒童是指身體、心智的發展尚未成熟的群體。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將兒童界定為是「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而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2-5歲和12-15歲分別有兩次特殊的發育時期,表現為急躁,不聽話,不願讓別人幹涉他們的事,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抗期。
(1)第一反抗期(2-5歲):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由於自由活動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知識不斷增多,產生獨立意識,喜歡自己動手,反抗父母對自己身體活動的約束。
這時期孩子主要表現出什麼事都要自己做,比如勺子還用不好,也堅持自己吃飯,雖然有一半的飯都撒在桌子上,父母不讓他自己吃,就會哭鬧。
這與性格無關,即使是溫順聽話的孩子到了這個時期也會變得急躁、不聽話。
面對孩子的反抗,家長如果不問原因,單純採取粗暴態度,會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的基礎或導致孩子退縮、孤僻。
(2)第二反抗期(12-15歲):又稱為危險期。此時兒童進入青春發育期,「主我」的自主和獨立意識在增強,希望擺脫父母的保護,自己能獨立做決定,得到父母的尊重,產生逆反行為。
如一直很聽話的孩子變得不聽話,情緒急躁,向父母發脾氣;做事我行我素,有自己的主意,不願與父母商量,而且富於衝動和冒險性。
如果孩子不能順利渡過第二反抗期,常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嚴重者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等等。
除了兒童心理發展反抗期的影響,還有別的原因也會導致孩子的反抗行為-------那就是父母的「意願」。
有種說法認為「兒童和成人都是國王,而他們又是各自王國的統治者。」這是人類為了和諧而存在的一種基本結構。
然而,當這個結構被「越界」的人打破時,矛盾便產生了:面對兒童不斷上升的自我意識與其能力發展的不協調,很多父母制止兒童的「叛逆」行為,卻引發了兒童的反抗,造成親子間的摩擦與衝突。
「成人不了解兒童,結果就使成人處於與他們不斷的衝突之中。」
在對兒童的教育中,很多父母都只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不是真正關心孩子在想什麼,想做什麼。這樣做,很容易就會觸及到兒童的敏感心理,引發他們的反抗情緒。
所以,孩子的「反抗」都是有理由的,絕對不是很多爸爸媽媽口中的「不聽話」那麼簡單。
如果父母忽視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對自主的需求,一味的要求孩子服從、聽話,除了孩子會更「叛逆」,孩子的判斷能力、獨立自主能力方面的發展同樣也會受到阻礙
而從長遠來看,那些反抗性較強的幼兒,在長大後的獨立判斷能力大多要強於那些反抗性較弱的幼兒。
各位爸媽應該明確的是,兒童的反抗性是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並不是一件壞事,遇到孩子反叛期,父母需要靜下心來積極引導,才能幫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面對孩子的「反抗」行為,這裡有幾個支給各位爸爸媽媽的小妙招:
對於2-5歲左右的孩子:
(1)滿足孩子好奇心
對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們應該給予支持,千萬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或包辦代替,這樣會使孩子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機會,也會增加他們的牴觸心理。
(2)相信並肯定孩子的能力
當孩子遇到自己能力範圍可以解決的困難,父母要在沒有危害孩子健康的情況下儘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孩子在體會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能減少和父母的對抗。
(3)不能放縱孩子
當孩子喜歡跟父母說「不」並提出不合理要求時,父母不能過度控制,但也絕不能聽之任之,否則會形成孩子任性、驕橫的性格。
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說明不能滿足要求的原因。
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明確自己的態度:絕不滿足不合理要求,然後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對12-15歲左右的孩子:
(1)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
對孩子不願意去做且沒有必要的事情,不要強行要求他們去做;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獨立和自由的渴求,父母要減少控制式的關愛,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
(2)與孩子有足夠多的交流
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變得「叛逆」時,要給孩子比以往更加多的寬容、關愛以及積極與孩子交流。
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這樣才可以最低限度地降低孩子對父母的逆反心理。
(3)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青少年獨立意識很強烈,當獨立意識受到阻礙時就會產生反抗行為。此時父母不要輕易幹涉孩子,要用平等的態度詢問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決定。
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你們尊重他,維護了他的自尊,也就不會輕易反抗你了。
面對孩子的「反抗」行為,父母要「對症下藥」,「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