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京城5家主題書店的小而美,並不是真的小。然而美,那是確定無疑的。
作為小說、隨筆作者,同時又是一個在網際網路旅遊媒體工作12年的媒體人來講,讀書與旅行,是我生活日常與工作中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為一個性格相對來說緩慢而喜靜的人來說,無論在工作還是日常,無論做什麼,我都格外喜歡那種如水的自然流動與順暢。鍾情溫暖踏實的場域,相處起來溫暖又懂分寸的人。不緊張,也不製造讓別人緊張的氣氛。讀書與旅行,是可以讓人在精神深處與身體方面,張馳有度、相得益彰的兩件美事。
現實裡,落到實處,是會有那麼一個地方,具有強大的場域。它足能以柔克剛,仿佛能夠吸附所有的能量。不僅可以漲知識,還具有療愈與修養的功能。這個地方,便是書店。
2019年9月27日,在一個風和日麗的秋日,跟隨「北京閱讀季」,漫遊了北京五家書店: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團結書社,小眾書坊,碼字人,有書空間。這些地方,有深邃的民族藝術與文化,有柔軟深情的詩歌,有極具張力的戲劇藝術,有線上線下網友互動、提供不斷交流的網際網路閱讀與學習平臺。
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感受綜合書店之美
本次活動,便從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拉開帷幕。說實話,我對這家書店是陌生的。倘若不是參加這一季「北京閱讀季」的書店行走,對於偌大的北京城來講,我的活動範圍可能不會輻射在這兒。從地鐵6號線出來,騎上一輛共享單車,按照地圖導航,穿過胡同與老舊小區,「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的紅字招牌便赫然眼前。
它是此次書店漫步的第一站。進入書店後,在屏風裡面,參加活動的各位嘉賓,以及跟隨一同行走的媒體老師,已經落座就緒。大家初次見面,難免要經過一個破冰寒暄的過程。主辦方北京大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別出心裁,讓大家按圖索驥。即通過手中被馬賽克後的圖書封面,在旁邊的兩個書架上,按照線索,找到相對應的書籍。我與旁邊的嘉賓,有書金牌主播、電視臺主持人楊槍槍,所尋找的書是同一本。那個被虛化的封面,其實早就被我們倆猜出來,那便是嚴歌苓的小說《芳華》。楊槍槍先我一步找到,我根據他的提示,自然不費力氣也找到了。之後,活動策劃人張黎姣女士讓大家分享手中的書。大家圍坐在木桌前,桌上擺放著水果和點心,儼然是一場溫馨滿溢的圖書茶話會。大家就尋找到的書籍,或者乾脆就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圖書,一一分享。建國70年,嘉賓的年齡橫跨不同世代。活動中能明顯感覺出,每個世代,都有那個世代的所謂「閱讀經典」和不可避免的流行性。
作為80後的我,跟大家分享了最近我所閱讀的一本書,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我說,其實上大學以後,自己才開始系統閱讀。2001年,讀了很多當時的流行小說。比如慶山,也就是安妮寶貝,還有棉棉。結合新中國閱讀70年這個話題,我推薦了慶山在200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蓮花》。而現在,更願意回看過去時的作家與作品。其他嘉賓,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張稚丹老師,便分享了小時候她隨父母插隊,在河北當地一所房間,讀《林海雪原》《紅巖》時停不下來的奇妙閱讀經歷;北京金牌閱讀推廣人綠茶老師,分享了與孩子一同通過「牆書」閱讀成長的溫馨故事;繪本作家速寫本子,室內設計師鄭偉,新浪博客主編賈妍,三位老師亦分享了在閱讀領域中很重要的「讀圖」、「閱讀繪本」的經驗。想必這也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的背後,親子陪伴時光中,一個不可迴避、水到渠成的閱讀過程與階段;而作為90後的網易城市漫遊計劃的陳中天小哥哥,則分享了小時候工作繁忙的爸爸,留給他一箱子書任其閱讀的溫暖故事。之所以溫暖動人,是我感慨他真是讀到了一本又一本堪稱經典的文學好書啊。比如《狼圖騰》,作家福克納、卡夫卡、馬爾克斯等大作家的作品,當然也不乏他所處世代的韓寒、郭敬明這些青春作家的作品,以及劉慈欣《三體》這樣的科幻力作。
發言交流的嘉賓還有攝影師、設計師雷建忠老師,《北京閱讀漫遊指南》這本書的執行主編楊俊康先生,鳳凰網文化中心品牌行業經理宋觀等等。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店面事業部常務副總張穎女士,就本季「北京閱讀季」書店漫遊行走計劃,隆重歡迎了諸位的到來,並在現場認真地聆聽與參與。讓我們大家都感受到了「地主」的濃濃熱情。在書店用過可口的午飯,活動開始前還彼此陌生的各位嘉賓老師,在通過「壯麗70年誦讀新時代」的圖書文化交流之後,仿佛一個個都因書籍而成為了擁有共同話題的摯友。於是,開啟了下一站的書店漫遊,位於中央民族大學校園裡的「團結書社」。
團結書社,身居中央民族大學的藝術書店
團結書社,位於中央民大西門。灰牆與瓦片,在光影斑駁的午後,襯託出這個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書店,被賦予出格外厚實的書香氣。然而步入其中,充滿民族手工藝的小物件小擺設,卻讓擺放其間的民族類書籍,不經意間,流動著活潑生氣。我想,這可能也與主理人曹紅玉小姐姐,於1988年,與書店同年誕生有關吧。架著一副眼鏡的小姐姐,身著黃色調大花裙子,在舉手投足的靈動之中,也讓團結書社散發出活潑而文藝的氣息。我甚至能夠想像出,她與校園裡可愛的學生們相處時的動人表情。
在團結書社,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美院的徐進老師,帶著18級視傳系學生,開展了一場「70年審美之閱」為主題的現場宣講。徐老師通過「紋以載道」切題,展示了民族紋樣的創新應用;同時,又讓學生帶著自己親自創作的北方少數民族紋樣,以詳盡的民族背景介紹,和實際的紋樣知識為背景,讓我們每個人,在紋樣線條手稿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腦洞和大膽想像,為其著色。我抽到的是一副鄂倫春族的紋樣手稿,於是帶著好奇,為它上色。現場,綠茶老師還即興作畫,在他的速寫本上,快速並美好地手繪了團結書社的素寫圖。其實在每一個書店,綠茶老師幾乎都手繪了書店風景,令我肅然起敬。
小眾書坊,隱匿在老北京胡同裡的詩歌世界
告別團結書社,下一站,是位於我經常進行City Walk的交道口大街周邊,後圓恩胡同裡的「小眾書坊」。在一棵古槐樹下,推開紅色大門,便來到一處散發出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進門牆面上貼滿各式活動不同設計風格的海報,彼時書店裡已坐滿觀眾。一場「漢語的香氣」,深情蜜意的詩歌朗讀會,便在各位朗讀者的不同音色與聲線中,一一展開。
詩人霍俊明主持著詩歌朗誦會。在一首首或深情或直抒胸臆的當代詩歌中,我想,在場的每一位觀眾,無不集中地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滌。印象深刻的,是霍俊明先生講述了自己曾經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季,回到故鄉考試,在白茫茫的雪地中,與一隻白兔的相遇。作為屬兔子的霍俊明與隆冬時節與一隻大白兔的奇妙相遇,是否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天地玄妙呢?我想,詩人都是浪漫而詩意的。相逢必有其意義。我只知,在小眾書坊朗朗讀詩的好聽聲音中,沉醉了。現場,《青年文摘》主編楊潤秋女士,率領雜誌相關同仁,一起在現場朗誦不同題目的詩歌,讓現場的情緒飽滿,感人至深。偶爾,我透過玻璃窗,看見堆放在走廊中的一包包書籍,猜想,那一定是一本本布滿著美好字詞的詩集吧。大膽想像著漢字經由排列組合而散發出不同節奏與韻律的氣味。抬頭,見一棵結滿磨盤柿的柿子樹伸長在紅磚綠瓦的高牆之上,如畫一般的景致,在誦讀的詩歌聲中,美上加美。
碼字人,在戲劇藝術中,沒有邊界的獨立書店
行走了5家書店,可以說每一座書店都各具鮮明特色。碼字人書店,望文生義,當然是一所以碼字為營生的書店。然而創始人李蘇皖女士,卻是一位酷愛戲劇藝術的文雅之人。那日,她著一件中式旗袍,穿一雙民國時期女學生式樣的黑布鞋,編一條麻花辮子。舉手投足間,一副舊式文人淑女氣質。
在有關戲劇的講座中,她分享了與戲劇的不解之緣。當講到自己在碼字人書店中,以燈光師、布景師、女配角等多重身份,大膽提攜年輕演員,大膽啟用不知名作家作品直接改變的劇本。足以見出,作為曾經在網際網路創業公司上班的她,大膽逐夢的艱辛過程與破繭成蝶的質的蛻變。其實用艱辛二字或許言過其實,因為在李蘇皖女士的臉上,在她滿溢著幸福的表情中,你絲毫看不出「艱辛」應該有的沮喪表情。我想,她一定是特別享受在書與戲劇兩者之間的。但是,她一定又是格外步履維艱的。因為,作為以戲劇為主的主題書店,獨立書店,一定有不為人知的生存困境。所以,當我問到最近排演的戲劇的票價,她回只有108元的時候,我真是為她捏一把汗,同時又不得不在心裡給出一個大大的贊。這一定是一個有著書店夢想,極度熱愛戲劇藝術的女生,所一路必將走過的一段路途。為此,我也深深祝福她,以及她的碼字人。我甚至有想要在她的書店舉辦自己新書發表會的想法。可能除了老一代的民營書店萬聖書園,碼字人書店,應該是我目前為止格外偏愛的一間獨立書店。
有書空間,在網際網路閱讀空間,不止於閱讀
在三元橋附近,在河北旅遊駐京辦的院子裡,有一個隱秘的空間——有書空間。夜幕降臨。當晚,此次書店漫遊的最後一站,便在有書空間圓滿收官。
推開空間大門,坐在桌前的小姐姐已經手持印章,為前來的我們手中「閱讀護照」加蓋有書空間的印章了。我突然想到《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路上,每行至一個國家,需要倒換通關文牒的畫面。「有書」兩個大大而熟悉的綠色標識,便立體地擺放在舒服的空間內。緩步走向二樓,樓梯牆壁上懸掛著文化名人的相片,魯迅、馬爾克斯等等。在二樓隔音效果俱佳設備完善的錄音間,書店行走的嘉賓老師體驗了主播在夜晚為大家講書的氛圍。大家甚至還即興朗讀了《種子鍾揚》這本書的一些段落,在現場親耳回聽了自己所朗讀的「有聲節目」。
在有書空間的當晚,著名主持人、製片人、青梅華語作家榜創辦人莊婧女士,作家、書評人、建築評論者葉揚,以及神秘嘉賓,有書創始人雷文濤先生,以及這次所有參加活動的嘉賓與老師,就「北京閱讀空間漫遊計劃(第二季)」,10小時快閃北京5家不同主題的書店,即第九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特別策劃——尋找北京書店70年的5個時態,做了一些很個人化的行走心得與總結。
於是回到家,結束一整天的書店漫步,不但收穫了劉穎主編的《北京閱讀空間漫遊指南》這本書,北京閱讀季的閱讀護照,綠茶老師所畫的碼字人書店藏書票,還有中央民族大學視傳系18級學生在團結書社分享的民族紋樣手繪塗色稿等等……收穫更多的,其實是在冷若冰霜和講究實際、快速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些觸手可得、令人紮實的實體物件背後,足以溫暖每個人心尖所傳遞的堅守。在它們的背後,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物件——書。
一路漫步,我也不得不感嘆,北京有這麼多隱匿在都市、鬧市裡的軟實力書店。想必,這也是北京之所以是文化古都的傳承所在吧。我甚至開始期待第三季的書店漫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