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專家餘將明帶你了解脊柱內鏡技術(下)

2020-12-17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專家簡介:餘將明,現任上海長徵醫院脊柱微創中心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因為脊柱內鏡技術算是一種新興技術,所以許多患者對於手術的效治療果,安全性以及手術後的注意事項都不是十分了解,現在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下關於椎間孔鏡(脊柱內鏡)手術的知識。

一、脊柱內鏡手術的效果怎麼樣?

就目前已有的臨床資料來看,椎間孔鏡手術療法的效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優良率大概為80%以上。但是年齡、外傷史、臨床症狀、病程、椎間盤退變程度等因素都是影響椎間孔鏡治療效果的因素。比如說以腿痛為主要症狀患者的術後臨床療效明顯比以腰痛或腰腿痛並重為主要臨床症狀患者好。所以說總體上手術效果很好,但具體的手術效果如何,除手術本身外,還得綜合這些因素來考慮。

二、手術安不安全,會不會有什麼併發症?

脊柱內鏡不同於傳統的開放手術, 常規側路椎間孔鏡為局麻手術,後路內鏡手術多為全麻,手術操作安全性相對比較高, 手術時間比較短, 降低了患者感染及出血的風險, 也減少了併發症發生。但是,任何手術都有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對於脊柱內鏡手術,臨床上的常見併發症主要有椎間隙感染,腦脊液漏,神經損傷等。

其中,神經根痛覺過敏是比較常見,一部分患者術後可能會出現燒灼樣神經根痛, 可以經營養神經、消炎、鎮痛類藥物治療後好轉。如果發生腦脊液漏,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 切口部位滲出淡黃色液體, 這時應取頭低腳高位, 絕對臥床1周~2周, 並及時告知醫師進行相應處理。椎間隙感染比較少見, 但是一旦發生則較為嚴重,患者應該臥床休息, 腰部制動, 及時告知醫師進行對症處理。

三、手術後還會不會復發?

臨床上有一部分經椎間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在短時間 (>6個月) 無症狀或者症狀緩解期之後, 又會出現原突出部位再次發病的情況,復發率大概在5-10%左右,但是大部分的患者是沒有發生復發的。脊柱內鏡手術術後復發的危險因素需值得關注,一般與以下因素有關:1、年齡較大的患者,一般大於57歲易復發;2、肥胖;3、椎間盤脫出遊離;4、手術節段為L4/5、L5/S1的復發率相對高些;5、椎間盤突出破口的大小,破口越大,復發率越高;6、術後椎間活動度≥10°;7、術中纖維環破損、術中髓核摘除不徹底 7、有咳嗽或便秘史 8、術後過早下床活動;9、術後長期久坐、久站或經常彎腰、搬重物等;10術後不恰當的體育鍛鍊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者椎間孔鏡手術後復發的危險因素。所以在進行手術前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評估是很重要的,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復發措施,有助於提高椎間孔鏡手術治療效果, 減少術後復發情況的出現。

四、椎間孔鏡(脊柱內鏡)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雖然脊柱內鏡手術相對於傳統手術,在手術效果和安全性方面都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了,但是即使是微創手術,也存在一定的創傷,手術後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說下面這些方面都是術後需要注意的:

一、要注意密切的觀察病情變化

手術之後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 比如生命體徵、下肢感覺及運動等,特別要注意有沒有併發症的出現,這個我們在後面詳細講。有一部分患者手術後可能會出現腰部不適、下肢疼痛或麻木等情況,這時患者要注意多休息, 必要的時侯及時就診採用藥物或康復治療。

二、注意傷口的癒合情況

雖然脊柱內鏡是微創手術,但是傷口的處理也還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觀察手術切口, 定期查看敷料是否乾燥, 是否有滲血或滲液, 一旦發現要及時換藥, 一般每隔2-3天換一次紗布,保持切口敷料乾燥;換藥時還需要觀察切口是否有紅腫熱等感染症狀, 一旦發現後應立即給予對症處理。

三、飲食方面的注意

手術以後要注意合理的進食, 應該多食用些富含蛋白質(比如瘦牛肉,雞肉等)、粗纖維(新鮮蔬菜水果)易消化食物, 保持大便通暢, 儘量避免食用甜品及難以消化的食物, 最好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引發腹脹不適。

四、注意適時適量的進行功能康復鍛鍊

術後一般建議臥床休息2-3周,期間可以短時間起床活動及進行下肢功能鍛鍊。2-3周後開始根據身體的恢復狀況, 進行腰背肌功能鍛鍊, 主要應以主動鍛鍊為主。制訂合適得康復訓練計劃,過程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保證患者身體沒有不適的情況下,加強康復指導。康復功能鍛鍊的內容一般要包括腰背肌、下肢、雙膝關節等各個部位的訓練, 正確的鍛鍊有助於縮短康復進程, 也可以提升患者各方面的生活質量。

五、患者的心理狀態也需要注意

因為脊柱手術後,患者因為術後疼痛,擔心手術效果或者是手術後恢復緩慢等原因,常常會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患者本身應該克服恐懼心理,家人和醫護人員也得密切的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及時給與疏導和開解。

相關焦點

  • 「聖都第二屆微創脊柱外科及脊柱內鏡論壇」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東衛生新聞網訊  近日,「聖都第二屆微創脊柱外科及脊柱內鏡論壇」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召開。本次學術會議由中國中西醫協會骨科微創專委會脊柱內鏡學組主辦,山東省預防醫學會骨與關節疾病防治分會、濟寧骨科專委會脊柱外科學組協辦,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承辦。
  • 腰突剋星——脊柱微創手術兵器譜之微創脊柱內鏡技術
    由此聯想到了我所從事的微創脊柱外科技術,其中有很多內鏡技術就是在通過「窺一斑而知全豹」。其實在治療患者病痛的同時,儘可能減輕甚至消除創傷始終都是醫生和患者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談到內鏡手術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胃腸鏡。目前最新的內鏡理論就是所謂的「經自然腔道內鏡外科手術(NOTES)」,是指經人體自然存在的腔道(如胃、直腸、膀胱或陰道)置入軟內鏡,再通過管壁做切口進行腹腔手術。該技術的關鍵優勢在於可減少甚至不需皮膚切口,明顯降低術後疼痛,促進術後康復,又稱為「無瘢痕手術」。那麼,在我們的脊柱上,我們是否也能借鑑「經自然腔道」這一概念來降低手術入路的創傷呢?
  • 濰坊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二區開展UBE(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手術
    大眾網·海報新聞 濰坊報導近日,脊柱外科二區團隊成功開展UBE(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手術。副主任醫師劉偉強在術中術前影像資料術中情況術前術後三維重建對比患者因「反覆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5月餘」入院脊柱外科二區,診斷「腰椎管狹窄症、腰椎間盤突出症」。
  • 《頸胸腰椎脊柱內鏡實用技術》新書成功發布!
    省直三院將不斷探索脊柱微創新技術,助力脊柱外科事業的發展。Anthony T.Yeung教授作為《頸胸腰椎脊柱內鏡實用技術》一書的序言作者,通過視頻連線向該書的出版表示祝賀,並肯定了省直三院椎間盤中心對脊柱微創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與努力。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楊惠林教授視頻連線致辭,祝賀《頸胸腰椎脊柱內鏡實用技術》出版。
  • 聚焦微創脊柱,脊柱內鏡操作訓練局限如何解決?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以脊柱內鏡為代表的脊柱微創技術逐漸被大家所了解,並且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脊柱內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腿疼痛症狀的治療上已經日漸完善,手術效果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
  • 脊柱外科在全脊柱內鏡下成功完成頸椎後路椎間盤突出摘除術
    近日,州醫院骨四科脊柱微創病區在科主任黎斐文帶領下,應用脊柱內鏡微創技術,歷時2小時,成功為一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了後路頸椎間盤突出摘除術(Key—hole技術),術後消除了患者多年的頸肩部疼痛及右上肢放射樣疼痛、麻木症狀。
  • 傑思拜爾創始人胡善雲:為臨床提供脊柱全內鏡整體解決方案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療中心著名脊柱內鏡專家李振宙教授指出,中國脊柱外科醫生在過去的十年,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探索並提出了中國人自己的改良技術,包括椎間孔成型、安全環鋸、可視化環鋸、鏡下超聲骨刀等一批新產品,多項新技術均誕生於中國。不僅如此,近兩三年中國專家在脊柱內鏡融合方面進行了大量創造性的研究和嘗試,使中國的內鏡融合技術成為開展最多、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 陸軍新橋醫院骨科主任周躍獲第六屆世界微創脊柱外科大會鑽石獎
    >6月12日,在剛剛結束的第六屆世界微創脊柱外科大會(WCMISST)上,微創脊柱外科學會(SMISS)將2018年度Parviz Kambin Award獎的鑽石獎授予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主任周躍教授,他也是亞洲首位獲得該獎項的醫生。
  • 濱醫附院牽頭成立黃河三角洲微創脊柱外科專科聯盟
    會上,宣讀了黃河三角洲微創脊柱外科專科聯盟章程和聯盟成員單位名單並舉行了授牌儀式。黃河三角洲微創脊柱外科專科聯盟將圍繞脊柱外科、特別是微創脊柱外科的臨床、科研、教學等內容開展全面合作,以技術合作為紐帶、學科分級診療為重點,優勢互補,積極推進規範化和優質化醫療服務,提升專科疾病診治水平及疑難危重病人救治能力,形成補位發展模式,橫向盤活醫療資源,突出專科特色。
  • 弋磯山醫院脊柱外科研究中心脊柱內鏡取得新進展
    20 世紀 80年代以來脊柱內鏡技術發展迅猛,它已廣泛適用於腰椎側入路、後入路、胸椎及頸椎手術;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是國內較早開展脊柱內鏡的醫院之一,2007年徐宏光教授遠赴美國菲尼克斯向Anthony Yeung(世界脊柱內鏡開拓者)交流學習。
  • 南陽市脊柱外科新進展學習班暨「泰山問道」脊柱沙龍順利落下帷幕
    12月5日,由南陽市骨科醫院主辦的南陽市脊柱外科新進展學習班暨「泰山問道」脊柱沙龍順利召開,會議邀請多名國內知名專家傾情授課。此次會議的參會專家包括河南省人民醫院羅建平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鎬英傑主任、三門峽市中心醫院副院長何海懌、南陽市骨科醫院脊柱專家劉雅、嵩縣西關骨科醫院院長李強、鄧州市人民醫院崔松體主任、南陽市骨科醫院蔡明主任、解勇主任、段偉利主任等,參加培訓的基層醫務人員百餘人,對脊柱外科領域的臨床技術新進展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 3D列印技術輔助湘雅脊柱外科專家精準切除腰椎腫瘤
    這也是全國範圍內首次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下腰椎腫瘤切除手術。    腰部劇痛,原是腫瘤壓迫右側腰椎    邵陽的李先生一直被嚴重的腰痛所折磨,直到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的腰椎右邊長了一個巨大的腫瘤,這對於4年前已經因外傷截肢的李先生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於是,他前往湘雅醫院求助於脊柱外科專家王錫陽教授。
  • 全可視脊柱內鏡 微創解決腰椎管狹窄症大難題
    經過多科室聯合會診並進行風險評估之後,為王先生制訂了全可視下腰椎內鏡微創治療方案。這種方案的優勢在於局部麻醉、風險低、恢復快。    一開始,王先生有所遲疑,很怕這個手術也會帶來遠期隱患,反覆詢問:「這個手術真的能解決我的腰腿痛,讓我好好走路,睡個好覺嗎?」
  • 第三屆海峽兩岸「愛施凱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視頻大賽大陸選拔賽再次啟航!
    ,經皮脊柱內鏡技術也逐漸被大家所了解。經皮脊柱內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腿疼痛症狀的治療上已經日漸完善,手術效果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經皮脊柱內鏡技術在手術入路方式和適應證選擇方面逐漸拓展,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該技術已逐漸走向成熟。隨著脊柱內鏡技術的發展,很多骨科、神經外科、疼痛科等醫生熱情高漲的開展了此項技術。但在開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併發症,對脊柱內鏡技術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 哈醫大二院與美國脊柱外科權威專家共同探討頸椎治療技術
    普大喜奔 頸椎患者得實惠哈醫大二院與美國脊柱外科權威專家共同探討頸椎治療技術 Heller教授帶來精彩的頸椎後路手術講座和病例)  國際頸椎研究學會(CSRS)第38屆主席、美國Emory大學骨科醫院脊柱外科John G. Heller教授14日應邀來到哈醫大二院骨外科六病房(脊柱外科),與哈醫大二院骨外科主任閆景龍教授等脊柱外科醫生以「頸椎後路手術病例」為基礎進行學術交流,John G. Heller教授對哈醫大二院脊柱外科的技術水平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 脊柱內鏡單側雙通道(PBED)技術治療腰椎管狹窄
    近年來,脊柱內鏡技術已被廣泛用於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術治療。圖:椎間孔鏡技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內鏡手術具有保留椎旁肌、減少失血量、促進術後早期恢復等優勢。一些研究已經顯示出內鏡下手術治療腰椎管狹窄具有明確的優勢。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舉辦首屆脊柱微創沙龍
    沙龍主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李危石主任主持開幕式,介紹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在脊柱疑難重症疾病診療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示正關注微創技術在脊柱外科領域的應用,希望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脊柱內鏡手術的前沿與熱點技術。
  • 國際脊柱專家坐診河南11月的這個福利不要錯過
    對於頸椎病、胸椎管狹窄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很多人認為:能不開刀就不開刀。如何減少患者痛苦、最大限度地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成了微創脊柱外科專家研究的重要方向。
  • 第三屆海峽兩岸「愛施凱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視頻大賽總決賽鏡彩啟航!
    近年來,隨著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迅速發展,經皮脊柱內鏡技術也逐漸被大家所了解。
  • 勇闖脊柱外科禁區
    本報記者 陳豔陽   通訊員  佘麗莎  王潔    今年5月27日,美國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前主席、國際著名脊柱外科專家Harry L. Shufflebarger教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脊柱外科訪問時,對該科在脊柱結核、脊柱畸形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優良臨床療效讚不絕口,特別是對該科主任張宏其教授自創的「大重量牽引輔助、一期後路治療重度僵硬性脊柱側凸」研究成果倍加推崇。    獲得國際頂尖權威骨科專家的認可和讚譽,對於湘雅醫院脊柱外科這個新興的亞專科來說,已不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