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豔陽 通訊員 佘麗莎 王潔
今年5月27日,美國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前主席、國際著名脊柱外科專家Harry L. Shufflebarger教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脊柱外科訪問時,對該科在脊柱結核、脊柱畸形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優良臨床療效讚不絕口,特別是對該科主任張宏其教授自創的「大重量牽引輔助、一期後路治療重度僵硬性脊柱側凸」研究成果倍加推崇。
獲得國際頂尖權威骨科專家的認可和讚譽,對於湘雅醫院脊柱外科這個新興的亞專科來說,已不是第一次。2004年,湘雅脊柱外科從骨科中單列出來,正式創立,張宏其成為首任主任。「十年一劍」,如今,這個「年輕」的亞專科已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品牌的特色專科、首批國家臨床重點脊椎專科,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作為我國脊柱外科領軍人才之一的張宏其教授,5次登上國際學術講臺,與全球同行共同分享湘雅醫院脊柱外科領域治療研究成果;並連續成功舉辦4屆湘雅國際脊柱外科學術大會,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
挑戰極限
千例重度脊椎側彎
治療「零癱瘓、零死亡」
上世紀90年代,醫學博士畢業後的張宏其留在湘雅醫院骨科工作。
「脊柱是人體的脊梁,脊髓內有著支配軀幹與四肢的所有神經,在脊椎上動手術,稍有不慎就會傷及脊柱神經,造成癱瘓。」張宏其介紹說,因為手術風險極大,很多醫生不願意做,而眾多來求治的脊椎畸形、脊柱結核、脊柱腫瘤等患者痛苦和絕望的神情深深地刺痛了張宏其的心。年輕敢為的張宏其決定勇闖醫學禁區,著手對脊柱外科系列複雜性疾病的治療進行系統性研究與探索。
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是衡量脊柱外科水平高低的標誌性手術。針對以往手術創傷大、出血多、併發症多等各種不足,張宏其大膽摸索,創造了多種「微創、高效」的治療新術式,包括大重量牽引輔助一期後路手術治療100度以上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和重度僵硬型非特發性脊柱側凸、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的單純後路截骨矯形治療、生長閥技術治療小兒重度脊柱側彎等,讓眾多病友,以儘可能小的創傷和痛苦獲得了救治。
來自石門縣19歲的小超6年前查出有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脊柱嚴重畸形呈「S」型,走路搖擺、嚴重不協調。面對如此複雜的病情,2011年4月12日,以張宏其為首的手術組,為小超實施了脊柱側彎矯形植骨融合術,經過長達9個小時的奮戰,手術獲得圓滿成功。術後小超走路穩了,長高了,也更自信了。
一步一個腳印,10餘年間,張宏其教授主刀完成的脊柱側彎矯形手術近1000例,其病人來自全國17個省,迄今為止保持著該病種「零癱瘓、零死亡」的紀錄。
攻堅克難
譜寫脊椎結核
合併截癱治療新篇章
脊柱結核是最為常見的肺外結核。由於該病起病隱匿,就診時往往伴有明顯的骨質破壞、膿腫形成及脊髓受壓,從而導致截癱等嚴重後果,致殘率高。
對這一複雜病症,當時國內外治療需前、後路兩個手術入路,需兩個切口、兩次手術,且併發症高。張宏其打破傳統,在國內外率先建立並推廣應用了一種全新術式——單純後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體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只需一次微創手術,即達到較徹底清除病灶、安全進行椎體間植骨、後凸畸形矯正和脊柱穩定性重建的效果。
2012年6月26日,來自婁底的17歲女孩周梅俊,因陳舊性結核並胸椎後凸畸形、雙下肢乏力前來求診。女孩胸8-10連續3個椎體被破壞、吸收,其胸椎後凸達90度,脊髓受壓,隨時可能截癱。7月10日,張宏其採用國際最先進的改良PSO截骨技術,歷時6小時,為女孩施行胸9-11節段截骨矯形術,術後女孩畸形得以矯正,脊髓壓迫解除,症狀消失。
2012年12月,張宏其接診了一個彎腰駝背的8歲孩子小楊。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查後發現:小楊半歲時曾罹患肺結核,當時予以抗結核治療後半年開始出現脊柱後凸畸形,且胸12椎體已被結核桿菌吞噬殆盡,病情已不能再拖。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張宏其運用獨創的高難度單純後路病灶清除、矯形植骨內固定術,僅耗時2小時20分鐘,手術大獲成功。7年來飽受奔波之苦的小楊父母喜極而泣。
脊柱結核合併截癱,治療涉及脊髓減壓、脊柱矯形等問題,更為複雜和棘手。針對這一現狀,張宏其帶領團隊,通過7年的系列臨床及實驗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研製並推出「脊柱結核並截癱患者外科優化治療方案」,顯著提高了截癱救治率,減少了手術併發症,該科研項目榮獲2008年度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