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大救助體系建設,提高精準救助要求,提升社會救助治理水平,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平陽縣依託縣大數據平臺,深化「網際網路+社會救助」,整合民政、社保、殘聯等10個部門社會救助事項,實現「救助對象主動發現、救助事項智能聯辦、救助範圍擴面拓展、救助退出動態管控」,實現社會救助「應救盡救、無盲區、全覆蓋」,全面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救助對象主動發現,嚴防兜底保障紅線。
(一)拓寬救助申請渠道。符合社會救助的困難群眾通過向戶籍所在地鄉鎮行政服務中心綜合受理窗口提出現場申請或通過「浙裡辦」APP、浙江政務服務網、平陽民政微信公眾號等途徑提出線上申請,申請人因行動不便,可委託村(社區)代辦員代其申請。
(二)建立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一是發揮村(居)兩委和駐村幹部熟悉民情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情況的優勢,落實一名聯絡員,主動了解收集本區域內困難群眾遭遇的急難事項線索,積極主動發現救助對象。二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利用好社會組織成員組成的廣泛性,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困難群眾發現工作。
(三)建立困難群眾致貧預警制度。當困難群眾醫療費用經醫保報銷、商業保險賠償、醫療救助後,因病致貧對象個人自負費用達到2萬元以上的,因自然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或新增的殘疾人對象,及時啟動預警響應,通過「碼上救」平臺,向各救助部門推送預警信息,各救助部門按職責職能、對照救助條件,對符合條件的實行聯動辦理救助事項,做到「發現一戶、救助一戶」。自4月以來,已將16戶、28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將17戶、42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邊緣保障。
(四)健全救助對象符合退出機制。縣民政局不定期對在冊低保、低邊、特困人員開展經濟覆核,並委託社會組織通過入戶核查的方式力促救助對象確認精準。每月將死亡、家庭生活條件改善退出低保、低邊、特困人員救助的信息實時推送,由各部門按規定及時停止發放各類補貼補助。
二、救助政策智能兌現,堅守民生保障底線。
(一)整合救助政策。根據社會救助相關政策規定,通過「碼上救」平臺將適老化改造、電費補貼、養老保險補助、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有線數位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減免、參加新農合和新農保個人應分擔部分、醫療救助、學前教育學生保育費資助、義務教育家庭困難寄宿生話費資助、普通高中學生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資助、中職學生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資助、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營養改善計劃資助、生活用水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公共住房租賃補貼等涉及10個部門21個辦事事項進行整合。按照「減次數、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的要求,根據實際辦事情節對社會救助智能聯辦事項進行細化梳理,融合辦事表單、精簡辦事材料、壓縮辦理時間、明確數據交換規則、優化業務流程,編制辦事指南和辦事流程圖,做到「一張表單、一證通辦、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一次辦結」,困難群眾只需提供一張身份證、填寫《平陽縣社會救助智能聯辦聯辦申請表》,即可完成線上線下申請。
(二)推進無感智辦。按照「一窗受理、數據共享、聯動辦理、限時辦結、實時反饋」的業務和技術全流程管理要求,建立聯辦工作機制,民政部門受理後,將已認定的救助對象與殘疾人信息、學籍信息、不動產信息等數據進行比對關聯,並按不同部門救助職能將救助對象進行智能篩選、分類,通過「碼上救」平臺系統將分類後的名單推送至各相關救助部門,由各部門直接同步辦理相關救助事項。
三、救助範圍擴面拓展,築牢社會救助防線。
(一)擴展救助對象範圍。凡持有縣公安部門制發的《浙江省居住證》且居住5年以上,或在平獲得「十佳新平陽人」榮譽稱號、在平新居民全員積分排名前100名,生活困難的非本縣戶籍人員。可依照《平陽縣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向居住地鄉鎮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請程序、審核程序、審批條件、救助標準與本縣戶籍居民相同。讓參加平陽建設與發展、生活陷入困境的非本縣戶籍人員與本縣居民同等享受社會救助。
(二)開通異地申請服務。戶籍在本省且居住在本縣的,申請人可到居住地鄉鎮社會救助窗口提交申請材料,鄉鎮工作人員通過「浙裡辦」系統轉交申請人戶籍所在地,經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管理系統核對符合條件的,由戶籍地鄉鎮(街道)調查核實,報當地民政局審批。
(來源:平陽縣政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