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解決好申請快捷、救助精準等問題,是提升社會救助精準化、高效化的一道必答題。伴隨5G、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走向成熟,多地圍繞「放管服」改革要求,在社會救助領域以方便群眾辦事為目標,為社會救助插上科技的翅膀。請隨小編一起來看!
浙江省平陽縣
浙江省平陽縣通過整合各部門救助政策,依託省社會救助平臺和縣大數據平臺,出臺《平陽縣推進「碼上救」平臺建設 深化社會救助「最多跑一次」改革實施方案》,建立「碼上救」社會救助模塊,建立健全救助對象發現、核對、認定、救助、管控等閉環管理機制,構建「一窗受理、數據共享、聯動辦理、限時辦結、實時反饋」的社會救助聯辦模式,實現「救助對象主動發現、救助事項智能聯辦、救助範圍擴面拓展、救助退出動態管控」,社會救助「應救盡救、無盲區、全覆蓋」。該平臺將涉及民政、醫保、住建、教育等10個部門,涵蓋養老保險補助、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醫療救助、教育資助等21個社會救助體系的辦事事項整合在一個平臺。按「減次數、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原則,實現「一張表單、一證通辦、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一次辦結」,困難群眾只需提供一張身份證、填寫《平陽縣社會救助智能聯辦申請表》,即可完成線上線下申請。
2020年1-5月,該平臺共辦理民政、醫保、教育等社會救助47500人次,支出3316.51萬元,有效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圍繞「放管服」改革要求,在社會救助領域以方便群眾辦事為目標,建立達川區社會救助大平臺,推動了社會救助服務的精準化、高效化。通過建立「網際網路+」監督機制,在平臺植入在線舉報功能,申請結果在系統裡長期公示,在救助掌上APP設置舉報模塊,多渠道實現結果公示,暢通舉報渠道。同時,區紀委通過源頭控制、環節把關對平臺辦理事項實行全過程監督、全痕跡管理,杜絕了救助微腐敗的發生。如此一來,救助的辦理時間在原有基礎上平均縮短5-15個工作日,大部分救助在3-7個工作日就能辦理結束,極大地提高了救助時效。
平臺運行3年來,共救助困難群眾98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6.9億元,辦結時限平均縮短了10-30個工作日,提交資料平均減少了5-10件,救助時間更短,效率更高。
陝西省
為了方便疫情時期困難群眾申請救助,陝西省民政廳2月15日上線陝西救助核對服務微信公眾號。該公眾號分為自助申請、入戶調查、自助覆審、救助監察四個欄目,與陝西省社會救助動態監控系統和陝西省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系統相關聯,可直接與救助、扶貧、公安、工商、國稅、婚姻等多個平臺開展數據比對,形成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多元配合、群眾參與的立體化防返貧監測預警和社會救助兜底保障體系。困難群眾根據公眾號提示,填寫基本信息、上傳相關資料即可完成申請。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受理申請,並在後臺進行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後完成網上審批。
截至5月底,3萬餘人通過手機申請辦理救助,覆蓋陝西省1312個鄉鎮、1.7萬多個村和2957個社區。
青海省
青海省堅持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不斷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信息化管理平臺,首次啟動救助對象掌上申請救助、掌上人臉識別認證等功能,困難群眾通過手機APP自主填報申請資料、在線人臉比對識別,實現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手機申請,網上審核審批,低保等救助對象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動態管理,申請救助更加方便快捷。按照省市縣三級一網覆蓋模式,不斷健全完善全省低收入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平臺,通過與各相關單位建立信息共享渠道,以申請人書面授權為前提,實現公積金、房產、養老金、工商登記、個稅、車輛、財政供養人員、銀行存款理財等信息共享,極大提高了救助對象認定精準度。
今年以來,全省通過網上審核審批城鄉低保等救助對象8.2萬人次,開展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9.3萬戶次,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0.83億元。
綜合自:《中國社會報》、《陝西日報》、浙江省平陽縣民政局
原標題:《為社會救助插上科技的翅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